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

 陈农 2023-10-18 发布于北京

跨学科是基于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实必要进行的跨越学科边界、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进而实现认知拓展建构和问题有力解决的行动。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来,其一直是教育从业者备受关注的热点。

为何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新课标中被如此“青睐”?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如此阐释:“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在自觉探索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道路上的一种积极而又稳妥的课程策略,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图片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郭华

“学科”与“跨学科”
跨学科主题学习价值何在

其实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概念出现在课标中之前,已经有了诸多类似的实践探索。例如,学科内的“问题解决”、项目化学习以及多学科融合的STEAM学习等,其共同之处是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的视角、思想和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正式进入课程,标志着个别的先锋探索已经成为每一门学科、每一位教师要遵循的行动方向,成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信号灯”。

分科设置课程仍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如何理解“学科”与“跨学科”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来说,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可能取代系统的学科教学,而是与它相互映照、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把跨学科主题学习放在学科课程当中,是对于分科教学合理性的明确肯定。分科设置课程能够让学生使用本学科独特的视角、语言、方法和工具,对现实世界产生系统、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学科思维去观察、思考、表达、改造世界,把学科、学生和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生活是不分科的,思想是不分科的,科学发现、艺术创作都是不分科的。画家达·芬奇精通天文物理和人体解剖学,哲学家罗素不仅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有成就的“大家”,都不可能囿于单一学科,而是有广阔的知识和充实的心灵。这启示我们,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学校中只分别开设多个学科还不够,还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打破狭隘的学科偏见,形成整体育人的观念。课程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融汇贯通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形成有趣的灵魂、高贵的品位,拥有对周遭世界永葆好奇的探索精神,发现隐匿的关系与规律,形成整体看世界的视野、观念与方法。跨学科主题学习把创新实践提前到学生的学习阶段,是对未来社会实践的模拟与雏型实验,而这正是实现整体育人的重要路径。这一板块的设定,能够倒逼学校和教师认识到课程综合化、实践化的必要性,引领学校和教师在整体育人的角度上重新看待本学科的意义、价值以及育人方式。

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学科”就不可能有“跨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的地”仍是学科,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从而有能力进行更高水平的跨学科实践。强调跨学科、强调整体育人的确是实施教育改革的积极之举,但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学科的基地地位,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立足于做好学科工作本分的前提之下。

关注开放与真实的教育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有效实施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那么如何保证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切实落地,促进学生发展,而非仅仅是占用了10%的课时呢?我们可以结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进行分析:

图片

始终坚持“教育性”。教育性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和基本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可忽略其“教育活动”的根本属性,要让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获得自觉的发展。为此,要加强整体设计,增强活动的自觉性,杜绝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存在迁就、放任、重复、华而不实的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活动以支持和帮助,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社会情感技能、价值观、品格等方面获得切实全面的发展。

合理拥抱“开放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要开放,也要有边界、有要求。学科主题学习的开放性源于其与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高度相似,即过程和结果都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无限可能性,正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魅力。然而,越是开放自由的活动,就越应该提前设置好边界和要求,要保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是有意义、有价值、有教育性的。教师要和学生阐明每一项行动在整体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对自己的结果负责。比如,在布置“环境地图绘制”的活动任务时,明确给出“地图三要素齐全、版面布局合理、绘制精良”的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学生“调查过程要完整有逻辑性,并能针对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这一任务涉及数学、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学生可以任选自己想绘制的内容,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同时也具有明确的要求:通过数据分析与地图绘制,学生要经历自主审慎的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明确的要求和清晰的边界能够确保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保障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发生自觉的发展。

充分理解“真实性”。众所周知,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真实性,但在关注所谓“真实”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充分理解其中更为丰富的意涵,即:创设真实情境,关注虚拟的真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真实性,并非仅指自然生活中的真实,也包含“理论的真实”与“虚拟的真实”。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创设出的情境应是凝练的、典型的,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触发学生的真实学习。所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要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沸腾的生活,也要让学生在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里进行跨学科学习,去体会不同的真实感受。

以跨学科思维
主动探索学科课堂教学新形态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思维的推动下,课堂教学应该呈现出怎样的新形态?教师应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主动探求课堂教学的改革?这里有两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是做好整体设计,提供支架。教师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中,要首先提炼出关键概念,明确项目的核心知识,而后根据核心知识提出本质问题,从而提出驱动学生完成活动任务的“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项目型学习支架,如设立整体框架目标(任务支架)、配置适当的资源(环境支架)、组织科学的总结(反思支架),同时设计辅助项目活动的教学推进课型支架,让学生在独立学习探究中拓展实施途径,在项目支撑的具体情境中引发高质量的学科内思考,保证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发生自觉的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利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维,推动学科教学课堂的变革?浙江省特级教师袁晓萍老师在《学会向学生借智慧2.0》一书中提到,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教师可以脱离根据教学内容而进行教学设计的常规思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综合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单元开启、活动探索、史料交流、专题练习、主题拓展、自主整理等课型支架,搭建起“总-分-总”的整体设计框架,完成从群体知识图谱到个体知识图谱的打造。例如在小学数学“比例”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绘制皮筋弹性的数据画像”任务,通过提供数据记录表格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真实对象,建构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主动运用数学学科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以“低结构”的支持让学生产生“高结构”的学习,给学生带来怦然心动、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浮想联翩的学习体验,充分享受学习过程中探索、表达、理解、思考的自由。

图片


二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詹妮弗·内格尔在《知识》一书中提到,“绝没有任何知识空荡荡地摇晃而从不属于人和任何主体,知识永远从属于认知者。”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实现知识和学生的再合体,教师的任务是把客观静态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借助知识进行推断、辨析、质疑、论证,实现二者的合体。

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经验改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是在其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当中切实发生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的本质知识向下一层层转化,直至学生的经验原型处,以唤醒学生的经验,再通过经验改造和经验提升,使其达到科学内涵的知识高度。

“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认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的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能动地改造和创造的工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让客观知识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体验转化为个人素养,用框架内的知识去探索框架外的世界,这就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对于课堂教学新形态最重要的启示。教育改革要迈好、迈实“小步子”,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其中的一步,正在触发和撬动着关于课堂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思路的深刻改革。

郭华(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