这本书的内容是通过笔记本搜集、整理信息并用于“知识生产”的方法。 如何做到? 只需遵循简单的三条规则:一元化、时序化和索引化。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主要有两点: 一、多写多记是王道 作者认为,生活日志就等于“自我之船的航海记录”。所以,工作内容、会议记录、睡眠记录、突发的灵感、剪下的新闻、散步时的快照……你每天所经历的,你的所思所想,工作上和生活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纳入这个笔记本里。 一句话:用日志留住未经加工的生活。 “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把有趣的、炫酷的、美丽的、可爱的、想要的、想尝试的、能让工作生活更方便的事物和想去的地点不断记录和粘贴在笔记本上。” 作者特别提到一个例子,在听讲座或参加研讨会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记下讲师的发言,但大多数人不会记下那一刻自己脑海里冒出的想法和个人感受。而这样的主观内容,才是最宝贵的,不保留下来太可惜了。 至于写下的东西有没有价值? 完全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因为判断笔记本上内容的价值的并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你现在根本不知道会变成怎样的将来的自己。” 这个想法很有趣。想想看,确实不知道十年后的自己是怎样的,就像十年前我绝对想不到我变成了现在的这样的自己。 总之,一定要多记。笔记是在向自己的思想致敬。
经常把以前写过的笔记本翻一翻,就像浏览杂志一样。 “每天看一点笔记,一个月内就能看好几册,里面不乏价值不高的东西,但如果把过去一年左右的笔记通读一遍,注定有些内容会让你深有感触。” 另一方面,通过重读笔记,还可以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你会发现自己某些在不经意间记下的信息比预想中有意思。 通过笔记,接触自己过去的思想,还有可能会反思当下的想法,从而有机会考虑本来不会考虑的事情。 但是我的改变就是,开始在本子上记下更多的东西。即使是日程本,我写下的东西也明显变多,不再只是简约而理性的计划和打勾。 早晨从花园里剪下插在瓶子里的那朵玫瑰花、散步时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感觉、放下娃上足球课后一个人去咖啡店小坐享用的那块提拉米苏…… 其他的本子,比如画画和育儿记录等,从购买到使用,也在考虑系统性,方便收纳和日后翻阅。 趁早效率手册设计者潇洒姐一直说希望赋予它“自传感”,她多次描绘过下面这个场景:
不过,之前我并没有特别的感觉。 大概在我的思想里,用过的日程本虽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好像还没有达到如此宝贝的程度。或许,它们只是我“理性大脑”的一部分。 然后,我应该也会更加频繁地翻阅它们…… 迈向独立阅读|几种过桥方式及读物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