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三万里》| 开元诗人系列之“诗侯”高适——潦倒半生大器晚成的侯爵诗人

 扫地僧一一 2023-10-19 发布于江苏

今年夏天,一部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豆瓣评分8.3)再现了大唐盛世的壮美和诗意,掀起一股全民唐诗热潮成为中国影史动画票房第二、暑期档国产电影最高分。

笔者整理总结了各位诗人的人生轨迹,本文是该系列第三篇——“诗侯”高适。

图片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这些诗句出自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渤海郡蓨县人(今河北景县),唐朝唯一军功封侯的诗人,《旧唐书》评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与王之涣、岑参、王昌龄并称为“边塞四诗人”。同时,他又是盛唐诗坛“双子星”——李白与杜甫的好友,三人合称“梁园三剑客”。

然而,这位政坛、诗坛的“双料明星”,大部分时候都穷困潦倒、碌碌无为,年过半百后却迅速发迹、拜将封侯。

图片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高适作为第一主角,经过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与事实不符。比如年轻时有“阅读障碍”,性格敦厚憨直(实际上政治嗅觉敏锐)。另外,现实中高适与李白相识已四十多岁,救郭子仪也与高适无关。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高适又是如何厚积薄发、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

  • 【窘迫少年】

高适原本是将门之子。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时名将,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参与平定高句丽,官至陇右道持节大总管,封平原郡开国公,谥号“威”,死后陪葬乾陵。父亲官至韶州长史,但在高适少年时便去世,高家也因此家道中落。

自幼习武的高适养成了豪情仗义、落拓不羁的性格。家族对其寄予厚望,高适也对建功立业充满信心。

开元七年(719年),少侠高适带着满腔抱负,独自一人“直驱长安,叩天子门”。也就是结交故旧,寻求举荐入仕的机会。然而迎接这个地方小官穷儿子的只有四处碰壁罢了。随后父亲去世,高适变卖家产,将父亲安葬在洛阳祖坟。

开元九年(721年),失意的高适离开长安,客居梁宋乡间(河南商丘),过上了“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的耕读生活,缺乏生计时甚至四处找人接济。

图片

  • 【北游燕赵】

受祖父影响,高适对边塞军旅生活充满渴望。开元十八年(730年),在梁宋为农十年后,听闻大唐与契丹开战,高适立刻放下躬耕,北上幽蓟,希望从军报国。

他本希望投身朔方(信安王李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转了一圈,依然一无所获。游历三年后,失望南归。

在游历期间,高适对东北边境军旅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一路拜访了各地有名的文人,并留下大量描写边塞及酬赠友人的诗作。他的文笔壮丽豪迈,与当时盛行的无病呻吟和华丽辞藻毫不沾边。

图片

  • 【应试不第】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多岁的高适第一次参加科考,结果毫不意外地落榜了。但他在长安结交名流,与张旭、岑参、杜甫等人同游。

一年后,高适前往淇上(河南省北部)靠近淇水的地方建了一所别业。这里桑树成林,田畴相连,远离俗世,高适在这里隐居了两年,写下《淇上别业》。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高适回到宋州(商丘睢阳),听闻张守珪轻敌战败、谎报胜利邀功的消息。高适怒而写下名篇《燕歌行》(以下为节选),倾诉胸中愤慨。自此,高适的诗名广为流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图片

  • 【结识李白】

此后十年,高适一直耕种于宋州,同时每年出游四方,广结好友。

天宝三年(744年),41岁的高适遇见了结伴同游梁宋的李白(44岁)、杜甫(33岁)。这一年,李白不甘于作为皇帝的“宠物”,向玄宗请辞,被赐金放还。

三人登台赋诗,纵猎孟渚泽,同游王屋山阳台宫寻访司马承祯,后行至山东及江苏北部。白日纵马驰骋,夜里举杯畅饮,几个月的结伴旅行让三人收获了人生挚友,被称为“梁园三剑客”,并分别留下诗篇相赠,成就了大唐诗史的佳话传说。

图片

晚年饱受战争摧残、贫困潦倒的杜甫作《昔游》《遣怀》等诗,多次回忆此次同游经历:

《遣怀》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梁园一别后,三人从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李白开始寻仙问道,杜甫准备科举应试,高适则仍在苦苦等待沙场点兵的机会。

两年后,受书法家李邕邀请,高适赴临淄与李白、杜甫再次相聚。

天宝六年(747年),宰相房琯被贬,作为门客的著名琴师董庭兰被迫流浪,遇到了好友高适。高适此时同样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他为好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图片

这既是对董大的赞美和安慰,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虽然此刻高适连买酒钱都拿不出,但他仍对未来抱有信心,而属于他的好运也将不远了。

  • 【出仕封丘】

天宝八年(749年),熬了大半辈子的高适终于遇见伯乐。在睢阳太守张九皋(张九龄之弟)的举荐下,高适参加有道科考试并一举中第,授封丘(属新乡)县尉一职(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从九品)。

作为县令的下属,县尉只是一个杂事众多的芝麻官,活在蝇营狗苟之中。在《封丘作》一诗中,高适表达了对趋奉长官与压迫百姓的苦闷(“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第二年,高适受县令委托,前往位于北方边境的清夷军(驻地在今河北怀来)运送士兵。这里地处燕山以北,属于安禄山的地盘。

一路上,高适见证了北方的荒凉与凄苦,他满腹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回封丘后,他辞去官职,前往长安继续寻找机会。此时的他已经四十九岁了。

  • 【入幕河西】

天宝年间,随着边境地区节度使的设置,节度幕府可以根据需要任命一部分官员,并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认。边塞诗人岑参便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判官,这让高适看到了机会——这条路可以避开无数小官职位的磨炼,直接担任军队职务。

天宝十一年(752年),高适投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帐下,哥舒翰举荐高适为左骁卫兵曹(正八品下),并担任掌书记一职。高适与哥舒翰相得甚欢,年过半百终于迎来人生腾达的转折点。

  • 【戡定国难】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高适出任左拾遗(从八品),转监察御史(正八品下),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

叛军攻克洛阳后,很快兵临潼关。宰相杨国忠召集百官商议对策,朝中文武皆不知所措,高适挺身而出,建议玄宗立刻拿出皇宫最后的财物,招募敢死之士坚守长安,但未被采纳。

在玄宗的多次催战下,哥舒翰挥泪出潼关,中伏大败,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长安失去了最后的军事屏障。

图片

在叛军达到长安之前,高适从潼关逃回,此时皇帝已经西逃。高适机敏地抄了秦岭一条近道——骆谷道,在河池郡(今宝鸡凤县)追上并谒见玄宗,上《陈潼关败亡形势疏》,痛诉潼关失利的情况。虽然上级哥舒翰已经投降,但玄宗没有追究高适,反而对他的忠勇印象深刻,提拔他担任侍御史(从六品下)。

到成都后,高适擢升谏议大夫(正五品上)。玄宗任命几位皇子担任节度都使时,高适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将国家分成几部分交给各个皇子并不是好主意,但玄宗没有采纳。

至德元年(756年),当永王李璘紧锣密鼓地准备军队时,江陵长史李岘一看大事不好,立刻赶往宁夏面见唐肃宗说明情况,并提到高适曾经反对永王的任命。

于是肃宗立刻召见并问计于高适。高适深刻剖析了南方地区的重要性,以及永王必败的原因,凸显了其准确的政治远见。

十二月,永王率水军东巡,顺长江而下,打出了“收复河南”的旗号,实则只为掩盖割据江南的意图。肃宗设淮南节度使,驻地扬州,任命高适为首任淮南节度使(正二品,相当于军区司令员 政委 省委书记 省长),兼御史大夫(从三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从三品),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南东道节度使韦陟共同出兵,会师于安州(今湖北安陆)。

开战前,高适写下《未过淮先与将校书》,晓谕敌军认清形势、归顺朝廷。这一攻心计立竿见影,永王军队未战而士气低落。

至德二年二月(757年),三千唐军进驻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瓜步(今南京六合),“广张旗帜,列于江津”,用疑兵计挫伤敌军士气。

永王和儿子李偒隔江远望,心生恐惧。大将季广琛深知大势已去,令诸将领军四散而去。当夜,唐军沿江列阵,每个士兵“人持两炬”,虚张声势。眼看唐军即将渡江,永王带着家眷和亲信连夜奔逃。

图片

次日清晨,发现唐军并未渡江,永王急忙入城收拢散兵,仍想抵抗。结果此时唐军突然渡江,交战中李偒中箭受伤,叛军士气瓦解一哄而散。永王带着少量残军想要借道江西南逃岭南,却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拦下,结果李偒被杀,永王中箭被俘,很快又在驿馆中被杀。

  • 【不救李白】

在永王之乱中,高适和李白站在了对立面。永王想借李白的名声招揽英才,于是三顾茅庐请李白出山。李白仍渴望一展抱负,但他政治敏感度太低,相信永王是拯救大唐的救星。

叛乱平定后,李白成了附庸篡位者的从犯,被囚禁寻阳(今江西九江)。李白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让朋友带给高适。高适没有回应李白的求救信,甚至把两人的来往书信都烧了。在任何时期,谋反都是难以宽恕的重罪,高适担心被牵连也是人之常情。

从另一个角度看,李白虽是永王集团的边缘人,却是永王阵营中唯一举国皆知的名士。高适作为平叛军的统帅,如果出面营救李白,反而会促使朝廷的注意力聚焦在李白身上,很可能加重罪责。因此,或许这就是高适最好的选择。

然而,高适的无动于衷让李白感到义愤。李白似乎在诗文集中刻意删去了那段三人漫游的记录,并在《君马黄》《箜篌谣》等诗中表达了对交友之道的质疑,两人友情最终走向决裂。

图片

  • 【接济杜甫】

就在平定永王之乱的同年(757年),著名的睢阳保卫战打响了。

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出18万精锐部队围困睢阳。睢阳守将张巡、许远率领不到7000唐军与叛军斗智斗勇,前后历经400余战,歼灭叛军12万人,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城池10月之久,从此叛军再也无力南下。此战为朝廷保住江淮税赋、恢复元气、收复两京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此期间,高适一直忙于四处修书搬救兵,但睢阳周边唐军全都按兵不动。后来高适奉旨率军解围,与叛军激战时,睢阳已陷落三日。

乾元元年(758年),由于高适太敢说话,得罪了权宦李辅国(唐代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被贬为太子府少詹事(正四品上)。

第二年,高适被外派担任彭州(属成都)刺史(从三品)。恰好弃官南下的杜甫也抵达成都,在西郊盖了一座草堂。在成都的日子,杜甫时常贫困潦倒、缺衣少饭,幸好高适多有照拂。

图片

杜甫作诗酬谢:“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有时高适公务繁忙忘了接济,杜甫也毫不客气的寄诗提醒:“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可见两人情谊之深。

  • 【封侯善终】

上元二年(761年),梓州(今绵阳三台)副使段子璋造反,杀死虢王李巨,东川节度使李奂兵败逃往成都。高适率领彭州兵马与西川节度使崔光会合攻灭段子璋。此后,高适和杜甫的一位熟人严武就任西川节度使,但很快严武被召回京,高适因功擢升西川节度使(正二品),这是高适一生中另一次高光时刻。

第二年,高适击败了四川地区最后一个反叛者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战乱时,杜甫避难梓州,与高适分离。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侵,高适接连损失了松、维、保三州和云山城,被皇帝召回,取代他的又是严武。杜甫回到成都,但再也没有见过高适。

图片

回京后,高适任刑部侍郎(正四品下)、散骑常侍(从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进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年),高适回到长安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死后追封礼部尚书,谥号“忠”,成为盛唐时期少有的文武双全、功德圆满的诗人。

  • 结 语

纵观高适一生,起步极晚,但爆发力极强,年近半百始入官场,短短十几年就封侯拜将。与李杜相比,高适具有极强的政治判断力,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他的诗洋溢着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还为唐朝诗歌注入了一股苍茫壮阔的豪情。从他的诗作中,也能看出作为政治家洞察世事、体察民情的独到眼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