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懿的后代混成北魏名将,若非英年早逝前途不可限量|文史宴

 恶猪王520 2023-10-17 发布于新疆

文/戴高祥

 图片

解读墓志铭是很有意思的事,尤其是拿来跟史书记载对照的话。

图片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1979年元月,建筑工人在河南省孟州市西南2.4公里处,发现了北魏司马悦(462—508)的坟墓。尽管墓早就被洗劫了,该墓中仍有十二件陶器和一方保存完好的墓志铭。[1]

该墓志为我们探索温县司马家族(晋朝[265—420]王室)在南北朝时代(317—589)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提供了机会。

这个政治分裂的时代,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以鲜卑文化和汉族文化融合为特征的时代,而且深刻地影响了随后隋朝(581—618)和唐朝(618—907)的经济、社会、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发展道路。

当东汉王朝(25—220)在三世纪初崩溃时,中国分裂成三个王国。北方的魏国(220—265)虽然人口最多,而且控制范围包含了传统首都地区长安和洛阳,但其王室逐渐失去了权力,这主要是由于温县司马家族的阴谋诡计。

司马家族的力量是从晋宣王司马懿(179—251)协助魏国击败吴国开始积累的。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们通过坚决保持军事权威,继续控制着朝廷。

最终,在265年,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236—290)接受了最后一位魏王曹奂的禅让,并开始统治西晋王朝,并且在公元280年统一了中国。


图片

司马悦墓志

然而,这次统一的持久性不及预期,因为就在司马炎死亡之后,司马氏诸王之间爆发了内战。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之后,非汉族人(匈奴、羯、氐、羌、鲜卑)几次发起了针对弱势的晋朝的战役。

到317年,西晋朝廷因不再能抵御五胡的威胁而被迫放弃首都地区(洛阳和长安),逃往建康(南京),这一转变标志着东晋时期(317—420)的开始。

在这种心理上的震惊感和经济上的毁灭性变化中,中国经历了长达270年的政治分裂。与此同时,南朝与北国为取得一统天下的王权而长期争斗。

这篇墓志铭的主人司马悦和他的祖先,正是活跃于北魏(386—534),一个拓跋氏族统治北方的时代。

司马悦的祖父司马楚之(390—464)是司马懿的弟弟——东武城侯司马馗——的第八代后裔。

当司马楚之十七岁时,他父亲司马荣期被一位下属杀死了。司马楚之陪同父亲的遗体前往东晋首都建康附近的丹阳进行埋葬。

在建康时,雄心勃勃的将军刘裕(刘宋武帝,420—422年在位)在巩固了他的权威以后,开始了一项夺取东晋政权的计划。

司马家族的许多成员受害了。司马楚之的叔叔司马宣期和哥哥司马贞之都被杀害。司马楚之本人因躲藏在佛教寺院中而得以逃脱。

不久以后他越过长江,向另一位叔叔—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寻求保护。而当司马休之的军队被刘裕击败时,司马楚之别无选择,只能逃往北方。

司马楚之在淮水以北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目的是对当时宣布自己为刘宋朝皇帝的刘裕发动反击。司马楚之迅速集结了几千人,组成一支可畏的军队。

刘裕感到忌惮,并派出刺客去杀他。司马楚之以非常谦逊和尊敬的态度接待了刺客。刺客大受感动,透露了自己的刺杀计划,并成为司马楚之的支持者。

此后,北魏皇帝派使者去观察司马楚之是否构成威胁。司马楚之接待这位使者时争辩说,如果得到宫廷的官方认可,他可以更有效地为北魏朝服务。后来,北魏皇帝授予他为征南将军,并任命他为荆州刺史。

司马楚之帮助北魏的军队击败第二位刘宋皇帝发动的一次重大的战役,夺回了洛阳和黄河以南的一块领土。

司马楚之后来与河内公主结婚,并被任命为北魏宫廷侍中。他的儿子司马金龙(卒于484年)更是融入了鲜卑精英阶级。他与陇西王的女儿结婚,逝世后被葬在当时北魏的首都平城外(今属山西省大同市)。

司马金龙的坟墓在1965年被发现,考古家进行挖掘时,找到了数百件精美的墓葬品。[2]

图片

司马金龙墓精美的漆画屏风

在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制定了一项雄伟的计划,即根据汉族模式来构建北魏国家。在公元494年至499年的五年中,孝文帝发布了一系列法令,旨在缩小鲜卑人和中原汉人之间的文化鸿沟。

他禁止穿非汉式服装,要求在宫廷的辩论上使用汉文,坚持使用汉文的度量衡,下令朝臣必将其鲜卑名字改为汉人名字(皇室姓改为元),并敦促精英阶层的成员按照儒家之礼来哀悼死者。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决定将北魏首府从平城迁至洛阳。此举在494年进行,旨在加强北魏对富饶的南部地区的统治,更有效地控制征兵、税收和农业经济。

首都迁址一年后,孝文帝又颁布了一项法令,命令居住在洛阳的精英人士死后必须埋葬在新都洛阳,家人不得将死者的遗体送回北方。换句话说,拓跋精英人士被重新归类为洛阳人。

这篇墓志的主人司马悦是司马金龙的第三个儿子。


图片

司马悦墓志

在墓志铭的第一段中,作者列出了他父亲和祖父令人印象深刻的贵族等级和职务。通过强调司马悦的优良血统,墓志的作者既承认了司马氏祖先的成就,又巩固了家族对长久以来精英地位的要求。

第二段赞美司马悦所拥有的许多优秀特质和道德品行,并申明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受到人们的称赞。然后,志文罗列了他在官僚机构中的职位、晋升过程以及在官位时的兢兢业业。

这种叙述有效地说服了读者:司马悦对北魏政权的坚定忠诚只是延续他祖父和父亲所倡导的忠实服务的传统。

司马悦墓志铭的第三段告诉读者,他不仅在494年陪同北魏宫廷前往洛阳,而且皇帝的弟弟咸阳王元禧(卒于501年)视他为“英彦”之士。

显然,对司马悦的钦佩有一部分是因为他有能力公平地对待当地的汉人,这意味着他可以有效地与已经居住在洛阳周边地区的汉人进行谈判,从而促使他们接受北魏对该地区的直接统治。

由于他的成功,他在领导军事上被赋予了更大的信任和责任。

司马悦还参与了保护淮水以南北魏郡县的战役,使其免受萧梁军队的侵害。司马悦墓志铭的第四段反映了他对击败梁朝军队的贡献。

为了表扬他协助击退梁朝的袭击,司马悦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不幸的是,他无法享受这一特殊荣誉,因为在508年,他被自己的一些下属谋杀了。

叛兵设法击败司马悦的保镖,将他杀害,并将他的头颅交给了梁武帝。墓志铭用含糊的言语描述了这场悲剧:“衅机窃发,祸起非虑。”

司马悦508年去世,但是在511年才安葬。这将近两年半的间隔,可能是因为他的家人不想埋葬他不完整的尸体。

叛乱平息后不久,一位北魏将军从梁朝军队手中夺回了领土,并谈判以交换两名囚犯为代价换取司马悦的头颅。经过这次交易,司马悦的葬礼得以进行。

仔细阅读司马悦的墓志铭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中国中古时代人们所经历的许多方面的事,如他们转变政治忠诚的动机,精英声望的脆弱,种族认同的复杂性,以及那些与草原有着深厚关系的人民和那些拥有华夏文明传统价值观的人民彼此相遇的结果。

志文:

魏故持节督豫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渔阳县开国子豫州刺史司马悦墓志

君讳悦,字庆宗,司州河内温县都乡孝敬里人也。故侍中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贞王之孙,故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司空公康王之第三子。先是庶姓犹王,封琅琊王。故贞康二世,并申上爵。

君禀灵和之纯气,含雄姿于岳渎,神识超畅,玄鉴洞发。梗概之风,岐嶷而越伦;卓尔之秀,总角而逸群。临艰亢节,建贞白之操,所谓金声玉振之也。年十四,以道训之胄,入侍禁墀。太和中,司牧初开,纲诠望首。以君地极海华,器识明断,擢拜主簿,俄迁司空大将军二府司马。赞务台铉,厘格地里。

皇舆迁洛,肇建畿域,澄简九流。帝弟咸阳王,以亲贤之寄,光莅司牧,博选英彦。自非人地佥允,莫居纲任。以君少播休誉,令名茂实,除宁朔将军司州别驾。翼佐徽猷,风光治轨。

君识遵坟典,庭训雍缉,男降懿主,女徽贵宾,姻娅绸叠,戚联紫掖。出抚两邦,惠化流咏。再牧郢豫,江黔被泽。折胜筹略,经谟周远,谋拔义阳,略定随陆,席卷三关,开疆千里。勋绩骤彰,再莅豫土,衅机窃发,祸起非虑。春秋卌有七,永平元年十月七日薨于豫州。

皇帝哀悼,朝野悲叹,死生有命,修短定期。斯贤而遇斯祸,以其新拔,众窘可知。遣中黄门缑荣显吊祭,赠帛一千匹,营护丧事。越四年二月丁卯朔十八日甲申,卜窆于温县西乡岭山之阳。朝遣谒者,策赠平东将军青州刺史,谥曰庄,礼也。乃刊幽石,式照芳烈。其辞曰:

赫赫洪宗,振晖四海。琼根玉叶,世为魏宰。君承华液,诞姿淑灵。玄鉴洞照,敏智早成。在家孝睦,忠蹇王庭。比玉之润,方响金声。如彼孤松,干云乃青。如彼皎冏,褰雾独明。肃警龙,两宫荷荣。东阁西台,出处有馨。分竹二邦,化流民咏。作牧郢豫,威振边城。绥荒柔附,泽沾江氓。功立名章,宜享遐龄。如何遭命,迫然潜形。卜窆有期,兆宅岭山。飞旌翩翩,将宅幽廛。扃关既掩,霜生垄间。式刊玄石,永祀标贤。

大魏永平四年岁在辛卯二月丁卯朔十五日辛巳建。[3]

注:

[1]孟县人民文化馆、尚振明《孟县出土北魏司马悦墓志》,《文物》1981年(第12期),第45—46页,图版肆。

[2]山西省大同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年(第3期),第39—44页。

[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7—59页。

延伸阅读:

戴高祥(Timothy M. Davis):《墓中的石刻与中古纪念文化:早期墓志铭的发展史》(Entombed Epigraphy and Commemorative Cultur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A History of Early Muzhiming),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2015年,第288—305页。

葛德威(David A. Graff):《中国中古军事史,300—900》(MedievalChinese Warfare, 300—900),劳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2002年。

何肯(Charles W. Holcombe):《中国历史上的鲜卑》(The Xianbei in Chinese History),《中国中古研究》(Early Medieval China)第14辑(2013),第1—38页。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分裂的帝国:南北朝》(China Between Empire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哈佛大学贝尔纳普出版社(Belknap),2009年。此书中译版,李磊译,周媛校,中信出版社,2016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