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诗兰 | 那时路,今时路

 聚力阅读 2023-10-18 发布于河南
总第2106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蒲塘里”是一个江南小村。一个四面环水的原生态自然村。我就是土生土长的蒲场人。

打我记事起,村前一条泥土小道直通唐刘乡镇。路窄不平,两人会面都得擦身而过。晴天还好,一下雨,泥泞声扑通扑通声声入耳,溅得两腿都是泥。遇到低洼处,胶鞋深陷其中拔不出来,都要伸手去拉。要是穿的矮帮胶鞋,一不小心,鞋里都能灌满泥浆。

村里六个生产队,数我们三小队的田最难种。

它座落在村后,躺在蚌蜒河的边上。长长的大坝挡住了蚌蜒河河水,也搂抱着我们三队的田地。没有机耕路,没有桥,羊肠小道,垛子又多。夏天杂草丛生时,远远望去,路只有一线宽。唯一的快乐就是热了累了,可以爬上大圩吹吹凉风,看看蚌蜒河里扬起的白帆,和时不时乘风破浪的小轮船。

我们家住在村子的中间,离码头一条长巷口还要转弯。每年粮食进仓,要去上八坛子劲。父亲脾气不好,累了就砸碗盘杀气。母亲只能背后念叨着:“下次砌房子,一定要砌在码头边上。”

记得有一年收水稻,因责任田路远,来回吃饭要花费不少功夫。父母天不亮便带着早饭撑船下地。临走叮嘱我,让我把午饭煮好后拿到田里去吃,他们省点力气能多割些稻。

喂猪食、洗衣服、下田拔菜煮饭,一番操作已经十一点。怕父母饿了,我快速盛饭菜、装竹篮、拿扁担。在杂草丛生地田埂上穿行。道路很难走,时不时被草钩住。每走一段路都要跨口子。每跨一个口子,竹篮跟着打转。逢到棉花田,棉花果打在竹篮上噼噼啪啪作响。竹篮像荡秋千来回荡漾,菜汤洒得到处都是。好不容易快到自家田头,老远就看到父亲站在田埂上眺望。知道父亲饿了,我一边加快脚步,一边朝父亲挥手:“来了,来了。”

父亲朝我奔来。我突然一脚踩空人仰马翻。竹篮挣脱扁担溜了老远,饭菜洒得到处都是。母亲气得一边骂我没出息,一边用筷子轻轻往碗里拨弄草尖上的饭菜。父亲气得一声不吭,他弯腰拾起一边的扁担,以为要打我,吓得抱着头蹲着不敢动。谁知父亲拿着扁担大步跑到大坝上,使劲一扔,扁担像箭一样窜到了蚌蜒河的中间。

斗转星移,一晃三十年过去了。随着政策越来越好,蒲塘里通往唐刘的道路也越走越宽。当初的泥土小道变成了光滑的水泥路。条件好了,私家车多了。逢年过节,路上来来往往会车困难。镇里又把道路拓宽,单向道变成了双向道。还在村前修建了停车场,便民惠民。

经年在外,偶然一次大忙回家,帮父亲下地收麦。眼前的景象让我一亮。田野里,一条条机耕路焕然一新。让人害怕的独板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带着栏杆粗壮坚固的桥梁。当初跌倒的那条路早已被水泥覆盖,一马平川再无缺口。

曾经辉煌的船只成了人们栽茨菇的工具。村民再也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忙得汗流雨下。她们嬉笑着站在田头,收割机替她们来回奔跑。公路边,一辆辆小卡车排列有序,整装待发。收好的麦子往里一倒,晒都不用晒,就等着点钞票。老父亲笑笑对我说:“丫头,都亏了共产党,现在种田多省劲啊!

公路的修建,促进了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减少了劳动力,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而且大大提高了农村人急病投医的最佳医疗时间。

以前,村里有急诊,都得乘坐挂浆船走水路才能到医院。要是遇到天寒地冻深更半夜,机器打不着火发不动,病人又命悬一线,让人急得直跺脚。

现在好了,我的邻居高血压,晚上洗澡时突然倒下,在她老婆的呼救声中,左邻右舍推来板车,前拖后推,及时送到唐刘医院挽救了生命。村民老姜,因误食老鼠药,口吐白沫,又一时联系不上车。本村二个大后生轮翻快骑,用三轮车将他送到医院抢回了生命。还有麻将桌上兴奋倒下的,在田里干活热晕的,这些老百姓都因为道路救援方便而获得了新的生命。

修建公路对我们农村人来说,它不但是经济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作者简介


姜诗兰,兴化市戴南人,泰州作协会员。因早早辍学打工,仍不忘初心,闲时拾起笔,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曾在《泰州日报》《泰州晚报》《扬州东关街晚报》《兴化日报》刊登过多篇文章。

往期精彩回顾

【我的高考记忆】参赛作品:姐夫的大学梦 | 姜诗兰

姜诗兰 | 儿时的中秋节
姜诗兰 | 回忆秋收
姜诗兰 | 父亲戒烟
姜诗兰 | 元宵节感怀
姜诗兰 | 美香
姜诗兰 | 生日絮语
姜诗兰 | 我心中的“小菜园”
姜诗兰 | 回顾我的2021
姜诗兰 | 我和儿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