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殖对虾常见的19种病害

 小月弯弯988 2023-10-19 发布于重庆

南美白对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南美洲引入我国,先后在我国的江苏、广东、广西、浙江、山东的省沿海区域及北京等内陆养殖,显示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明显优势。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也在国内发展迅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对虾红体病(桃拉病毒病)

【病原】桃拉病毒

【流行】①气温剧变后2天,水温升至2 8℃以后易发病;②病虾规格6- 9cm;③放苗时间15- 60天的虾;④虾池水色浓,透明度低20cm, PH 9.0以上,氨氮0.5mg/L以上;⑤进水换水量超过池水的20%以上,以上情况都易发此病,发病时间一般是4-10月份。

【症状】发病虾少吃或不吃,在水面慢游,捞离水后死亡。此病有3个不同阶段:急性期、过渡期、慢性期,各阶段的病症不同。急性期病虾甲壳软、体色淡红、游泳足和尾扇呈明显的红色,低倍显微镜下看附肢可见病灶处的上皮坏死。急性期病虾幸存者转入慢性期,大病不愈的病虾壳表面会出现黑斑,两根触须、尾扇变红,胃肠道肿胀,肝胰腺肿大变白,后腹部肌肉白。

【预防】

(1)年底虾出塘后清掉池底的淤泥,彻底的深翻冻晒;

(2)放苗前用清塘净或统统杀或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死病源;

(3)放养高健康,不带病毒的虾苗;

(4)养殖过程中经常使用益生菌调节水体,保持的良好水质和水环境,高温季节要适当加深水位;

(5)暴雨及水位变化过大时要及时泼洒抗应激药品,防止应激反应。

2、对虾白斑综合症

【病原】白斑综合症病毒和弧菌

【流行】该病是对虾养成阶段的—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虾病,如果水质恶化突变,兼有弧菌感染或虾的免疫抗病力差,虾体内的病毒粒子就会大量复制,从而出现病症,一般见到虾发病后2- 3天,最多不超一周时间就会造成大批对虾的死亡。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等,虾小的2 cm,大者7-8 c m或更大的亲虾都易感染此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发病时间是3-11月份

【症状】病虾停止吃食,反应迟钝、弹跳无力,漫游水面或伏在池边水底不动,很快死亡。病虾头胸甲易剥离,有的甲壳可见明显呈花朵状的白色斑点,体表粘附污物。

3、对虾黄头病

【病原】黄头病毒

【流行】此病以幼虾及放苗50-70天的斑节对虾最易发病,感染后3-5天发病率可达l00%,死亡率高达80-90%,主要是水平传播,鸟类(如海鸥)也是传播者之一,同时水质恶化的塘也易发此病。

【症状】病虾活力低下,食欲减退,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自,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黄色。

4、对虾杆状病毒病

【病原】杆状病毒

【流行】此病主要危害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水温高、水质差时易发病,死亡率高。

【症状】病虾反应迟钝,食欲差,体色深,鳃和体表有固着类纤毛虫、丝状细菌、附生硅藻等附着,肝胰腺变白、萎缩、生长缓慢、厌食、不脱壳、直至死亡。

5、肝胰脏细小病毒病

【病原】肝胰脏细小病毒

【流行】]本病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也可以被感染,幼体期病情较重,死亡率一般在50%-90%.随着个体增长,病情减轻,亲虾多呈隐性感染而带毒.

【症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甲壳软,有黑色斑,腹部肌肉变白。

6、对虾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流行】此病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会患此病,属幼虾和成虾的疾病,在蜕皮时或蜕皮后死,幼体和仔虾不受其害,对虾育苗场不发生此病,水温高、水质差时易发病。

【症状】急性病虾体表甲壳变白或有褐色斑块,肌肉混浊不透明常上浮或悬挂于水的表面,游动迟缓、厌食、虾体翻转、腹部朝上。慢性病虾额剑变形歪曲,体表和鳃上有污物,生长慢,游泳反常,慢游水面或不动,腹部向上,沉于水底后又再次上浮下沉地反复着。

7、对虾红腿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

【流行】此病主要危害养殖阶段的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 日本对虾,细菌入侵血淋巴并大量繁殖,引起败血症全身性疾病,发病快,死亡率高,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9 0%,甚至全部死亡。在水温25-30℃时流行,6-10月最常发生,可持续到11月,水质差的虾塘最易发病。

【症状】病虾在池边慢游或伏底,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厌食。

8、对虾肌肉坏死(白浊)病

【病原】弧菌。

【流行】此病在水温较高时流行,水质较差、水中溶氧偏低的虾池最易发生此病。

【症状】病虾腹部(尤其4-6节)有白色斑点,或整个腹部皆为白色,腹部至尾部肌肉为白色,行动反常,表现不安,常在水面活动及跳出水面。

9、对虾烂眼病

【病原】非01群霍乱弧菌

【流行】盐海区虾塘水质差,有机物过多,对虾外伤感染引起。发病季节3-10月,8月最多,感染率30-50%高的达9 0%,严重影响生长,死亡率不高。越冬亲虾也会发病。

【症状】:初病虾的眼肿胀,角膜颜色由黑色变为褐色,再烂成白膜状。重病虾眼全烂掉,仅剩下眼柄,全身肌肉白色。病虾呆滞,伏在池边或水面旋转打转。

10、对虾烂鳃病

【病原】弧菌或其它杆菌。

【流行】此病流行甚广,整个养殖周期都有,发病率较高,危害大,虾池水质和底质恶化时更易暴发此病。

【症状】病虾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肿胀变脆,从尖端开始溃烂,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

11、对虾黄鳃病

【病原】气单胞菌或弧菌

【流行】此病在下雨天后,因水体上下盐度不匀面分层,或pH值突变,亚硝酸盐含量偏高时易暴发。发病率高,如不及时控制可引发烂鳃病。

【症状】病虾头胸甲下缘近步足处呈浅黄色,鳃丝水肿,呈黄色,时间—长易出现烂鳃。

12、对虾褐斑病(甲壳溃疡病)

【病原】弧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粘细菌、贝内克氏菌

【流行】此病在因操作不慎,对虾受伤后引起、营养不良引起或水环境中有毒化学物(如重金属)过高虾池水质不好时引起发病。

【症状】病虾体表甲壳和附肢上附有黑色溃疡斑,溃疡边缘呈白色,溃疡的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

13、对虾肠炎病

【病原】细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

【流行】此病在水温较高时(25-30℃),藻类老化死亡后的虾池或虾营养不良易发此病。

【症状】病虾消化道呈红色,肿胀无弹性,有的胃部呈血红色。

14、对虾荧光病

【病原】发光弧菌,弯曲的短杆状

【流行】此病从育苗场的蚤状幼体至成虾都有发生。糠虾和仔虾期,幼体在5-7月,晴天水温28-30℃,水中含有机物多时,病原菌大量繁殖;幼体密度大,附肢残缺,畸形体弱的容易发病,发病急,传播快,致死率高,防治困难,几天内幼体死亡80-90%,严重时,仔虾、丰年虫都发光,3-5天内死亡可达100%。成虾发病多在养殖中、后期,虾池有机质多的7-9月高温季节,发病率较低,但与红肢病,丝状细菌病,纤毛虫病并发时,死亡率较高。

【症状】虾发病初期鳃、头胸甲、腹部肌肉在黑暗处发荧光,病虾断触须,摄食减少或停止,缓慢游动于池边,反应迟钝。

15、虾池夜间水体发光

【病原】夜光虫、发光细菌、发光甲藻等。

【流行】此病在水质清瘦、水质较差的虾塘最易发生。

【症状】在无月亮的夜晚,用手搅动池水,可见明显的发光现象。夜光虫、发光细菌、发光甲藻等在虾池中过多时,会大量耗氧,造成对虾呼吸困难,且水体发光会引起对虾惊恐不安,食欲减退,抗病力下降。

16、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原】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钟形虫等

【流行】此类虫在虾塘有机物多,PH较低,流水不畅的污浊水中生长繁殖。

【症状】游泳体附在卵、幼体、虾的体表、附肢、鳃上,虫少时,无明显病状,附着数量多时,肉眼看触角和步足会有一段变白,或断掉,体表肉眼看出有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鳃丝上也会布满虫体与丝状细菌、原生动物,单胞藻,有机颗粒等污物,肉眼看去鳃部变黑,成为“黑鳃”。取触角、步足、鳃丝做成水浸片,在低倍镜下可见到虫,病虾清晨浮于水面,反应迟钝、不摄食或不蜕壳、生长停滞,主要影响对虾的呼吸。

17、对虾丝状藻类附着病

【病原】浒苔、刚毛藻、水云等藻类

【流行】在水温较高、水质偏瘦的虾塘易发生此病。

【症状】病虾体表上成丛附生丝状藻类,严重时在病虾全身体表,包括眼球上都长满了藻类,整个虾体呈墨绿色。

18、对虾软壳病

【病因】长期营养失衡、虾池水质盐度变化过及钙磷不足或不均衡

【流行】此病在下雨天后,因水体上下盐度不匀面分层,亚硝酸盐含量偏高时更易暴发。

【症状】病虾甲壳长期柔软,较严重者虾壳会起皱褶,并会出现烂壳的病灶。

19、对虾偷死病

【病因】由于虾池水质及底质恶化严重,尤其亚硝酸盐、氨氮过高,底部严重缺氧引起。

【流行】此病在精养池水质及底质恶化严重时最易发生

【症状】清晨见到部分对虾爬边,常在水面上缓慢游动,在增氧机底部用抄网可捞起死亡的对虾,有时在观察网内也可见到死虾。

(文章来源:水产养殖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