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城文苑】张建军 : 游明孝陵

 砚城文苑 2023-10-19 发布于山西

从中山陵出来,经过陵园路,便进入通往明孝陵的路了。两旁高大的法国梧桐挺立在那里,整齐地排列着,很是肃穆威严,厚大的梧桐叶有的已绿中泛黄。

明孝陵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传说葬着朱元璋和马皇后。因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称孝陵。

明孝陵有着“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道路前方出现一座高大的牌坊“下马坊”,其上为“诸司官员下”。这就是古代官员拜谒明孝陵拜谒朱元璋所走的路,经过这下马坊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通过漫长台阶,进入大金门,出示证件,检票。从大金门进入明孝陵景区了。

首先要跨过一个木桥,高大巍峨的四方城矗立在眼前了。走进去,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顶天立地立在那里。碑下那个动物像个龟,其实它不是龟,而是龙生九个儿子之一,学名叫赑屃。赑屃擅长驮重,这样可以千秋永存。这块碑是朱元璋儿子朱棣给立的。

资料记载:赑屃高二米多,碑高八米多,是南京最大的石碑。其上文字共2746个,记录了朱元璋生平功绩,可谓极尽溢美之词。朱元璋出身贫寒,他排行老八,也叫朱八八,又叫朱重八。

朱元璋当过和尚,还讨吃要过饭。他“高筑墙,广积梁,缓称王”,他任贤用能,作战勇猛,一步一个脚印,从群雄中脱颖而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创造了大明社稷。

再往里走,是一段曲曲折折的路,那就是到了明孝陵最漫长的神道。据说有六百多米长,被誉为是南京最美的六百米,神道依次排列着武士,还有大象、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等六种石兽。

这些石兽采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象征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同时也起到保卫,辟邪,礼仪的作用。

中秋的神道景色优美,红枫、乌桕、银杏等树叶,或色彩斑斓,或金黄一片,充满古韵,这一唯美风景,为庄严肃穆的神道平添了一份暖色。神道一侧为梅花山,听说那里还埋着东吴大帝孙权。这一带够神奇的了,的确是块风水宝地。

再往前走,通过翁仲路,棂星门便到了金水桥。走过金水桥,看见红墙黄瓦的明孝陵陵宫大门,即“文武方门”。这个门就是“碑殿”,可惜毁于兵火,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年间改建的碑殿,一看规模小很多,也不够恢宏大气。往里走,享殿规模更小,只有朱元璋一幅画像和一点香火。

继续往里走便是内红门了。内红门位于享殿正北,俗称阴阳门,通往洪武帝灵魂之所也。此门将陵寝分为前后两区,建立了“前朝后寝”的陵墓布局。内红门为三洞对开双屝红门格局。

升仙桥是朱元璋的灵柩所经之桥,故称升仙桥。其石柱均雕有龙、祥云之类图案,是明石雕中的精品。

过了康熙碑刻沿中轴线前行,过内红门等建筑,到了升仙桥,桥北是一座高大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踩台阶而下,再拾级而上。出隧道正前方石壁上,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

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此明楼是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南面开了拱门,每扇门上,门钉均为九行,每行九颗,以显示九五之尊之意。登上方城即可仰视巨大的明楼,发现安放朱元璋的宝顶是圆丘形的。

只可惜晚清太平天国一场大火烧毁了明楼屋顶。雨水下漏,日积月累,远观明楼四周白花花的竖纹,像瀑布一般挂在那里,很是神秘朦胧。

陵园四周筑成的皇墙就有几十公里。朱元璋曾作诗“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够有帝王气概,独特的追求理念,历史上一个贫民皇帝,发展思路确实不一般,无人可比。

站在明楼平台上远眺紫金山,云蒸霞蔚,氤氲紫气。隐隐约约看到中山陵,灵谷寺,美龄宫,紫霞湖,梅花山……想到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佛教文化……紫金山是个藏龙卧虎的宝山,的确是金陵毓秀,南京名胜古迹荟萃之地!

想想民国以前没有航拍无人机,高大的紫金山是哪位风水先生独具慧眼发现了它呢?民间果真有高手吗,还是真的有千里眼、顺风耳?

中华文化的确伟大神奇!令人惊奇,令人拍岸叫绝!

自己虽是一平头百姓,很神气骄傲地走出明孝陵……

张建军(小草),中学退休教师,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协会会员。习作散见《砚城文苑》《清涟》《岚漪河》《忻州文化》《五台山》《神州》《辽宁青年》《青年文学家》《驼铃》《北方诗刊》《作家地带》《星河》《颂歌唱响新时代》《新长征礼赞》《美丽乡村》等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