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合舰队的覆灭:结论(一)

 A松毛岭634高地 2023-10-17 发布于山东

联合舰队的覆灭

伊藤正德 [日本]

第九章 结论(一)


(一)联合舰队登上陆地——对“楠公未抵凑川”的疑问
   “楠公未抵凑川”——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日本国的重要历史就要重新来写。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未抵海上”——如果这是真实的话,日本海军的光辉历史恐怕也要颠倒过来。
   事实上,昭和20年4月7日,日本海军的历史居然被颠倒过来了,至少,英勇的日本海军的传统被玷污了。此时,不满的呼声从四面八方涌来,笔者对此深有感触。
   日清战争时期的黄海大海战,伊东司令长官乘坐旗舰“松岛”进行战斗自不必说,就连桦山军令部长也乘坐“西京丸”轮船奔赴战场,身先士卒,激励和指挥全军。
   日俄战争中,乘坐“三笠”号旗舰的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也是颇有声望的,当敌舰炮弹向“三笠”号倾泻下来的时候,参谋长加藤热切地恳求东乡司令到舰内去指挥作战,东乡元帅平静地笑着说:“加藤君,我可不能从命呀!”仍然屹立在甲板上,凝视着前方的敌舰。
   加藤(后任元帅、日本首相)对东乡的为人是了如指掌的,正因为这样,加藤参谋长再没有去劝阻他。加藤说,当时他突然想到,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恐怕也是以这种姿态指挥战斗的吧。只有当确信胜利已成定局时,他才同意返回司令室(纳尔逊在确信海战能够取胜之后不幸遭流弹袭击而身亡)。
   在这里,让笔者顺便提及一件发生在大正12年(1923年)4月的事情,这是加藤和笔者(在汤河原)作长时间交谈时的一段话。当时,加藤对笔者说:“英国为了永远记住这位拯救国家的海军司令,特地在伦敦建造了特拉法尔加广场,我希望能在东京建造东乡广场。”
   东乡元帅亲临前线使对马海战(日本称之为日本海海战)大获全胜,迫使俄国不得不最后认输。后来,在华盛顿的裁军会议上,美国提出了美日海军比例为10:6的提案。当时,加藤打算接受此案,为下最后的决心,他又私下给东乡打了电报,征求他的意见。东乡马上回电,电文简单明了:“只好承认10:6的比例。”——只此一句。这充分说明了东乡具有何等的远见卓识啊!于是,加藤友三郎放心地在文件上签了字。海军专门委员们对此一无所知。加藤怀着对10:6方案的不满情绪回到了日本,立即拜访了东乡元帅,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事实真相,一方面也为自己的努力不足而表示内疚。东乡听完后,以训诫的口气说:“尽管如此,但是,在训练方面是不会有比例限制的吧?”海军委员们为之铭感。从此之后,海军的训练就更加日趋猛烈了。
   在具有这种勇气和见识的名将指挥下,日本联合舰队日益被国民熟悉,被国民称赞。然而,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联合舰队是个什么样子呢?是由几个人率领指挥,又如何进行战斗的呢?最后,又是怎样走向覆灭的道路呢?可以说,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确实仿效了先辈们的作法,古贺海军大将也不愧是继承先辈光荣传统的司令长官。问题是在这以后,即日本联合舰队的踪影从海上消失而退向陆地以后。在战争的后半期,联合舰队在实际上究竟是否还存在呢?在此,笔者想就所知作一简要的回答。
   如前章所述,昭和20年4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剩余的舰只几乎全部投入“黄泉”——冲绳海战之中,这就是以巨舰“大和”为中心,外加轻型巡洋舰“矢矧”以及8艘驱逐舰——“冬月”、“凉月”、“雪风”、“矶风”、“浜风”、“霞”、“初霜”、“朝霜”——合计10艘舰只组成的舰队。
   正确地说,这已经不是什么联合舰队,而仅仅是第二舰队。此外,还有少数零星舰艇。第二舰队作为水上部队的主力留在濑户内海,事实上成为联合舰队的最后兵力。但是,联合舰队司令部却安设在神奈川县日吉台的庆应大学的校舍及其地下防空壕里,他们在那里发号施令,将第二舰队置于全军覆灭的战场。
   此次作战被称之为“菊水作战”,这是模拟凑川的楠正成。但是,因指挥官躲在日吉台的防空壕内,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不满。令人可笑的是有这样的一段叙述:“联合舰队司令部在防空壕中指挥'菊水作战’是不妥当的。具体指挥'菊水’之战的重任落到代理舰队长官伊藤中将的肩上,而司令长官却在陆地,这岂不是咄咄怪事?这不是成了楠正成未抵凑川而在千早城的地下室中指挥战斗一样了吗?”
   用“楠公未抵凑川”的说法来比喻冲绳战役中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所作所为未免太过分了,但从形式上来看,确实如此。出击冲绳就宛如进击凑川,又恰似相当于楠木正成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不在舰上而在陆地上。但是,这样做必定有某种理由,对此完全有必要来解释清楚,对这个问题,笔者将放在本书的结束部分加以解释。

(二)“旗舰临阵指挥”观点的分歧——关于指挥中心固定之说
   昭和18年4月,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阵亡。第二年,古贺司令长官殉职。他们的死不可避免地给战争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作战参谋们为此忧心忡忡:如果联合舰队战时的第三任司令长官丰田海军大将也突然阵亡的话,日本海军的前景就更加黯淡了。昭和19年4月底,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离开了海面。
   古贺司令长官之死对战局的影响的确相当大。那时,古贺坐镇旗舰“武藏”号,统帅联合舰队。当时,他拟定的作战计划(昭和19年2-3月)是这样的:缩小日本的海上防御圈,在马里亚纳群岛、帕劳群岛、菲律宾群岛内侧一线设防,并将其称之为“内防御圈”。为此,他精心准备,计划飞到达沃指挥所,在该地建立联合舰队司令部。然而,就在从帕劳飞往达沃的途中,古贺因飞机坠毁而身亡,因此,建立内防御圈的准备工作整整拖延了1个月,从而为美军进行反攻提供了大好机会。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海军内部爆发了一场“旗舰临阵指挥”是否妥当的争论。
   战争至此,海战的作战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海面上决定胜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海上战斗在多方面展开,其作战范围直径可达3000海里以上。其间,重大的战斗不仅仅局限于海上,陆地和空中都可能是发生激战的战场,因此,面临这样的战争,单单在一支舰队的旗舰上坐镇指挥,显然已经鞭长莫及了。
   例如,当发现美海军主力舰队出现在马绍尔群岛方面,日本联合舰队立即出击的时候,敌人的大队人马或在莱特湾登陆,或在马尼拉湾登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由在马绍尔方面活动的旗舰来指挥,肯定是不可想象的。更何况,舰队在作战中是必须严格实行无线电静默的,如果不使用无线电,则完全不可能进行指挥。
   换言之,全军总指挥官乘坐舰队中的某一艘战舰,一边不断地移动,一边进行战役指挥,这是极不高明的。司令官必须置身于能够总揽全局的中心点,能够分析、理解来自各方面的情报,着眼全局,发出指令,实行统一的、连贯的指挥。另外,自昭和19年以来,联合舰队的指挥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了,由以前的只是指挥外战,改变成现在的指挥内外战的全部部队(例如各镇守机关、警备机关乃至陆军航空部队的一部分都列入了联合舰队的指挥之下),随着战局的复杂化更加繁忙起来了。
   鉴于海战方式业已发生了变化,同时,指挥的对象以及范围也在逐渐扩大,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手忙脚乱接应不暇。因此,旗舰在海面上飘荡不定是不可能成功地完成指挥战争的使命的,这好比一台机器,轴子转动了但机器不转。所以,联合舰队司令部这个“轴”必须位于一个不动的点上,才能目光远大,胸怀全局,更好地指导战争。面临战争中急剧变化的形势,若依然采用旧的指挥方法,就如同坐等失败一样。
   上述这些见解确实是非常出色的。然而,反对派的意见也非常强烈。其理由是:既然联合舰队存在,旗舰就是舰队的中心,司令长官若不在舰上指挥全军,非但不能鼓舞士气,关键时刻也无法直接指挥决战。这样,关系到帝国生死存亡的决定性一战将有谁来负指挥之责呢?
   以往,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直接率领第一舰队,就象使用自己的手脚一样,一边向全军发布命令,一边观察着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不失时机地下令前进或后退——这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司令长官应该采取的姿态。假若司令长官置身在1000海里、2000海里的远方,依靠电讯下达作战命令,这岂不是愚蠢可笑?如果海上决战的一切行动都由参战舰队的司令官来指挥,那么,联合舰队司令部岂不成了无用之物了吗?如果这样的话,单有军令部不就足够了吗?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弃瞬间变化的战局于不顾,也不分析现实战场的状态和动向,却频繁地从远方发出各种指令,不仅会给战斗增添累赘,还将给舰队带来损失。一句话,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应该在舰队中,应该成为整个舰队可以信赖的核心。这种主张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追溯起来,这种观点早在昭和12年 [ 译者注:即1937年。 ] 联合舰队作图上演习的时候就产生了。当时,赞成与反对各半,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因为海军将领们作梦也没有想到会真的爆发日美战争。所以,也就没有认真地去研究这个问题,就这样,“旗舰临阵指挥论的是与非”作为一个尚待解决的悬案被锁进抽屉里。直到昭和19年4月,才成为一个极需解决的问题。

(三)为何不在战场就近指挥——从“大淀”到“日吉台”
   在“旗舰临阵指挥”论和“指挥中心固定”之说争论的同时,又冒出了一个东京湾内“旗舰孤立主义”。昭和19年4月30日晨,“大淀”号巡洋舰在千叶县木更津海面抛锚了,舰桅杆上升起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将旗。
   “大淀”号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锚泊下来了。虽然它没有一艘护卫的驱逐舰,但它却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通过作战室指挥全军。“大淀”浮在海面上,置身舰群中,然而,这只不过是登上陆地的一个阶梯而已。“大淀”作战室的设备同前旗舰“武藏”号相比,相差甚远,无线电收发报力量也孱弱不堪,因此,无力指挥舰队在远方决战。事实也确实如此,正因为有上述弱点,所以,在马里亚纳海战前后,联合舰队司令部从东京湾出发到广岛湾,在广岛湾临时指挥。
   假若丰田司令长官、草鹿参谋长等人把“大和”作为旗舰,活跃在塞班近海的第一线,那么,关系到日本生死存亡的马里亚纳海面海战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可以作为读者们带着兴趣去想象的一个问题。
   不管怎样,从那时开始,第一舰队的名字就消失了,因为这个舰队原本就有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直接率领的传统,而当司令长官撤到东京湾,这个舰队便成了无主舰队,所属各军舰归属了第二舰队,其实体也就不复存在了。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菊水作战之所以没有出现第一舰队的名字,其原因就在这里。
   联合舰队司令部设在巡洋舰“大淀”上仅仅才5个月。当年9月中旬,又无视反对意见,将司令部移到了日吉台的庆应大学校舍,从此,舰队指挥机关完全回到了陆地,并在高岗上构筑了房屋。这个高岗的地下防空壕和庞大的作战室直到昭和30年(1955年)还保持着原状,其设施恐怕连原子弹也难以摧毁。
   问题是,在这样的地下设施中能否成功地指挥海上战斗?正如孩子们批评打雪仗的指挥者一样——钻在温暖的被窝里是无法指挥打雪仗的,主将必须站在野外的雪地上亲自指挥。
   当然,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大将为了指挥台湾海面的空战也曾经飞到台湾。这一空战(昭和19年10月12日-15日)是美国机动部队的主力为彻底击毁日本驻台湾的航空兵基地而发动的,但另一方面,也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歼灭美舰队主力的大好时机。因此,丰田大将投入了日本海军航空兵力的全部力量并亲临前线指挥。然而,激战结果,不仅一无所获,反而丧失了大量的航空兵力,只得狼狈不堪地回到日吉台。
   不久,更严重的事情又发生了。这就是在防空壕内指挥莱特湾作战。莱特湾决战是联合舰队司令部制定的“捷一号作战”的中心战斗。关于这次战斗的前因后果,笔者已经在前面叙述过。总之,为了这次战斗,当时动员了日本海军所拥有的全部兵力,决心一举将麦克阿瑟的登陆部队歼灭于莱特湾滩头。为实现这一极其重要的作战目的,在兵力安排方面,水上部队出动“大和”、“武藏”自不必说,小泽的机动部队也全力参战。另外,还投进了西村舰队、志摩舰队以及潜艇部队的大部分,进而,基地航空兵部队还动员了大西中将的第五军、福留繁中将的第六军等精锐部队出击。因此,以其作战规模而言,是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斗。
   这次海上战斗是在三个不同的海面上展开的,它不但要求各舰队之间要有密切的配合,还迫切地期望能够得到基地航空兵和潜艇部队的协助。因此,要做到统一指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然,最理想的是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战况来决定各舰队和各部队如何前进或后撤,如果指挥官们能够依靠肉眼观察战局,迅速下达命令,自然是美不胜言。然而,由于战场广阔,肉眼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但是,若能及时进行电讯联系,抓住时机果断行动,肯定能够奏效。而实际上,各支舰队在根本不掌握友军行动的情况下,盲目行进在数天前所制定的作战路线上,这样,怎么会取得理想的战果呢?
   再说,当时小泽的机动部队已经巧妙地把敌机动部队诱至北方海域——完全实现了预订的作战目的——以减轻栗田舰队的压力,协助栗田突进莱特湾。遗憾的是,栗田舰队对此一无所知。昭和19年10月24日至25日,在这两天的激战中,如果栗田得知小泽舰队诱敌成功的消息,他也许会采取更加理想的作战行动。结果,正因为小泽的旗舰“瑞鹤”号的桅杆过低,通讯能力薄弱,关于“诱饵”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哈尔西舰队的重要情报没有到达神奈川的日吉台,因而,日吉台方面没有通报给栗田舰队,这也是很自然的。同时,栗田在两天的苦战中也没有从驻菲律宾的日本航空兵基地那里得到任何情报和支援,它完全是一支孤立无援的舰队,只好自行其事,因而导致一败涂地的结局。

(四)美军指挥官坐镇陆地——海上指挥还是陆地指挥
   鉴于上述战况,加之一般的军事常识,专家们极力申述,认为在马尼拉或达沃建立司令部直接指挥海战才是正确的途径。于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准备飞往菲律宾群岛。
   当时,海上有4位中将,陆地有两位中将,他们作为司令长官肩负着指挥莱特湾决战的重任。10月25日战斗进入白热化的那一天,这些司令长官都位于直径为200海里的圆内各点,但他们相互之间却无任何联络,各自为战。而作为战斗指挥中心的联合舰队司令部却在离开战场2000海里以上的日吉台发布作战命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行统一的指挥,不失时机地发布切实可行的命令,是完全不可能的。据闻,丰田大将曾一度准备亲自飞往菲律宾指挥战斗,但是,参谋们苦口婆心地向丰田说明日吉台拥有有利的通讯条件(此事发生在丰田从台湾回来不久)。就这样,丰田被劝阻了。从丰田本人的斗志来看,这也是完全可能的。
   另外,莱特湾作战采取的方式是驱使整个舰队“杀入港湾”,实施史无前例的鲁莽作战。为此,在栗田舰队官兵中发生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司令部把剩余的全部力量——战列舰9艘、航空母舰4艘、重型巡洋舰11艘、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35艘、潜艇9艘——拼凑起来,以“沉没”为前提下达了这一道最后的战斗命令,企图使负有盛名的日本舰队“光荣地去死”。因此,舰队司令长官说,如果是那样,就应该让将旗高高地飘扬在全舰队的旗舰上,做好果断地战死沙场的思想准备。
   虽说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在当时,官兵们的认识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作为全军的指挥,不论是乘坐第二舰队的“大和”还是第三舰队的“瑞鹤”都将是片面的。大多数主张还是以进抵马尼拉,掌握全面战况为最佳方案。然而,到昭和20年4月的“菊水作战”时,情况则完全不同了。尚能称作“舰队”的仅有第二舰队,其阵容是:战列舰1艘,轻型巡洋舰1艘,驱逐舰8艘——可谓衰败不堪,这就是“联合舰队现有的全部作战实力”。他们奉司令部之命参加冲绳之战,而这一战实际上就是最后的自杀。以军事常识来判断,只供给单程燃料,要想到达冲绳之后再返回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一旦到达了冲绳,“大和”必定陷入与数十艘敌舰作战的困境,“大和”除被击沉之外,别无他途。实际上,这一战只不过是为帝国海军的最后覆灭举行葬礼。只有海军将官们乘坐“大和”光荣地战死于第一线,这才是粉饰帝国海军覆灭的最好途径。象这样的议论当时在海军中几乎沸腾了,至今尚有余音。“正成未抵凑川”的讽刺之语至今还在流传着。
   起初,丰田、草鹿(参谋长)并没有同意这一自杀作战。之后,鉴于冲绳一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上那些强调冲绳之战重要意义的主要参谋们持强硬态度,这才不得不点头同意。而且,丰田一再主张亲临战场指挥作战,但是,由于参谋们的劝阻,终于作罢,最后,丰田决定在九州指挥——这就是当时的内幕。而战场的现实情况是,被称之为“菊水作战”的“菊水”之旗没有飘扬在“凑川”的战场上,没有激发起官兵们的斗志。
   说起“菊水”之旗,它和“Z旗”有类似之处。众所周知,“Z旗”的含意是:“皇国兴废,在此一战,我军将士务必全力奋战”。这对年轻人来说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是在日俄战争中,双方舰队在对马海峡的激战中,东乡元帅挂在联合舰队旗舰“三笠”号桅杆上的战旗。这面颇负盛名的旗帜象征着日本海军官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奇怪的是,这面“Z旗”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一次也没有在联合舰队的旗舰上出现过,而代之挂“Z旗”的方法是打电报。战争中,联合舰队司令部曾在下列海战中拍发过3次电报,命令舰队挂“Z旗”,即奇袭珍珠港、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奇袭珍珠港时,山本五十六司令长官正在广岛湾;马里亚纳海战时,丰田司令长官在孤舰“大淀”上;莱特湾海战时,丰田司令长官在日吉台。
   以电报命令悬挂“Z旗”,给人的感觉就宛如联合舰队司令部在陆地上一样。当然,如果接到司令部挂“Z旗”的电报,收报舰队的司令官将以代理人的身份在旗舰上挂起“Z旗”,但是,如果在“Z旗”下面凝视敌人的指挥官不是东乡元帅的继承者,那么,要激起官兵们奋起作战的斗志,也许并不那么容易。这作为人的感情,也是不难理解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敌方。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在夏威夷的司令部里指挥作战,美国海军司令金上将经常在华盛顿坐镇,在前线,美机动部队的司令官不是以航空母舰为旗舰,而是乘坐护卫部队的战舰。这样看来,日本海军把司令部设在日吉台是采取了美国海军的作法,这倒是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战争指挥方式。因此,似乎还是不要太拘泥于联合舰队的盛名及其历史为宜。

(五)世界第一流海军的崛起——加快步伐,急起直追
   回顾过去,日本竟然能够建立起居世界第三位的海军。不!所谓第三位,只是从平均数的角度来计算的,实际上,在海军战斗力的各项中,日本海军保持着若干项“世界第一”的纪录。仔细分析起来,就日本国力而言,在“生产力”、“持久性”、“资源”这三大方面均处于劣势,因而,就其海军实力而言,落后于英美,但日本在“造舰”、“武器”、“战术”等方面则比英美要高明得多。
   假如在一年内便可决定整个战争的胜负,也许日本海军能获全胜,至少也能打个平局。在昭和16、17年的战局中,日本还稳坐胜利者的宝座。然而,当战争打了3年零9个多月的时候,上述三大要素对于日本来说,正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方面,日本海军早在开战前的两年就准备研制雷达了,甚至在开战前不久峻工的航空母舰“瑞鹤”号上,就已经装上了试验性的雷达(在昭和17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中就是用雷达捕捉敌机的),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进行批量生产的设备,再加上当局对此毫不热心,事情也就被搁置起来了。回想起来,真是悔恨莫及。另外,在战前,有的青年技术军官曾信心百倍地申请建造喷气式飞机、火箭,不料被有关当局驳回,方案被葬送了。
   关于建造原子弹一事,日本早在昭和16年就以进行B研究为名开始了。昭和17年,由本部门以外的人员加上仁科芳雄、长冈半太郎等权威人士组成了委员会,并着手向缅甸和朝鲜购买铀矿石,使研制工作走出了可喜的一步。该委员会会费年额仅2000日元 [ 译者注:原文如此,疑误。 ] ,在当时,这笔费用是不成问题的,只是由于上级机关态度冷淡,加之财力毕竟有限,试制工作终于在进退维谷中告吹。由此看来,日本对于发展科技并不是反应迟钝,只要给予重视与引导,是完全能够做出成就的。
   与此相反,就现实而言,作为海军势力最主要的标志——军舰、大炮、飞机、鱼雷等武器,不夸张地说,基本上是凌驾于美英之上的,尤其是日本的“九三式”高压氧气鱼雷,同美英的鱼雷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威力。无论是军舰、大炮、飞机、炸弹,其性能与英美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超大型战舰“大和”“武藏”以及超大型航空母舰“信浓”,则是首屈一指,举世无双的。若将日本与美英同类型舰只相比较(譬如万吨重型巡洋舰),则有明显的差别,这在绪论中已经有所介绍,但为了便于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在此,列表供读者参考。
国名舰名炮数鱼雷数速度防御性能
日本那智8英寸炮10门24英寸14万马力舷侧钢板厚4英寸
4.7英寸炮6门12枚35海里炮塔钢板厚3英寸
英国肯特8英寸炮8门21英寸8万马力弹药库钢板厚4英寸
4英寸炮4门8枚31海里其他为1英寸
美国彭萨科拉8英寸炮10门21英寸32.5海里舷侧钢板厚2英寸
5英寸炮5门6枚炮塔为2英寸
   从上表不难看出,日本的战舰(指重型巡洋舰)在攻击、防御、速度三方面都超过了美英。这不能不说是日本在造舰事业上的成功。甚至当时的造舰总指挥平贺让博士也崇之为海军的至宝。这种先进于英美的造舰技术,不久就成为建造“大和”巨舰的基础了。当然,在1万吨重巡洋舰惊人的战斗力的背后,是以牺牲了舒适的居住条件和续航力为代价的——官兵们舰上住室特别狭窄,燃料的载量也减少了2至3成。尽管如此,如果没有大铜板无铆钉焊接以及许多经过精心钻研的先进技术,日本的上述性能优越的战舰是制造不出来的。
   让我们回顾一下在明治5年 [ 译者注:即1872年 ] ,日本海军初建时,14艘木制军舰集合于品川湾时的情景吧。那时,日本还没有摄影技术,所以其情景今日已无法得知了。但根据记载,其中9艘是英国制造,两艘是美国制造,1艘是法国制造,1艘是荷兰制造,剩下的1艘是石川岛造船厂建造的135吨级的“千代田”型舰(都是从幕府和旧诸侯那里收纳过来的)。从此以后,在连续33年的时间里,日本的主要军舰都是由外国制造的,在明治38年 [ 译者注:即1906年 ] 5月27日,在被称誉为世界三大海战之一的“对马海战”中,东乡司令率领的联合舰队的主力舰也都是进口舰。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保卫国防的重要武器是外国人制造的,这简直是日本的耻辱!因此,明治9年 [ 译者注:即1876年 ] ,日本在横须贺港建造了军舰“清辉”,但其性能无论如何也不及外国制造的优越,所以,曾一度中止制造。以后,又于明治21年 [ 译者注:即1888年 ] 建造了“桥立”号军舰,但军舰的性能仍然比外国制造的要差得多(“桥立”是日清战争时日本3艘主力舰中的1艘),所以,从此以后,日本海军奉行凡主力舰皆从国外购买的方针。在这期间,自己只建造轻型舰艇,并以此试制、摸索造舰技术。
   日本决心建造大战舰(指当时的标准)始于明治38年 [ 译者注:1905年 ] ,这是指排水量为13,750吨的“筑波”和“生驹”两舰。从此以后,日本增强了自信心,以至达到了全部军舰实现国产化的夙愿。
   看来,在世界海军国家的建舰史上日本确实是一个后起之秀,它在建造万吨重型巡洋舰的竞争中创造了世界纪录,不久,日本又建造了巨舰“大和”,世界军界为之一震。现在,同中国和朝鲜的兵力相比,日本海军是落后的,但回顾它当年称雄世界的日子,以其具有的素质和实际成绩而言,也可以说是世界海军三大名门之一,因此,日本也不必自卑。

(六)策划建造10万吨的大战舰——从“大和”到“纪伊”
   优良的战舰是日本国民的财富,占世界第三位的日本海军是国家力量的象征。高压氧气鱼雷、零式战斗机,重型巡洋舰“那智”、战舰“大和”等等都是日本人民用双手和血汗制造出来的。
   明治中叶以后,日本国势急剧增强,海军的实力已经开始明显地体现出来了。换句话说,在国势迅速增强的情况下,同其他部门相比,海军的发展已经居于首位。无论在财力、智力以及精神方面,日本都以最高的比例投入到建设海军的事业中去。日本国民虽然生活在陆地上,但是,他们慢慢地发现,在海上,有自己民族的骄傲。就这样,不知不觉之中,世界三大海军之一的日本海军的雄姿便出现在太平洋海面上。
   然而,昭和16年12月,日本海军究竟拥有多大的势力,确切地知道这一点的人恐怕不会很多。在开战初期,日本联合舰队拥有193万吨强大的海上兵力,而战争结束时,能用于作战的剩余舰只仅有8万吨,这一惨遭全歼的悲惨情况,笔者在结论中还要详述。关于这一点,就连海军官兵中知道的人也为数极少,至于日本国民就更无从知晓了。这个历史应该让所有的日本国民知道,而作为了解这一问题的前提,首先必须清楚开战时占世界第三位或世界第二位的日本海军的威容。开战时,英美日三大海军国的兵力据美国方面的调查统计,如下表所示(单位:千吨):
--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合计
日本3571782991541071095
美国5341353292371171352
英国433161471268551388
   从上表中可以知道,日本海军是美国海军实力的74%,从这个数字来看,日本海军在战略防御方针之下,展开迎击作战是有可能取胜的,更何况,美国已经把4艘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1艘航空母舰、第十水雷战队派到大西洋去了,所以,实力的对比对日本更加有利(美国的军舰数字和日本的数字之所以稍有差别,据认为是由于舰龄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一跃而成为海上主要作战武器的航空母舰,在日本方面已明显地凌驾于对方之上。日美英三国的大型舰队航空母舰数量,如下表所示:
--昭和12年(1927年)昭和14年(1929年)昭和16年(1941年)
日本4艘6艘8艘
美国5艘6艘6艘
英国3艘3艘7艘
   认真地分析这些数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英国是不希望同日本发生战争的,美国也想尽可能地同日本之间达成“外交上的妥协”——这正体现了帝国海军存在的作用。另外,日本海军也确信自己是理想的国防力量。
   然而,在入侵南方的作战中,军部的步伐失去了控制,终于把“保障和平的兵力”推进了亡国战争的深渊,对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令人深感遗憾的。事到如今,望洋兴叹也已无济于事。下面,再让我们看看军舰方面的情况吧。
   关于“大和”战舰,已经出版了不少书,而且还搬上了银幕,所以,这艘满载排水量为72,800吨的巨峰一般的大战舰的雄姿恐怕早已家喻户晓了。可是,对建造“大和”的海军造舰技术,不,与其说建造,不如说创造,显然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正10年 [ 译者注:即1921年 ] ,战舰“陆奥”问世,它是一艘3.5万吨的世界第一流的战列舰。以后,缔结了限制建舰条约,在此后的15年里,再没有建造一条战列舰。一俟限制建舰条约期满,日本迅速奋力一跃,建造出了比“陆奥”大一倍的7万吨的巨舰。
   在“大和”的建造过程中,美英按照当时的造舰常识,已经估计到它是一艘巨舰,并推测它充其量不过是一艘5万吨的战列舰。但是,他们作梦也没有想到,“大和”竟然是两倍于“陆奥”的超级巨舰。同时,他们估计“大和”的主炮口径很可能是16英寸,计12门。可是,实际上却出现了前所未闻的18英寸的巨炮(口径约合46厘米),这使美英两国大吃一惊。的确,只要不具备高超的造舰、造炮技术,建造如此庞大的“大和”是无法想象的。
   殊不知,在日本海军中,还隐匿着一个更令人吃惊的秘密,那就是日本当时正在计划建造比“大和”“武藏”还要高一个级别的超级巨型战舰“纪伊”和“尾张”。计划中“纪伊”的排水量是10万吨,比“大和”还多3万吨,而且,其主炮口径是20英寸,其威力之大可以在5万米的距离内穿透16英寸厚的钢板。
   当该计划正要在吴工厂进行试制时,突然接到了停止建造的命令,这使紧张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失所望(“纪伊”是由军令部暂定的名字,在是否有必要建造10万吨级巨舰的争论中,设计工作尚未完成就停止了)。
   如果按原订计划进行下去,10万吨的超巨型战舰“纪伊”、“尾张”预计将于昭和20年春天进入太平洋,那么,它将会以真正的“不沉战舰”之殊荣在战史上留下引人注目的一页。
   很久以来,在海军内部就存在着“大舰巨炮主义”和“航空母舰至上主义”之间的对立和争执,而停止建造“纪伊”、“尾张”的决定则是后者在争论中获胜的结果。珍珠港和马来亚海战的辉煌成绩,就是由于日本及时地将作战方式从使用战列舰转向使用航空母舰的结果。战败后10年的今天,日本连建造1500吨级的驱逐舰都感到吃力,但是,曾几何时,日本海军的造舰造炮技术几乎达到了能建造10万吨级、20英寸巨炮的超巨型战舰的水平,这段历史对于当今的日本人来说,难道不是用之不竭的自信的源泉吗?

(七)大海军终于覆灭——400余艘战舰沉入海底
   当太平洋战争结束时,联合舰队已经不复存在了。开战初期那威震太平洋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弹指之间几乎全部葬身海底。对此惨状,除了望洋兴叹之外,又有什么办法呢?
   开战时,威风凛凛地出击的254艘舰只、吨位达106.8万吨的庞大兵力,加上开战后新建造的383艘军舰、吨位达85.8万吨,合计战舰为637艘、193万吨的所向披靡的帝国海军,到战争结束时,其情景已不堪入目:被击沉410艘,合138万吨,而且,受重创不能航行的舰只计有大小559艘,达22万吨以上。也就是说,637艘战舰中的469艘被击沉或被击伤,吨位合160万吨,剩下的军舰还有168艘,吨位约32万吨。它们之中80艘是海防舰或其他舰只,43艘是旧式军舰以及未曾使用一直停泊的潜水艇,14艘是进入船坞待修的旧式驱逐舰,这总计137艘军舰一般都是不参加海上决战的舰只。
   换言之,剩余的尚能作战的军舰仅有43艘。按舰种分列如下:战列舰0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艘、各种类型的母舰3艘、驱逐舰16艘、潜艇7艘。至此,读者完全可以相信,笔者前面所说的“联合舰队已经不复存在”决非过分夸张之语。若再具体一些,除了驱逐舰和潜艇以外的6艘军舰舰名如下:
   航空母舰:“凤翔”。
   巡洋舰:“八云”、“酒白”、“鹿岛”。
   潜水母舰:“长鲸”。
   布雷船:“箕面”。
   战舰中,“长门”遭中度损伤,停泊在横须贺码头,这是唯一能够浮在水面上的一艘战列舰。“榛名”、“伊势”、“日向”被炸破损,歪斜在濑户内海的小岛后面。航空母舰中,“隼鹰”、“海鹰”、“天城”相伴搁浅,“葛城”的甲板被洞穿,残废般地停泊在柱岛。巡洋舰中,“妙高”、“高雄”两舰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受重伤,正在新加坡修理。“青叶”、“磐手”、“利根”、“出云”、“大淀”等6艘正分散在各地,已经失去了航行能力。水上飞机母舰“能登吕”,布雷舰“若鹰”’、“常磐”也已经搁浅。以上所述的是舰身尚存但已经无法航行的舰只,其他则全部长眠海底了。在此,将日本联合舰队全部舰只的数量列表如下(括号内是吨位数、单位千吨): [ 注:除表内所列之外,还有272艘小舰艇被击沉。 ]
舰种开战时战时建造击沉伤残但未沉没可用于作战
战列舰10艘2艘8艘4艘0
(301)(144)(323)(122)(0)
航空母舰10艘15艘19艘6艘1艘
(153)(254)(319)(88)(9)
巡洋舰41艘6艘36艘11艘3艘
(285)(36)(233)(88)(24)
辅助舰船14艘3艘11艘6艘3艘
(61)(17)(44)(34)(21)
驱逐舰111艘63艘133艘41艘30艘
(168)(112)(219)(60)(27)
潜水艇64艘126艘131艘59艘12艘
(96)(158)(186)(68)(15)
海防舰4艘168艘72艘100艘--
(3)(137)(59)(81)
合计254艘383艘410艘227艘49艘
(1067)(858)(1384)(541)(96)
   飞机损失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军舰。战前,任何一个国家恐怕也没有预料到,战争中航空母舰和飞机已成为主要的打击力量并发挥了如此巨大的作用。日本方面曾以基地航空兵部队的1469架飞机、730架舰上飞机,合计2199架飞机投入了战争。美国方面,开战时的海空军只不过拥有3598架飞机。根据战争的需要,日本海军在战时,飞机的生产数量超过了3万架。据统计,日本方面损失的飞机总数是26,285架。
   另外,属于联合舰队的各类船舶(专门征用的)合计有3516艘,3,369,049吨,其中,被击沉的有大中型船舶1835艘,合2,913,601吨。剩余的1068艘主要是沿海用的小型船只,共合455,448吨,也就是说,舰队征用的船舶几乎全部被歼,如用吨位计算,损失约75%。就整个日本而言,船舶丧失的总数为2568艘,合843万余吨。开战时船舶总吨位接近600万吨,战争中建造230万吨,合计930万吨,总损失占全部船舶的90%强。根据美国方面的调查,日本损失了1100万吨(包括生擒和打沉的船舶)中的954万吨(损失了87%)。

(八)一将功不成 万人尸骨堆——惨痛的教训与不死的忠魂
   日本联合舰队的战舰几乎全部葬身海底,只有司令部孤零零地残留在日吉台。丰田大将被天皇亲自提升为军令部总长之后又离开了日吉台。后来,小泽中将升任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然而,他只不过是一位光杆司令而已,因为此时的联合舰队已经没有什么象样的战舰了,小泽只能无可奈何地长时间置身于高岗之上,呆呆地凝视着天空中倾斜的月亮。
   此时此刻,在小泽的脑际中萦回着什么呢?是那些与战舰同归于尽的同窗?是那些和飞机一起沉入海底的战友?是那些英勇战斗血染沙场的几十万官兵?一将功不成,万人尸骨堆!这种种感慨时时袭向心头,刺痛着“无舰司令长官”的心房。在日吉台,他默默地在核对着究竟失去了多少将官级战友,究竟失去了多少英勇善战的官兵!
   阵亡的山本、古贺两位司令长官、第二舰队司令伊藤以及南云、高木、西村、山口、五藤、猪口、坂、筱田、中冈、有贺等将领的名字,本文在前面曾多次提到,但是,除遗属之外,还有许多为人们所不知姓名而战死的舰长,如果把他们的名字一一列举出来,恐怕非本书所能容纳得了。
   元帅2人,大将5人,中将56人,少将252人,合计315名海军将官葬身于波涛汹涌的太平洋,这是一个极其令人悲痛的数目。一场战争,一个国家的将级军官竟有300余名战死,这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恐怕将来也不会再发生吧!
   除了将级军官战死之外,大佐以下军官的死亡数目之大,就更不难想象了。据统计,大佐以下的战死者达312,613名之多,这恐怕大大出乎读者们的预料吧!另外,海军的文职官员有96,533名死于战争,因此,海军战死者合计达409,146人。这是多么令人吃惊的数字啊!这40余万人是为谁而抛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呢?他们都是为自己的祖国日本而献身的,然而,这40余万人希望战争吗?不!他们之中任何人也不愿意看到战争!
   主张进行战争的只是军队中的领导阶层(主要是军队领导层中的骨干),而国内的言论、政治等方面都屈从于他们的威压之下,唯一能够阻止这种压力的对抗力量可以说就是海军了,可是,海军最后也不得不让步。日本终于贸然走上了这场极欠斟酌的战争道路,从而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既然走向了战争,日本就不希望看到失败,正因为如此,40余万人才白白地丢掉了生命。
   一位乘载人操鱼雷出击的军士在给他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妈妈,每当我想起我死后不知由谁来赡养您老人家时,心中不禁隐隐作痛。可是,在我出征时,妈妈您曾告诚我,为了祖国,要光荣地战死。每当我想起在车站上母亲的这一叮嘱时,我就决心作拼死的战斗。望妈妈多多保重。”“伊-36”号潜艇副舰长看到这位军士的遗书后,本想再说几句话安慰他一番,可是,这位军士已经乘“回天”出发了。这位副舰长只好等待着他自杀攻击敌船团的消息。不一会,强大的轰鸣声震撼了该潜艇,远远地看到了直冲云霄的火柱。见此情景,这位副舰长急忙奔回室内,两眼呆呆地看着这位军士的遗书,眼泪象雨点似地溅落在上面。
   40万人之中,虽然战死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心却和这位军士一样。40万亡灵是不应该负任何战争责任的,因为战争已经爆发,他们仅仅是出自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才挺身而出的。恐怕每一个日本人都不会忘记这段宝贵的历史。记住自己保卫祖国的义务,这就是结论。
   当时,日本的国力是相当有限的,不但国力薄弱,且又没有真正的盟友,在东亚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因此,失败便是它唯一的必然的命运。
   尽管日本帝国海军掌握先进的造舰技术,拥有巨舰“大和”、高压氧气鱼雷以及高超的战术,并进行过艰苦卓绝的军事训练,但经过3年半之久的孤军奋战,最后还是以惨败而告终了。就这样,日本联合舰队彻底覆灭了。
   回顾历史,日本是以美英的文化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而且,不论是日清战争,还是日俄战争,日本方面都曾得到了英美的援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同英美并肩作战的战友。
   另外,日本海军的基础也是来自英国。如果说真的存在某种共同命运的话,那么,按照命运的安排,日本确实应该同英美站在同一营垒之中,硬行打破这种格局违背命运的安排,结果只能招致自己的灭亡,这是不足为奇的。
   然而,联合舰队曾一度跻身于世界第一流海军的行列,很明显,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是:它解除了外国入侵的威胁,从而理想地保障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全。但是,威力强大的帝国海军一旦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终于导致了彻底覆灭的下场,这已成为惨痛的历史教训,这一事实和教训,应该永远存留在日本国民的记忆之中。
   日本海军是一支纯朴正直的武装力量,它具有良好的风格,得到日本国民的爱戴。海军的全体指战员都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英俊潇洒。可以说日本海军是由出类拔萃的指战员、精良优越的战舰组成的。不幸的是,海军的力量虽然雄伟强大,但却缺乏坚决阻止军部侵略暴行的勇气,后来,竟然屈从于军部,成了其侵略计划的支持者,结果,花了70年时间建设起来的联合舰队覆灭了,甚至连人带舰都无影无踪了。然而,战士们的忠魂却是永存的。
   至此,联合舰队的灭亡过程,笔者已向读者作了简单的叙述。但是,为了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联合舰队是怎样战斗的”,同时,也有必要更进一步了解“可以避免灭亡的联合舰队开战时的秘密”,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下一章分六节加以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