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书真富贵

 文锦书屋susped 2023-01-25 发布于广东
       在清朝末年摄政王载沣的书房里挂着这样一幅对联, “有书真富贵, 无事小神仙”。这幅对联摘自清代周希陶的《重订增广》。载沣是清末新政改革的领军人物,一代政坛名宿。作为权倾一时的末代王爷,载沣在政治上无所建树,甚至有胡乱出牌的嫌疑,他在历史教课书中的形象大致被定格为“目光短浅,不学无术”的小爷,既无能力,又无见识,只知抱残守缺,抓权不放,举措失当,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过去一直被当成失败政客的典型。但真实的载沣绝非如课本里一般脸谱化:梳理历史可以发现,他的改革路线的正确性被日后东亚各国的崛起模式所证明。撇开一些政治因素不谈,说句实在话,我是十分喜欢这幅对联的。

     “有书真富贵  无事小神仙”,其意思是:有学识才是富贵,无是非才会快乐。这里说的“书”,不是一般的书本,而是指学问、知识、修养和才华。这里所说的“事”也不是一般的事情或事业,而是指是非、心思、贪图或奢望。短短十个字,把主人的生活情趣描摹的淋漓尽致,道出了人生的达观境界。把古代文化人的品行展露无疑,是人生的至理名言,是把持人生航向的大智慧。“富不读书纵有银钱身何贵;贫而好学虽无功名志气高。”但是载沣就这样一个不成功的政治人士,在他的一生中守住了做人的底线,没有出卖人格,为日本侵略者为虎作伥。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北京,还专程拜访了载沣,对他做出了比较高的评价。当然了,这段史实鲜见于如今的历史教科书。

       追求富贵,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奋斗目标。《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汉书·窦婴传》:“梁人高遂乃说婴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为人…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等等。富贵有两种:一种是相对的,一种是绝对的。“富甲天下”、“位列王侯”是相对的富贵,“身心自在清净”是绝对的富贵。第一种是有所得的乐,第二种是无所求的乐。第一种是混杂和短暂的乐,第二种是纯粹和恒久的乐。我们谈论富贵。主要阐明富贵的根本原因和助缘,教人们多种富贵的正因,而不要一味贪求富贵的果报和享受。 其实,只要能知足,就可以得快乐;至于所享用财物的多寡、精细,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精神上的充实富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要超过物质上的富有。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是清朝皇帝书房中的一幅对联,应该说,这是帝王们的一种理想追求。对于帝王将相来说,一旦四方平定,江山稳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没有内忧外患,就可享受清闲,饱读诗书,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游山玩水,优哉游哉,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清代的康乾盛世,康熙和乾隆都是饱学之士,康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而且接受了许多西方文化。但康熙一生并不清闲,九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杀鳌拜,稳固王权,平三藩,统一台湾,亲征噶尔丹。最忙碌的皇帝应当算是雍正,在位十三年,夙兴夜寐,他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几项很有影响的改革:“摊丁入亩”“改土归流”; 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加大惩治贪官的力度。他勤政务实的十三年统治,使“康乾盛世”得以维持和发展。正是康熙雍正的勤奋,为乾隆的悠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乾隆一生儒雅风流,他游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数量堪与《全唐诗》相比。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共三万六千卷,含完整作品三千四百五十部,用一万五千誊写人员耗费二十年而成。他真可谓是富有诗书了。

       宋真宗曾有《劝学文》云:“家富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王安石的《劝学文》也说:“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只见读书荣,不见读书坠。”上联即由此引申而来。有书其所以富贵,是因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可以变人气质,养人精神。  在旧时,可以学而优则仕,在当今亦可能提升人的素质,转化为知识经济。 正是:富不读书纵有银钱身何贵;贫而好学虽无功名志气高。 下联出自宋·魏野《述怀》:“有名闲富贵,无事小神仙。” 心无愁烦之事,则心怡神泰,百体安和,近于神仙境界。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这幅对联告诉我们要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与智慧;安分守己,不要惹事生非。精神超越物质,知识超越金钱,教育超越货殖。这是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在人们都迷信“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人人“累科举”的时代,这种“自励”精神也许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内心真正的富足。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认为:人首先要满足生理需要,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人们满足了低层需求之后,就会追求高层次需求。一个人的富有,不仅指物质财富,而且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财富。

       在我的朋友圈中,有好几位是真正喜欢读书、藏书的爱书之人。大家相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有关书的话题。分享“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之体会。我从中也受益非浅。一个人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相对于物质需要来说,精神需要的空间更大,真正的富有是精神上的富有。真正喜欢读书之人觉得幸福快乐是一种心理感受,不在于名利获得的多少。人们都向往平安,大家常说“平平安安就是福”。人类原本没有那么多是非、灾祸,大都是人为造成的。要想获得幸福快乐,应当返朴归真、仁慈善良、远离是非。多读书。读书为明理,明理为修身,修身即为做人。

       爱书是我们家庭的传统了。从祖辈到晚辈,代代都有教书匠。到我们这一代更是拥有了博士生,本科学历的就更多。吾辈虽然不是教师,但有藏书的嗜好。读书人买书与读书的类别不尽相同,读书的方法及对书的挑选反映了各自的性格。在选择藏书时,讲究版本,要配套成系列,且均为名家校点,故所藏都堪称上乘精品。而我讲“兼爱”,对人如此,对书亦如此,不图虚名,但求贴近原貌,版本完整。因而藏书种类庞杂,数量后来居上。我读书有侧重性,主要是文史哲经类,但有时候也有一点随意性,天下本没有完美,惟有适意自在,追求自由平等,重在一种过程。 读书人可以一贫如洗,也不妨大富大贵,不论在什么境遇下,内心充实,能清楚地知道生活的意义。而精神的辐射力量使得他们能够坦然面对各种现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如果离开了这一点,纵然读破万卷书也不能算一个读懂了书的人。 读书的多少和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少并没有绝对的联系。有的人占有了很多钱财却不懂得生活,像暴发户点燃人民币,或吃喝嫖赌之类的事,社会上屡见不鲜;而读书带来的精神财富却是一个人终身享用不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书才是最有价值的财富。

       孔子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可惜现在某些国人不读书的习惯形成太久了。有报章报道:以色列人一年读书64本,居世界第一,日本人一年读书55本。中国成年人一年读书4.7本。国人读书太少,与以色列人、日本人读书量差距太大。究其原因,客观上讲,现代社会生活的高压力和快节奏,确实大大挤压了我们的读书时间。但深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失去了“清心读书韵味长”的兴致和耐心,加上“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社会,诱惑太多,许多人没有心情再捧起一本书了。也有人归咎为人口基数大,但这不能说是人均读书少的理由。国人都喜欢指责别人素质差,上至官员下至小贩,无不遭口诛笔伐。但批评者自己有多少来自书中的理性哩?无事小神仙,是人的选择理性。世事纷纷扰扰,得失转瞬之间。有多少事情我们自己能把握。清人有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不懂得取舍,则人生如负重前行,必患得患失,进取者常失意,执著者常困扰。有很多事情本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假如不去追求,事情少了很多,世界也清净了不少。这听起来消极,其实中国古代文人久有避世传统。从庄子至黄宗羲不知凡几。

       业余时间,泡一杯淡茶,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里面尽情徜徉,倦了,就小憩一会儿。一千字,两千字,锱珠积累,必有所获。有书陪伴的日子,整个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浮生偷得半日闲,手倦抛书午梦长。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知是否正确。但如果不能行万里路环游世界,那就在书海里畅游,做一个有趣的精神旅行者吧,我想通过书本也同样可以享受到书中笔者勾勒出的奇妙世界,感悟人生的哲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