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减最新规定来了:未来孩子之间的差距,将是家庭和父母的较量

 勇往直前的勇哥 2023-10-17 发布于湖北

图片

作者:土豆妈

来源:男孩派(ID: boy666dj)

父母和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补习班”。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图片

前段时间,浙江网红@铁头惩恶扬善举报新东方违规补课,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新东方在杭州的线下学习中心全都暂停了。

紧接着,教育部出台了《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

禁止违法补课,并对7类问题立规定则,从重处罚,10月15日起正式执行。

图片

一位博主说:

“朋友的孩子之前报的是一对一,但是最近老师突然打电话来说,10月15日后就不来了,因为害怕。

这还是一对一家教,而那些小机构、团课的,人多嘴杂,老师们只会更怕。”

双减新规落地后,校外补习的路几乎全被堵死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将愈加凸显。

正如蔡元培先生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孩子的未来,全靠父母托举了。

01

  • 孩子之间的差距,其实是家庭和父母的较量。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教出来的孩子截然不同?

密歇根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让人吃惊:

真正决定一个孩子成绩和言行的关键,竟然是家庭一起吃饭的频率和时长。

这也恰恰说明,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和陪伴越多,孩子表现就会越出色。

一次期末考试后,有老师晒出了两张试卷:

第一张是班里一位学霸的,99分,父母看到卷子之后,不仅按要求签了字,还认认真真写了一段评语:

“感谢老师的辛勤教导,孩子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还望老师严加管教,让孩子再有所进步。”

试卷上还有孩子自己的反思,“因为马虎丢了分,下次会改正”。

图片

而第二张试卷来自班里的后进生,只有65分,才刚刚及格。

可试卷上压根没有父母字迹,只有孩子自己写了一行字,“爸爸说已经看过了”。

图片

家长签名看似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足以反映出父母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是负责还是敷衍,答案一目了然。

就像网上有段话说的:

“你浇还是不浇,庄稼都会长大,但收成绝对不一样;

你教还是不教,孩子都会长大,但前景绝对不一样。”

你不培养孩子习惯,别的父母培养,你不重视孩子教育,别的父母重视。


日复一日,你的孩子也就和别家孩子拉开了巨大差距。

说到底,孩子的成长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父母。

父母是否敬畏知识、重视学习,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

父母是否严格督促、及时纠正,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

父母是否自律上进、追求进步,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力。

习惯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孩子的差距实际上是父母教育方式和付出心力的差距。

02

  • 你在教育上偷的懒,都会变成孩子身上苦涩的果。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一位父亲,很有本事,打拼几年就存了百万家财。

可当他回到家才发现,儿子早已经废了,天天逃学不说,还在外面惹是生非。父亲想管,可是根本管不了。

这时候他听说,有个专家可以挽救这样的问题孩子,他立马领着孩子过去了。

刚见到专家,这位父亲“啪”甩给专家10万块钱,“这孩子就交给你了,你负责把他教育好。”

李玫瑾说,想要救儿子,父亲得亲自陪伴和教育,而不是花钱把他交给别人。

有多少父母和这位父亲抱着一样的心态,舍得花钱给孩子报班、请家教、买学区房,却不舍得牺牲一点自己的时间,好好陪陪孩子。

一位教师朋友说:

“孩子小时候,父母总嫌麻烦想偷懒,两手一摊把孩子丢给老人,把教育的责任甩给学校和老师,什么也不管。

结果呢,孩子长大了,成绩不行,品性坏了,父母才知道急了。

说到底,悲剧的源头还是父母。”

孩子的习惯,需要父母的监督;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的人生,更要有父母的指引。

父母若是用心,孩子自然受教,父母撒手不管,孩子必然堕落。

任何的机构,都代替不了父母的责任,再好的老师,也取代不了父母的角色。

特别是现在,培训班被整顿了,老师也开始轮岗了,课外补习和学区房都指望不上了,家庭教育的占比只会越来越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想要孩子出类拔萃,就得从小开始苦心栽培。

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时间和心思,孩子就会回馈给你多少成果。

图片

03
  • 没有一个孩子,能在放养中成才。


一位叫于巾帼的全职妈妈,将自己的一双儿女都送进了哈佛。

当有人向她请教育儿经验时,她感慨地说:

“教育孩子不能太开明,孩子对读书、学习没兴趣有时候只是借口,父母若是放任不管,最后反而会害了孩子。”

她的女儿乖巧懂事,可儿子却截然不同,从小爱哭爱闹、偷懒耍滑,不把聪明用在“正道”上。

让他去练琴,他总能找到各种借口,让他去学习,他经常随便糊弄过关……

于巾帼只能耐着性子,坚定立场,和儿子“斗智斗勇”。

为了督促儿子,她把餐桌当书桌,一边做饭一边盯着儿子学习。

在她看来,孩子都会有逃避、畏难心理,父母若是一味退让,将尊重兴趣和半途而废划上等号,那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耽误。

天生自律、天赋异禀的孩子是极少数,大多数孩子都是趋乐避苦的。

他们只能看到眼前刷手机、睡懒觉的快乐,却看不到未来生活的苦和生存的难。

所以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定力不强,难免想要放弃,但父母不能听之任之。

身边有位妈妈,一直认为孩子有为自己负责的意识。

所以女儿的生活作息、读书学习,她几乎从不插手。对于成绩和兴趣班,她也很少过问,一切都尊重孩子意愿。

可结果,才一年多的时间,女儿的学习成绩已经退步成为倒数,兴趣班自然也什么都没学到。

这期间女儿还偷偷迷上了网游,晚上熬夜打游戏,白天课堂上睡觉,甚至背着她往里充了好几千块钱。

教育最大的谎言,是什么都指望孩子自觉。

因为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没有父母的严格督促,就很难有孩子的自律上进。

优秀的孩子,一定是费心费力“管”出来的。每一个迷失在舒适区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及时将他点醒。

图片

04
  • 每个金光闪闪的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

“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还是客串,最初或许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差异,最终却是一个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

一个孩子能走多远,看的是父母的付出和修行。

那些金光闪闪的孩子背后,都站着默默铺路的父母。

1. 发掘孩子天赋,帮他找到人生方向。

亚运会期间,15岁小将陈烨摘得滑板男子碗池冠军,一战成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父亲为了呵护他的这份天赋和兴趣,几乎付出了所有。

从小,父亲就想发掘儿子的兴趣爱好,带着儿子不断地尝试,当他发现儿子真的喜欢滑板时,便倾尽全力支持。

带儿子观看教学视频、逐步分解动作,手把手指导儿子;

辞掉自己的工作,为儿子开了一家滑板店;

为了给儿子训练创造条件,耗费半年,花费10万,自建了一个碗池……

孩子的潜力,需要父母发掘,有天赋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在背后推一把。

林清玄曾说,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时代已经变了,千万别再用统一的模板去捏造孩子,那些只会刷题、空有成绩的“学习机器”,终将会被淘汰。

挖掘孩子的天赋,激发孩子的兴趣,才是父母最好的支持和托举。

图片

2. 学会规划,提升孩子的人生上限。

“高考战神”王金战,曾带过一个55人的班级,班上有37人考上了清北,还有10人考进了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

在他看来,孩子与孩子间差的其实不是成绩,而是父母对于孩子未来的规划和认知。

一开始,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进入名校,但很快他就发现,女儿的智力非常平庸,想要考取北大几乎是痴人说梦。

他费尽心思,研究了清北当时的招生政策,最终决定让女儿走特长生的道路,并为女儿选择了一项冷门乐器:中阮。

就这样,女儿靠着这门特长顺利考进了北大。

双减是考验也是机会,提高自身认知,学习教育规划,孩子才能少走弯路。

若是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条件,那便多带着孩子出去走走,见识世界广阔,体会人间百态,如此也能提升孩子的视野和格局。

3. 自我提升,做孩子成长的教科书。

知乎上曾有这样一条高赞回答,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图片

当我们羡慕别人家孩子的时候,也该反省反省自己。

很多父母,自己消极摆烂,却逼着孩子读书自律,自己愚昧无知,却对着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榜样往往比训斥更有效,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会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托起孩子的人生。
网上有这样一个比喻:

养孩子就像装修房子,若你全部外包给他人,日后注定会麻烦不断。

双减,减的不是父母的责任和担当,违法补习被明令禁止,也不意味着父母可以撒手不管放养孩子。

教养的责任,父母的身份,不能被任何人或者机构替代。

教育要拼爹拼妈,但拼的不是金钱和背景,而是格局和眼界,是对孩子的用心程度和负责程度。

父母和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补习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