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綻放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读书报告——国富论
2023-10-19 | 阅:  转:  |  分享 
  
读《国富论》


很早就听说有一本关于经济学的权威巨著——国富论,一直没有机会读,一个偶然的机
会看到有《国富论》的书在卖,就买回来花了点时间读了读。
《国富论》 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圣经'',
, , ""经
济学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 人都说不读《国富论》
, 。 ,你就不会了解资
本主义,确实有道理,作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时代的代表作,国富论系统的介绍了西方资本 主义发端时期,繁荣时期的国民财富产生、分配与持续运转的内在规律,是对世界经济的做
好论述。全书主要内容如下:
一、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
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 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这一观点作为国富论的核心贯穿始终,也是国富论中最为人所熟 知的论点。任何认同市场经济的人或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也不得不重视它的存在,如果没有了 它或者说不认同它,就是假的市场经济,同时也就不能调动其群众的积极性,社会就不会繁
荣,我国建国前后的经验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
二、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在《国富论》中,作者列举了制造针的例子来说明分工的好处。经由分工,将整个制造
程序"分为十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雇佣技艺熟练的好手??我曾看到一家很小的工厂中,
一共只雇佣十个工人,但每天可以生产 48000 根针" 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细 。分
的专业化作业,这正是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
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我想福特的流水线作业思想也恐怕不是他的首创, 是从亚当?
而正 斯
密先生这里来的吧。作者讲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 使劳动得以如此方便和简化的所有 "
机器的发明,最初似乎都是由于分工。 这一点我觉得尤其值得我国的一些工厂和企业借鉴。 "
在我国很多人只是很简单的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不知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但
产力,很多企业花了大价钱从国外买回一些所谓的高科技的设备却只能空放着等他报废,其
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只有能提高生成率的设备才是高科技设备, 不是设备中含量某些高 并
科技,他就是好的高科技设备,单纯的把高科技与生产率等同起来是极端错误的,毕竟科学
技术与科学是不同的东西。 有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就在于大家不懂得分工才是提高生成率 所
的关键。
三、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商品 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
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负担得起和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以及种种娱 乐消费品。但是,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个人所需的物品,仅有极少部分依靠自己劳动,而 大部分却需依靠别人的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 能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物品,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意一它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 这物品的价值等于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
尺度。
四、反对殖民地政策;
《国富论》中有一篇专谈殖民地问题,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
在殖民地造成经济垄断表示反对。这一点在现代就是反垄断法的理论根据。
五、主张"自由放任"
《国富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其中讨论两种制度:一种 。
是商业制度;另一种是农业制度。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 laissez—faire) 他强调,
( ,
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也反对
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 极力倡导自由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当然如果世界真 的能够没有国家,那确实是世界人民之福,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现在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
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将更容易的从全球的角度来实施,对于全人类这都将是福音。
六、政府的主要责任;
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的相当具体。 认为,
他 政府主要的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
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 。这也就是我们
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这一点对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改革就有借鉴意义。
七、教育的重要;
作者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
受教育好得多。他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 愈高,受教育愈多,越有公正的判断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
有疏忽和闪失。


书中认为人类的利己的动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推动一切经济行为,同时强调
政府应当尽可能少地干预,并给与贸易自由的发展。


除了购买货币,货物还有其他许多用处;但除了购买货物,货币就一无所有。所以,货
币必然追求货物,而货物却并不总是或无所追求货币。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创建者,工厂手工业和产业革命前夕集大成的经 济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代表。亚当?斯密酷爱藏书,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 未娶。他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一个小镇上。青少年时期的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
1740-1746 年间,他就读于牛津大学。1759 年,36 岁的亚当?斯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 ,
显露了他博大精深的社会哲学思想,获得学术界的极高评价。1787 年,他被选为格拉斯哥
大学荣誉校长,又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
1776 年,他的《国富论》问世了,这本书是举世公认的划时代的、不朽的名著,它的
问世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国富论》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许多方面 《
的经济理论,他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
在这本书中,斯密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概括了古典经济学在它的形成阶 段的理论成就,最先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
一、分工、劳动力和货币
在斯密看来,劳动生产力的最大增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出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 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有了分工,相同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其原因有三:一是分工使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大大改进;二是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统筹 会浪费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避免这种损失;三是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时间的机
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在太平盛世里,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普遍富裕,主要是因为分工使得各行各业的产 量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劳动者的处境相 同,每个劳动者用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取其他劳动者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句话说,每个劳 动者都能换的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予以充分供给;自身所需
的,别人也能予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
斯密指出,行业的分工并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 裕,并且人们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不以这种效应为目标的一种人类生活自然发展
的结果,这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
他认为这种现象为人类所共有,并且是人类所特有的,在其他动物中根本找不到。两只
猎犬共同追一只兔子,有时也像是一种协同动作。不过这种协同动作, 只是在某一特定时刻, 他们共同追逐,或一只追逐,一个拦截。它们对于同一对象的欲望只是偶然的一致,而并不 是契约的结果。斯密说,正因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所以分工程度总要或多或少地受交换 能力大小的限制,也就是说要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就不能鼓励人们终身只从 事一种职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劳动生产物,随意换得自己需 要的其他劳动生产物。在这种自身消费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就很有可能会兼职或改行,
这显然不利于分工的发展。
关于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斯密认为,分工一经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只能 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他大部分的欲望,须用自己的剩余劳动生产物去交换。于是,所 有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所有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 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斯密说,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怎样确 定它的价值尺度,主要是看通用的铸币是怎样准确地符合于它的使用价值,即要看铸币所包
含的纯金量或纯银量, 怎么样准确地符合于它应有的价值标准。
是 斯密所谓的商品货币价格,
就是指这种商品出售所得的纯金量或纯银量,而与铸币名称无关。斯密指出,一个人所有的 资财,若仅可维持他数日或数周的生活,他很少会想从这笔资财中取得收入。他将慎之又慎 地消费它,并且希望在用完它之前,能依靠自身的劳动取得一些东西作为补充。在这种情况
下,他的收入完全来自于于他的劳动。各国贫穷的劳动者过的大都是这种生活。
他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总资财, 就是其全体居民的资财, 他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于目前消费,不能提供收入或利润;第二部分是不必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 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固定资本;第三部分是要靠流通,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的流动资本。
在生活比较安定的国家里,有常识的人都愿用自身拥有的资财来营造目前的幸福生活,
或用来赚取更多的钱财。
斯密将劳动分为两种,一种事生产性劳动,一种是非生产性劳动。这两种劳动的区别在
于能否加在物上,能否增加物的价值。
生产性劳动者、非生产性劳动者以及不劳动者,同样依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生存。这 个产物的数量无论怎么大,也决不是无穷的。因此,用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的人力越大,用 以维持生产性劳动的人力必然会越小,从而来年的生产物也必然会越少。反之,用以维持非 生产性劳动的人力越小,用以维持生产性老的的人力必然会越大,从而来年的生产物也必然
会越多。除了土地上天然生长的物品,一切年产物都是生产性劳动的结果。
斯密认为,无论在什么地方,资本与收入的比例,都支配着勤劳与懒惰的比例。资本占 优势的地方,多勤劳;收入占优势的地方,多懒惰。资本的增减,自然会增减真实劳动量, 增减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因而,增减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交换价值,实际上是在增 减一国人民的实际财富与收入。节俭可以增加社会资本,奢侈可以减少社会资本。所以,消 费等于收入的人,无法蓄积资本,也无法蚕食资本。换句话说,他既不能增加资本,也不能 减少资本,而只能保持资本的平衡,不过在各种花费方法中,有些方法更可促进国民财富的
增长。
出借人总把贷出取息的资财看作资本。出借人总希望借贷期满时自己能重新收回资财, 而在借期中借用人因曾经使用这笔资财,就要付给他一定的租金。这种资财,在借用人手里 可用作资本,也可供目前消费。而货币总是国内各种贷借的中介,不论其为钞票或为铸币。
一国能有多少资财在收取利息的方式下出借,或者像一般人所说的,能有多少货币在收取利
息的方式下出借,并不受货币价值的支配,而受特定部分的年产物的价值所支配。
一切资本,虽然都用于维持生产性劳动,但等量资本所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随用途的
不同而极不相同,从而对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所能增加的价值也极不相同。
斯密认为资本有四种不同的用途:
(1)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须使用,所须消费的原生产物。农业家、矿业家、渔业家
往往采用这种途径获取资本。
(2)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之适于眼前的使用和消费。这是制造者的惯用手法。
(3)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剩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这是批发商人感
兴趣的用法。
(4)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使之成为较小的部分。零售商人一般采
用这种方法来满足自身的临时需要。
斯密以为,这四种用法,已经包括了一切投资的方法。一国累积的资本,如果不能全数 用来供给本国消费,全数用来维持本国的生产性劳动,则其剩余部分自然会流入贸易渠道,
供给他国消费,维持他国的生产性劳动。
国内各个地方因为有相互交换剩余生产物的必要,从而产生了国内贸易。所以,国内贸 易的范围,比如会受到国内各地剩余生产物价格的限制。消费品的国外贸易范围,必然会受 到本国全部剩余生产物价值以及能由此购得的物品的价值的限制。贸易所交换的,是全世界
各国的剩余生产物。所以其范围必然受全世界各国剩余生产物的价值的限制。


二、财富的发展
斯密认为,按照事物的本性,生产资料必先于便利品和奢侈品,所以,生产生产资料的 产业,也必先于生产便利品和奢侈品的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农村土地的耕作和改良,必先 于只提供奢侈品和便利品的都市的增加。乡村居民须先维持自己,才有剩余产物维持都市的 居民。所以,要先增加农村产物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都市。但因都是生产资料不一定要依 靠于附件的农村,甚至不一定要依靠于国内的农村,而可以从远方运来,所以,这虽然不是 一般原则,但却使各时代国家进步繁荣的程度有所差异。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 资本,首先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国外贸易上。这种顺序是极自然的。斯 密相信,在所有国家中,资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按照这种顺序投用。总得先利用资本开垦一 些土地,然后才能成立很多城市;总得在城市里先有一些粗糙的制造业,然后才会有人愿意
从事国外贸易。
工商业都市的增加与发展,对农村土地的改良与开发有所贡献。起贡献的途径有三:一 是为农业的原生产物提供一个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从而鼓励农业的开发与进一步的改进。二 是都是居民需要用所获的财富购买代售的土地,其中很大一部分往往是面向未开垦的土地。
商人们都渴望变成乡绅, 且,往往也只有在他们变成了乡绅的时候,
而 他们才最能改良土地。
三是缓解了农村居民一向与其邻里的争斗和对其政府部门的依附状态。因为工商业的发达,
逐渐使他们变得有秩序,有个人的安全和自由,也是政府部门的工作变得有效率。
可是,无论哪一个国家,通过工商业而获得的资本总是极不确定的财产,除非其某一部
分已在土地耕作与改良事业上得到保障和实现。


三、商业主义
一说到财富,人们往往就想到货币或金银。斯密认为,人们之所以形成这种思维定式, 主要是因为货币有两重作用。货币既是交易的媒介,优势价值的尺度。按照通俗的说法,财
富与货币,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都是同义语。
像富人一样,富足的国家往往被认为拥有很多货币。在任何国家,贮积金银都被认为是
致富的捷径。在各个国家,人们通过劳动所能购入或生产的每一种商品,自然会按照有效需
求,即按照愿意支付为生产这种商品和使它上市所需支付的全部地租、劳动与利润。
当一国所输入的金银量超过有效需求时,无论政府怎样保持警惕也不能阻止其输出。在 许多货物,因体积关系不能随意由存货充足的市场转移到存货不足的市场,但金银妖由丰足 的市场运到缺乏的市场却很容易。由于这个缘故,金银的价格才不像其他大部分货物的价格
那样存货过多或不足时不断发生变动。
一个有财力购买金银的国家,如果在任何时候缺乏金银,想要补足,则比补足任何其他
商品都更方便。
金银的输入,不是一国得自国外贸易的主要利益,更不是唯一利益。经营国外贸易的任 何国家,毫不例外地都可从中得到两种不同的利益。那就是,输出他们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
的剩余部分,换回他们所需要的其他物品。


四、君主收入
斯密指出,国家防御的费用、维持一国元首的费用,都是社会所必须支出的。因此,找 正当道理,这两者应当来自全社会的总收入,而社会每个人的资助,有必须尽可能地与他们
各自的能力相称。
有利于全社会的各种设施或土木工程,如不能由哪些最直接受到利益的人维持,或不是 全由他们维持,那么,在大多数场合,不足之数就不得不由全社会的总收入来弥补。因此,
社会的总收入,除开支国防费及君主尊养费外,还须补充许多部门的不足。
一国每年支出的费用,不但有国防费、君主养尊费,而且有国家宪法未规定由某种特定 收入来开支的其他必要经费。这些费用的开支,要么来自人民的收入,要么来自特别属于君
主或国家、而与人民收入无关系的资源。
斯密认为,君主由其资财取得收入的方式,与其他资财所有者相同,不是亲自使用这笔 资财,就是把它贷与他人。前者为他的收入利润,后者为利息。能够维持政府的安全与尊严 的,只有确实的、稳定的、恒久的收入,至于不确定的、不经久的资本及信用,决不可把它 们当作政府的主要收入资源。所以,一切已经超过游牧阶段的大国政府,从来都不以这种方
式取得其大部分的公共收入。
因此,公共资本和土地,即君主或国家所特有的两项大的收入源泉,既不宜用以支付也 不够支付一个大的文明国家的必要费用,那么,这些费用的大部分,就必须取自这种活那种
税收,换句话说,人民必须拿出一部分私人收入给君主或国家,最为一笔公共收入。
节约与储蓄的现象,流行于民间,也同样流行于君主阶层。斯密认为,在没什么商业和 制造业的国家,君主所处境地,自然会使他奉行节约。一国在平时没有节约,到战时就只好 被迫借债。因为其国库中除了有维持平时设施所必须的经费外,再也 没有其他款项。战时 为国防设备所需的费用须是平时的三四倍,因此在战时的收入也必须是平时收入的三四倍。 在危险到来的瞬间,就得负担一项马上就要用的大费用,这项费用是不可能靠税收慢慢地纳
入国库的。在此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除了借债,政府再也不可能有其他办法了。
由于道德的原因,这种使政府有借款必要的商业社会状态,使人民具有贷款的能力和贷
款的意向。这种商业社会状态要是能带来借款的必要,它也同样能带来借款的便利。
献花(0)
+1
(本文系綻放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