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人民军攻破南韩首都汉城,毛主席阅读完朝鲜战场的战报后,却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情绪。他看着办公室中的地图下达了一个特殊的指示,将原本驻扎在中原地区的解放军13兵团调去东北,这一调动相当隐秘,在无人发觉的情况下迅速在中朝边境集结了26万大军,彭总事后盛赞此举实乃伟人远见。 人民军大捷背后的危机二战结束以后,摆脱日本殖民的朝鲜进入苏美托管状态,朝鲜北部由苏联负责,南部则美国负责,而分界线就是北纬38度线。原本美苏的打算是帮助朝鲜建立一个统一的半岛民主政权,但随着冷战的揭幕,朝鲜半岛成为了美苏在东北亚角力的舞台,金日成领导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李承晚的大韩民国分别在苏联和美国的推动下成立,朝鲜半岛进入南北分裂的时代。 相比于美国在朝鲜半岛上的不温不火,苏联则对朝鲜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这也造成在1950年中旬,半岛南北军力平衡彻底被打破,朝鲜人民军以摧枯拉朽的攻势迅速突破了韩军设置的多条防线,并在开战第三天就攻占韩国首都汉城,金日成有信心在一个月内统一朝鲜半岛。 见韩军抵挡不住朝鲜人民军的攻势,美军选择亲自下场,这让朝鲜战争局势陡然升级。其实从这时候起,毛主席就已经意识到朝鲜战局的变动和中国的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因为美国不可能放任社会主义国家在亚洲继续发展壮大,朝鲜局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格局。 再加上美国当时也确实为了配合出兵朝鲜开始对中国施压,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威慑中国实现解放台湾的意图。这是对此前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不出兵不干预态度的公然违背,也意味着美国做好了和中国及朝鲜同时动武的准备。 虽然美军出兵朝鲜后,没能在第一时间逆转战场态势,美韩联军面对人民军的猛攻依旧一退再退,但毛主席作为一个眼光长远的战略家一眼就看出了朝鲜人民军攻势下潜藏的危机,朝鲜人民军当时和后来的志愿军有着相同的后勤补给问题,一旦战线过长,整条补给线就会暴露在占绝对优势的美军海空火力之下。 所以朝鲜人民军一旦被美军从背后偷袭,战场局势就会瞬间逆转,不但朝鲜顶在最前面的主力部队会遭到合围吃掉,美军也不可能给金日成重新组织防御的时间。一旦朝鲜战局逆转,中国就危险了,当时苏联援建的工业基地就坐落于我国东北,为了东北地区的安全,中国必须做好出兵朝鲜的准备。 中国政府自然也将担忧告知了金日成,但金日成并不具备毛主席这样的战略眼光,压根就没把中国的警告当回事。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召开国防问题大会,定下了调动13兵团迅速赶赴东北地区设防的决定,13军团包含4个军的主力部队,从朝鲜战争全局来看,此举堪称神来一笔。 毛主席的预判不仅是毛主席,实际上当时我军不少高级将领都意识到了朝鲜人民军已经危在旦夕,第18集团军雷英夫就点出仁川很可能是决定朝鲜战场走向的关键。毛主席对此深表赞同,他迅速派周恩来转告苏联驻中国大使,将中国政府方面的预判告诉朝鲜。 但金日成此时还做着将美韩联军赶下海的美梦,并没有按照中国的建议重兵防守仁川。当麦克阿瑟的海军陆战队在仁川登陆的时候,区区数千人的朝鲜人民军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住数万美军精锐部队。仁川登陆战的胜利直接让朝鲜人民军主力部队腹背受敌,尤其是釜山的朝军直接被美军第8集团军绞杀的干干净净。 见朝鲜战局已经彻底失控,早已布置在东北的26万大军开始发挥作用,毛泽东责成彭德怀组建志愿军部队,做好入朝作战的准备,同时东北驻防的部队也枕戈待旦,随时准备防御美军地面单位的入侵。作为对美国的最后警告,中国政府也向美国发表了具体的反对抗议,但美国并未将其当回事。 平心而论,毛主席是不想在国家刚刚建立后就参与进一场规模如此浩大的局部战争的,尤其是敌人还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军。但历史的经验和对国际形势的预判告诉毛主席,这一仗早打晚打都得打,索性现在就打,主动权还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随着志愿军出兵朝鲜,后来的故事也有人尽皆知了,志愿军直接在正面战场将贵为世界第一强军的美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在指挥决策和单兵战斗意志上的绝对优势使战争主动权牢牢把握在志愿军手中,当中美朝三国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议》的时候,中国在美国甚至全世界眼中都不再是那个东亚病夫,而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国。 彭德怀曾总结过朝鲜战争,称毛主席预判出兵东北是伟人才能做出的决定,连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也承认毛主席在朝鲜战争初期的应对的确超越常人,他的战略眼光要远强于杜鲁门总统的幕僚团。毛主席在朝鲜战争中对全局的把控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