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梁诗正的书法

 家有学子 2023-10-17 发布于甘肃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写出一手好字往往是加分项,古时有种说法叫“字如其人,梁诗正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书法,更是冠绝书法史200多年。

梁诗正小时候就学会了写诗和朗诵,是不可多得的奇才。雍正四年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中举,4年之后,他以“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此后,梁诗正在乾隆初年就出现在南书房,不久后又做了户部侍郎,再被提拔为户部尚书。乾隆十三年,梁诗正被调任至兵部尚书,又当了刑部尚书,还当过工部尚书。乾隆二十八年,他被授予了东阁大学士,成为整个乾隆时期最为重要的官员。梁诗正当官横跨“六部尚书”中的“五部”,只有礼部尚书没有担任过,别说是清朝,这样的仕途,在历朝历代几乎是没有出现过。

梁诗正是一位真正的好官。乾隆六年,梁诗正升任《皇清文颖》馆副总裁,是户部侍郎,他就非常注重国家发展和民众的生活状态。在古代,上奏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保不齐就要掉脑袋,可梁诗正直接给乾隆上奏,说道:“皇帝虽然尽力在为旗人的生计着想,可是有些事情很难改变,旗人也避免不了穷困和贫乏,原因是因为旗人数量正在不断变多,如果不能够自己养活自己,那么想着靠当官的俸禄也是极为难办的,因此,不屯田耕是完全不行的。”这种问题,其他人都不敢提,因为在清朝,满族人本就是“正统”,他们中有不少人完全不用干活挣钱,只要凭借着身体中流淌的血液,就能衣食无忧。梁诗正提出的问题也很明显:国家的财务是有限的,没有那么多多余的钱财去养活这些吃白食的人,只有将户口散列边屯,才能扩大生产力,提高耕收的便利。乾隆皇帝喜欢梁诗正,也是因为他敢于提出很多尖锐的弊病,还能看得清未来。

乾隆十五年,御史欧堪善上奏,说梁诗正徇私包庇,罔顾师生情分,还包庇同乡。梁诗正本身也是深谙人情世故的人,他知道,已经被参了一折了,就说明朝堂之上并不是风平浪静,就算自己得势了,也有被人拉下水的风险。后来有一天,乾隆皇帝问到了梁诗正关于四川学政朱荃的情况,不过梁诗正的回答却是:“我也不清楚。”这样一来,乾隆皇帝就一下感觉到不对劲了,梁诗正也跟着受到了革职留任。

梁诗正深深明白了过来:“伴君如伴虎。”

当时,正好赶上了梁父年迈,梁诗正也就赶回了老家去给父亲养老,返乡期间,也在潜心治学。也就是这段时间,梁诗正的心开始静了下来,虽然没有当官时辉煌,可在文学层面,梁诗正已经是大有长进。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南巡,梁诗正迎接圣驾,两人的矛盾其实没有闹到那个程度,而乾隆本无意要让梁诗正彻底“养老”,他当时也仅仅只在气头上。而这一次,两人见面,乾隆皇帝恩准他在家里享俸禄,第二年,梁诗正的父亲离世,他便丁忧在家。家里的事情处理完毕之后,梁诗正就再度回到了朝堂之上。

乾隆二十四年,他成为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后来成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外加太子太傅,成为了乾隆身边最为信任的“秘书”。他开始总裁了《国史》、《文颖》、《续文献通考》各馆,相关文章的体例也大多都是由他确定下来的,乾隆皇帝对他宠爱有加,还在皇宫附近给他赐了寓所。

不久,梁诗正去世,乾隆皇帝甚至亲自安排皇子去祭奠,并且给梁家赏赐千两白银。乾隆二十九年,梁诗正的灵柩回到了故乡,乾隆亲自下令:命令沿途的文武官前去祭奠,派出御林军去护送梁诗正的灵柩。清朝钱塘诗人胡敬还写过一首诗:相国文庄新谕葬,钱塘南邑象山原。诗中所描述的“相国”,是清朝时期的一种职位,也正是乾隆皇帝赐给梁诗正的谥号。从诗句中也能看出,当年梁诗正的墓地位于定山西北的边上(现在也就是中国美院边的象山),经过漫长时光洗礼,现在此处的场景已经是荡然无存。

梁诗正真正“崛起”的原因,还是他的书法。梁诗正非常擅长于书法,最初的时候是在学习柳公权,后来又去学习了文征明和赵孟,到了晚年时期,颜真卿又成为了他的学习对象。

梁诗正得势的时候,经常跟着乾隆皇帝出巡,深得皇帝信任,因此,朝廷里发出的很多重要文稿都是出自梁诗正之手。梁诗正也和董邦达两个人一起合作写过奏折,说来也巧,梁诗正非常擅长书法,而董邦达又擅长绘画,他们两人的合作,最终也“延伸”到了后代身上。受到梁诗正的影响,他的儿子梁同书对书法也很有造诣,成为了清朝最为出名的书法家之一。

梁诗正的作品,被称为是“国宝级”的文物。从“笔意”来看,他也深得颜柳的真传,并且融合了那个年代盛行的字体,他手下的文字,在工整中更透露着优雅和大度,甚至能够代表起同时代的最高水平。之所以能被称为“国宝”,是因为他所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

很多人都非常喜欢梁诗正的书法,是因为他的书法笔风很正,另一方面他的书法带着浓郁的“书卷”气息,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清人李元度在《国朝先正事略》称其书法:公书初学柳,继参文、赵,晚师颜、李。清人王昶在《春融堂集》中评梁诗正书法:"公常言,往在上书房为高宗作擘窠大字,适宪皇驾至,诸臣鹄立以俟,宪皇命作书,墨渍於袖,又命高宗拽之。”

在梁诗正当官的那段时间里,他的主要是在修撰官书,乾隆十五年主修《钦定叶韵汇辑》十卷;乾隆十六年,主修《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后续《西清续鉴》二编,各二十卷等等。此外,《石渠宝籍》、《秘殿珠林》等古籍的内容中,也都有梁诗正参与的身影。乾隆皇帝本来就好附庸风雅,能得到皇帝的肯定,也正是梁诗正所具备的一大能力。

后来的人将梁诗正的字体评价为“清代最美行书”。梁诗正对于书法的贡献还在于他培养了一位同样热爱书法的儿子梁同书,后者被称为“清四大家”。

梁诗正的一生,以文学修养为主,并不以书法闻名,不过他的这些传世珍宝,也同样影响到了非常多的后代书法家,启功也是如此,他的笔法和章法上,深受梁诗正书法的影响。他留给书坛的绝非简单的表面形式,而是对于书法的理解和思想,在清代书坛乃至现在,都称得上是上等水平。

梁诗正,乾隆御用书法家,雍容大气,启功都学他

梁诗正是谁?他是清代雍正年间的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擅长书法,是乾隆皇帝的御用书法家,在清朝,也是鼎鼎有名的书法大家。

从梁诗正的学书历程来看,他先学的是柳公权的楷书,后来又取法赵子昂、文征明等人,到了晚年又转投颜真卿和李北海的门下,可以说是广收博取,学遍百家。

梁诗正的行书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无论是用笔细节还是整体的气韵,都有一些赵子昂的意思,但细细品味之后,和赵子昂相比还是有些区别的。我想这不像的部分,就是融汇百家之后的自然体现吧。

明清时期的书坛,大家都极力推崇赵子昂、董其昌、文征明之类的秀美书风,梁诗正也不例外。不一样的是,梁诗正的行书并不局限于柔美,毕竟是学过柳公权的人,下笔自然会带出一些骨力。另外,梁诗正行书的另一个高妙处在于笔法的丰富多变。明清时期盛产馆阁体,虽然精美,但缺乏变化,容易给人一种乏味无趣的感觉。而梁诗正的行书则不同,在法度范围内充分的表达了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用笔多变,不拘一格,变化之中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乾隆皇帝对梁诗正的书法推崇有加,要不然也不会认命梁诗正为他的御用书法家。御用书法家是什么意思?我想有点像今天我们所说的秘书。乾隆和梁诗正的行书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二人的书法在气韵上还是有些相同之处的,只不过乾隆的书法更加温润一些罢了。

梁诗正的书法,不光是乾隆喜欢。近代知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也是梁诗正的忠实粉丝。启功先生的书法之所以达到如此的高度,有些地方正是取法自梁诗正。其实这点很好理解,梁诗正雍正年间的探花,启功呢,又是雍正的第九代孙。从这层关系上讲,启功肯定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启功先生的书法和梁诗正相比,虽然形态上并不像,但整体的气韵还是有些相通之处的,只不过是用另外一个方式表达出来而已。另外,启功先生也十分钟情柳公权的楷书,不知道这点和梁诗正有没有关系。

提到最美行书,非梁诗正莫属,众所周知,梁诗正,是清朝“国手”,是名副其实的“御用书法家”,他的行书十分高妙,潇洒飘逸,而且还有一种华滋之美,让人欣赏后,都会有一种兴奋感,都有一种学习的欲望,连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对他的书法都赞不绝口,盛赞的同时,还学习他,可见,他的书法,对后人的影响,不仅是积极的,而且还是非常深远的。

梁诗正不仅才学过人,而且还经常随乾隆帝出巡,受到重用,很多朝廷重要文稿多出其手,在文学上也有突出的表现,著有《石渠宝笈》《矢音集》,他的书法,现如今是一种典范般的存在,一提到梁诗正这三个字,我们就能够联系到他的行书,的确,他的行书,非常有特点,不仅仅是流畅自然,而且对古法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一种新境界,一种新水平,不仅是清朝书法的高峰,在书法史上,都有重要的位置。

从他的诸多行书作品上看,整体上,充分地融合了“二王”笔法精髓,并且还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应用,不仅如此,还略带赵体行书的笔意,甚至还有一种宋意参入其中,总而言之,他的行书,汇集了诸家之长,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得到了一种新面貌,字形的特点也是特别突出的,每一个字,在大小上比较类似,很是均匀,单凭这样的字形控制,都给人一种很清新的感觉,同时,也有一种整齐感,在排布上,行距稍稍大于字距,而字距的处理,也是非常均匀的,这种均匀的处理,增加了一丝美感,让人叹服。

他的行书,在线条上的表现,也是十分突出的,每一根线条,不仅富有弹性和韧劲,而且每一根线条都是十分流美的,自然清新,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他对线条的打磨,也是精工细作的,也属于精雕细琢的,粗细上十分均匀,稍稍有变化,这样的处理效果,是不是也惊艳到你了,在我们的印象中,行书也是最能够表现情绪变化的一种书体形式,能够宣泄自我,而从他诸多的行书作品上看,线条都是如此,没有那种大起大伏,大跌大落的现象,这样的平稳状态,也是难得一见的。

不知道,你对梁诗正的行书有怎样的看法,其实,在他的影响下,很多朋友都学习他的书法作品,尤其是他对梁同书的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正所谓,虎父无犬子,真是如此,梁同书的书法在书法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他的小楷,从梁诗正的行书上,我们也得到了不少启示,行书,能够写得很是匀整,也是一种水平和能力,不是吗?

我们对比下一王羲之的行书与梁诗正的行书,自然是王羲之的书法造诣更加深厚,但是梁诗正的书法却非常具备实用性,或许你未必认清王羲之每一个字,但是必然能分辨出梁诗正的每一个字。

梁诗正笔下的行书,打破馆阁体的桎梏,具备柳公权、赵子昂、文徵明的书法特色,又融汇颜真卿、李邕的书法特色,端庄大气、高古飘逸。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速度太慢,草书又难以辨认,从而产生的。

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坐稳了行书魁首之位,其后历朝历代的书法家也争相在行书上下功夫,比如颜真卿苏轼等人,都是巅峰的行书大家。

文章图片1

而到了清朝时期,因为清朝“馆阁体”盛行,导致了书法艺术性的严重缺失,一股“媚”风陡然而起,之所以说“馆阁体”中媚态尽显,主要是因为这是清朝科举考试的官方书体,换句话说,你如果不用“馆阁体”书写考卷,你就无法在诸多学子中脱颖而出。

所以,那些为了入仕的学子们,就开始朝着“馆阁体”这个路子进发,写的字完全没有感情,这就失去了书法本身的意义。

文章图片2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被这“馆阁体”给禁锢住了,有一个人就打破了“馆阁体”的樊笼,将行书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此人是雍正八年的探花郎,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梁同书之父,乾隆皇帝的御用“笔杆子”,梁诗正。

梁诗正此人,在书法史上名气并不是很大,很多外行人都以为他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有了梁同书这么一个有出息的儿子。

文章图片3

如果是这样认为的话,那可就是“大错特错”了,因为梁诗正笔下的行书,可是被誉为“清朝最美行书”,就连不懂书法的门外汉,也能看出其中的美感。

清人李元度在《国朝先正事略》曾评价过梁诗正的书法:“公书初学柳成宫(柳公权),继参文(征明)、赵(子昂),晚师颜(真卿)、李(北海)。”

文章图片4

从这句话来看,梁诗正学习的这些书家,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家,可见梁诗正之书法,是集众家之所长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行书字体劲健,神形兼美,字形略方,点画纤细一些,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如果比起王羲之那种飘逸洒脱之境界,那自然是远远不及,但是梁诗正的行书,却更加适合书法爱好者去学习。

事实上,后世的确有不少人都受到了梁诗正书法的影响,就包括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启功先生的字就有梁诗正之神韵,而且他也多次提起梁家父子,这足以证明梁诗正书法之高超!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