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儒讲格物致知,从茶叶茶饮中悟到人生哲理

 北极熊788 2023-10-18 发布于浙江

宋代文人是宋代茶文化内涵的赋予者与体验者。

由于茶叶兼具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既可以寄情,又可以托以言志,宋代文人以茶喻人,将他们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寄之于茶,为宋代茶文化注入并提升了众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宋儒讲格物致知,从不同的事物中领悟人生与社会的大道理,宋代文人也从茶叶茶饮中省悟到不少的人生哲理。

宋儒讲格物致知,从茶叶茶饮中悟到人生哲理

茶的清俭之性为众多文人作比君子之性,他们常以茶砺志修身,以茶明志讽政。

同时他们对茶性的认识也从微小处折射出他们对人生与社会的根本态度。

宋代禅宗、儒学与茶文化结缘日深,宋代禅宗的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宋儒倡导的“格物致知”内在精髓颇为一致。

宋儒讲格物致知,从茶叶茶饮中悟到人生哲理

僧徒们以茶参禅,有心向禅的文人们也以茶悟禅。

“禅机”“茶理”逐渐相融,茶为宋代文人士大夫感情生命抒发情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重要凭藉。

宋儒讲格物致知,从茶叶茶饮中悟到人生哲理

(一)以茶喻君子秉性

陆羽在《茶经》中言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人将茶与人的美好品性联系在一起,至宋代文,将茶与君子的秉性更明确地联系在一起。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仁宗时参与“庆历新政”,范仲淹等新政人物相继被贬时,欧阳修上书分辩,被指为“朋党”,被贬出朝。

宋儒讲格物致知,从茶叶茶饮中悟到人生哲理

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再度出朝。

欧阳修平素喜欢饮茶,在《双井茶》诗中通过茶感悟人情事理,看到双井茶对草茶名品宝云茶、日注茶的超越,固然部分是因为双井茶的品质优越,然而其中也不无“争新弃旧”世态人情的原因。随之笔锋一转,写道“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虽然争新弃旧是人情常态,但是对于固守原则与基本道德规范的君子而言,他所坚持的操守是不会随着世俗喜好的变化而变易的。从茶这一角度来说,宋代最好的茶,仍然是建州的龙凤团茶,它的品质、风味一直保持不变,犹如君子之性。

宋儒讲格物致知,从茶叶茶饮中悟到人生哲理

苏轼一生荣辱相继坎坷颠沛,幸好一直有茶相伴。

苏轼一生,或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悉心品尝。

在品尝之馀,苏轼写下众多的茶诗词文,既写下了他对饮茶一道的独得之秘,更记录了他的生命情感与人生感悟。

宋儒讲格物致知,从茶叶茶饮中悟到人生哲理

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中,更是将好茶与佳人作比:“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因为佳人之美在于其雪清玉洁的本质,而不可能靠膏油粉妆涂抹而成。

苏轼还为茶写了一篇拟人化的记传作品《叶嘉传》,以茶为描摹对象,刻画了一个胸怀大志,资质刚劲,风味恬淡、厉志清白的君子形象。

宋儒讲格物致知,从茶叶茶饮中悟到人生哲理

(二) 以茶理悟人生,参悟禅理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1130-1200),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完成了宋代理学体系。

在潭州岳麓书院、武夷山“武夷精舍”等书院,广召门徒,传播理学,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以及居敬为主旨。

日常生活中触目可及的茶,也被朱熹用来讲要从寻常物上格物致知。

比如用茶只一味,来讲“理一”:“如这一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底滋味,便是有物夹杂了,便是二。”又比如用茶讲天理人欲是随时随地讲求的:“天理人欲只要认得分明,便吃一盏茶时,亦要知其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宋儒讲格物致知,从茶叶茶饮中悟到人生哲理

又曾以茶之物理格物致知比喻社会人生:“先生因吃茶罢,曰: 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如何?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礼本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都是此理。”

苦后甘回味无穷是茶的物性,宋代饮茶之风盛行,但茶的这一物性却未必人人都能自觉体味。

宋儒讲格物致知,从茶叶茶饮中悟到人生哲理

朱熹信手拈来,首先能马上唤起人们的生活体验,接着,朱熹从茶所蕴藏的甘与苦的辩证物性,推导开去到社会人生“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的辩证道理,也当较易为人们接受。

礼是天下最严肃的事,如果人们能够严格地按礼来行事,则可以达到最和睦融洽。

黄庭坚(1045- 1105),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宋四家之一,一生好饮茶,饮茶带给他身心的极度愉悦。

宋儒讲格物致知,从茶叶茶饮中悟到人生哲理

他是北宋佛教居士的名家,与当时很多的文人士夫心态一样,研佛习禅是为了学习佛法,修行自身,寻求心灵的解脱,完善道德,并藉以辅助艺术创作。

黄庭坚喜茶习禅,自然而然的,将茶与佛法禅理融于诗中。

在《寄新茶与南禅师》诗中,借茶问法求道:“石钵收云液,铜缾煮露华。一瓯资舌本,吾欲问三车,”在《送张子列茶》诗中将佛法与茶相联系,从而得出人生的感悟。斋馀一椀是常珍。味触色香当几尘”,佛家有“六尘”说,饮茶有味、触、色、香诸尘;“借问深禅长不卧,何如官路醉眠人”,饮茶而长时间坐禅不眠,此等清净境界,哪是在官路上奔波营求而喝酒醉眠的人能够相比的呢。

宋儒讲格物致知,从茶叶茶饮中悟到人生哲理

黄庭坚目睹苏轼的几起几落及至最后的长贬天涯,自己也因《神宗实录》被贬涪州等地,他从茶饮得出深切的人生感悟。

黄庭坚《了了庵颂》末二句“若问只今了未,更须侍者煎茶”很像是《五灯会元》之类僧史著作中的求法问答。

“若问只今了未?”极类于“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教外别传底事?”如何是平常心合道? ”等禅门中涉及佛法大义的终极追问。“更须侍者煎茶”,则完全是禅师们对这些大问题的“吃茶去”式的回答。

在黄庭坚这样信佛修禅的茶人这里,佛法禅机尽在一盏茶中。

#秋日生活打卡季##古籍里的历史##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