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20)脾俞

 奇奇中医堂 2023-10-18 发布于北京

(20)脾俞

【名词释义】

脾即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脾俞

脾,是人体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场所和最大的淋巴器官五脏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脾、胃…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内通脾脏并合精气,助胃化食。此穴为脾在背之俞穴,内应脾脏,是脾气转输、输注之所,治脾要穴,故名之。

【定位】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标准定位: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3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脾俞穴。

  

  

  【功效】健脾化湿

1、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统血,主四肢肌肉,故本穴为治疗脾胃病、妇科病、血病及四肢无力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2脾俞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旁,与脾脏内外相应,是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

3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于背部,脾俞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背痛

4脾俞穴与脾相应,可健脾利湿益气统血,治胀满、吐逆、痃癖积聚、疟、黄疸、食不化、羸瘦、泻痢等症。凡关于脾者,以脾俞穴治之。

5脾俞穴兼取膀胱俞脾虚,食不消。因脾阳虚则不健运,不健运则阳虚,阳愈虚,则水不化气,而多湿,故食不消。两穴并用,有助于渗湿也。譬如用药,君白术,须佐以茯苓也。

6内脏下垂患者脾俞处常可出现明显的压痛或凹陷。胃病患者在此穴可出现皮下组织松弛、凹陷或结节阳性反应物,是脾胃病等常用的诊断穴。

【主治】主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黄疸,善欠,不嗜食。

1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肾下垂月经不调肾炎,小儿夜盲等。

2脾俞穴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以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

3脾俞穴主治腹胀泄泻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水肿背痛黄疸

4脾俞穴主治呕吐纳呆,食不化,腹胀泄泻痢疾黄疸背痛水肿

5、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肝脾大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肝炎、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糖尿病等。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刺灸法】《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五壮。《素问》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法斜刺0.5~0.8寸。注意脾俞穴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可灸。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20分钟。

【特效按摩

如果吃饭没胃口,可以经常按按脾俞穴,健脾养胃,很快就会有胃口了。

【穴位配伍

1脾俞章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作用,主治胃痛腹胀

2脾俞膈俞大椎,有扶脾统血清热止血作用,主治吐血便血

3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主治黄疸,肝炎。

4脾俞大肠俞胃俞,治急慢性肠胃炎

5脾俞胃俞中脘内关公孙,治腹痛泄泻

6脾俞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治崩漏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大肠转气、按之如覆杯,热引胃痛脾气寒,四肢急,烦不嗜食脾俞主之。黄瘅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

2、《备急千金要方》:虚劳尿血白浊,灸脾俞百壮。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

3、《针灸大成》:主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黄疸,善欠,不嗜食。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距各一寸五分……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疸善欠,胁下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

5、《医宗金鉴》:小儿慢脾风证。

6、《类经图翼》:此穴主泻五脏之热。

【附注】脾之背俞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