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瓷器的成熟(3)

 馱夫 2023-10-19 发布于福建

陈逸民 陈莺 宁蔓

首先,浙江德清地区发现的瓷器的材质是否符合上述的标准。图版56图版71,是德清及附近地区发现的现收藏于民间的瓷器,图版7274是现收藏于德清博物馆的瓷器。这些瓷器从外观上看,瓷胎细腻呈灰色,胎体较春秋时期明显变薄,器物表面施淡淡的青黄色釉,釉虽然还见剥落现象,但和商周时期的器物相比,胎釉结合程度明显改善。

上海博物馆曾对德清出土的38件早期青瓷(或原始瓷)用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方法,测试其化学组成,得出胎的“化学组成数据,其特点是成分相对集中、稳定”“Al2O3含量变化不大,均在20以下,为南方青瓷的特征;含量较高,在75左右,胎中Fe2O3TiO2含量较高,Fe2O3含量一般均在2以上,但已降低至3以下。可以看出,这类瓷器的原料已经过一定的选择或加工,工艺也比较成熟稳定”[1]这段科学测试的报告证实,战国时期德清地区的青瓷,完全符合成熟瓷器的特征。它们胎土的成分“成分相对集中、稳定”,这一定是原材料的选择经过挑选;它们的化学组成已经和后世青瓷的成分接近,亦即Al2O3SiO2的含量已经控制得相当成熟。



图版64 战国亭子桥


图版6战国亭子桥


图版66 战国亭子桥


图版67 战国亭子橋


图版68 战国亭子桥栅栏盆


图版69战国亭子桥束颈鼎


图版70 战国亭子桥提梁壶


图版71 战国亭子桥双管罐


图72


图版73 西汉亭子桥塔式罐


图74


其次,在这份报告中,还列出了被测试瓷器的吸水率,最低的为0.93,最高也只有5.65,和东晋时的青瓷相比,差距不大,在测试样本中,小马山遗址出土的瓷器一般也在2.12左右。[2]这就说明,从吸水率这一指标来衡量,战国时期德清窑的瓷器也已经相当成熟。

第三,窑炉的发现是原始青瓷转为成熟青瓷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合著的《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中,详细论述了德清古窑址的发现与研究。报告指出“丘陵附近的陶土、瓷土资源丰富,尤其是临溪沿河的丘陵坡地,交通运输条件更加方便,是置窑烧瓷的理想场所。”[3] 该发掘报告对于火烧山遗址的窑炉有着详细的阐述。应当指出的是,德清市博物馆的朱建明先生对德清市境内原始青瓷窑址的调查和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窑址调查》一文中,将当时已经发现的原始瓷窑址分为早中晚三类,基本构建了德清原始瓷发展的年代框架。

窑具的发现也是战国时期瓷器走向成熟的佐证。在火烧山遗址出土的窑具,“仅有托珠一种”“有陶土和瓷土两种质地,后者为主,陶土质的质地较粗并多开裂,瓷土质的质地较为细腻。”[4]窑具可以改善陶瓷在窑炉中的烧制条件,但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这种窑具主要是瓷土,这说明,在战国时期,德清地区在烧制陶瓷时,已经十分注意胎土材料的选择,即使是窑具,瓷土已经是首选。




[1] 熊樱菲:《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德清出土原始瓷化学组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3月第一版,P157

[2]熊樱菲:《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德清出土原始瓷化学组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3月第一版,P160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3月第一版,P2

[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3月第一版,P63

感谢沈梦荣先生提供的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