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大唐,如何成功发动一场政变?

 奥卡姆剃历史 2023-10-19 发布于北京


摘要

景龙政变和唐隆政变的两个主角,一个是太子李重俊,一个是李氏皇族李隆基,也就是日后著名的唐玄宗。

要说政变这档子事儿,无非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仨因素,把握好这三个方面,也就无往而不胜了。

在历史上政变是政治斗争最暴烈的方式,是斗争双方的图穷匕首见。

政变是一条通达目标的捷径,也可能是一条再也回不了头的死路。

唐朝的政变可谓频繁,因为大唐的第二代祖宗李世民就是靠政变上位的,这个榜样流害无穷,大唐的接班人就少有顺顺利利接位的,政变那是家常便饭,比如说,从神龙元年(705)到开元元年(713),短短八年时间就发生了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四场政变,经历了武则天、中宗、少帝、睿宗、玄宗五个皇帝,可想大唐的高层政治是怎样的动荡不安。

下面咱就以景龙政变和唐隆政变作为典型,景龙政变败了,唐隆政变成了,深入剖析一下这俩案例。

01

景龙政变和唐隆政变的两个主角,一个是太子李重俊,一个是李氏皇族李隆基,也就是日后著名的唐玄宗。

要说政变这档子事儿,无非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仨因素,把握好这三个方面,也就无往而不胜了。

先说天时。

顾名思义,就是时间,啥时发动政变,这个时间的选择,一般根据时势,也就是当时朝局的形势,当形势最有利于己方而不利于对方时,或是形势急剧发生变化己方已被逼入死角而不得不发,当这两种形势出现时,就可以动手了,然后就是确定具体的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

咱们看看景龙政变时李重俊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朝局形势。

景龙政变发生在神龙三年(707),李重俊是当朝太子,他老爹是中宗李显。

李显是靠着发生在神龙元年(705)正月神龙政变上台的,在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的裹挟下,诛杀张昌宗、张易之,把老母亲武则天从皇位上拉了下来,改周为唐,大唐复辟。

神龙政变虽然把李氏皇族扶持上了皇位,实现了改周为唐、回归正朔的目标,但也隐留了一个很大的后患,就是未能清剿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政治势力。

李显上位后,出于对自己皇权合法性的考虑,虽然改唐为周,但还是非常在意自己是武则天立的太子。

武则天晚年,在狄仁杰的劝说下,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还政于李氏,这才把流放房州十余年的李显接了回来立为太子,武则天已年老多病,以太子身份顺利接位,总归比发动政变而上位说起来合法性要大得多。

出于这种考虑,李显扭转了“一切以贞观故事”的政治路线,转而又尊崇起了武则天时代的各种政策、做法。

神龙政变本只是把武则天拉下了马,但对以武三思为首武氏政治集团并未清除,李显的政治路线的转变,让武氏集团势力重燃。

同时,为了保护、巩固自己的皇权,面对功高震主的政变功臣集团,李显也开始逐步清剿,张柬之等最后都未能善终。

李显的另一个忧虑是他的弟弟、曾经当过皇帝的相王李旦,还有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李氏皇族内部,李旦也参与了神龙政变,李显不能不顾忌李旦对自己皇位的威胁。

综合以上因素,李显一方面打压功臣集团、李旦集团,一方面放任武氏集团政治势力不断上升,同时让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插手朝政,以此巩固自己的皇权。

作了这样的政治安排,另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就是,李显要立谁为太子?

李显有四个儿子,长子李重福,与宫人所生,武则天时代娶张易之的外甥女,被视为“二张”派系,神龙政变后被贬到均州软禁,已失去皇位继承权;

二子李重润,是韦皇后所生嫡子,最有资格和希望立为太子的人,但可惜的是早在长安元年(701)就被张易之陷害而处死;

三子李重俊、四子李重茂,皆是宫人所生,只不过李重俊年龄大些,李重茂还是个孩子。

李显上位后,韦氏权势迅速扩大,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韦皇后因怀念自己已死去的亲生儿子,再加上剩下的都非自己亲生,因而使得李显迟迟不立太子。

但太子是国之根本,再加上韦后权力日渐凌人,大臣们都担心武则天时代的“女主政治”再次回头,因而纷纷劝谏李显早日立太子。

太子的人选,只剩下李重俊和李重茂,李重茂年幼,实际上只有李重俊这么一个人选。

李显却迟迟不表态,表面上对待李重俊和李重茂是一碗水端平,谁也不偏向,实际上还是因为韦后之故而不立太子。

这可急坏了李重俊。

他知道,太子之位等是等不来了,自己得活动活动,找人帮忙。

当时朝中势力集团,有韦氏集团、武氏集团、政变功臣集团,还有李家皇族以李旦为代表的势力集团。

韦氏集团断然不会帮自己这个忙。

李旦、太平公主虽是自己的亲叔叔、姑姑,但父亲李显对他们的势力非常忌惮,如果他们出面保荐自己,只会让父亲怀疑他们在扩张自己的势力;

功臣集团更是父亲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保荐自己就如同逼宫一样。

想来想去,只有武氏集团还可利用,当时武氏集团已和韦氏集团有合流迹象,而且正全力以赴对付功臣集团,自己这个皇子如果主动投靠,相信他们会接纳自己。

李重俊一番思索之后,找到武三思说出了心里话。

武氏集团也乐得皇子向自己靠拢,二者结成政治同盟,只会势力更大。

于是,在武三思的操作下,终于说服了韦后,于神龙二年(706)下诏册立李重俊为太子。

李重俊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太子位,于是也帮着武三思剿杀功臣集团。

在二人的政治同盟关系中,武三思起主导地位,李重俊的太子之位全赖武三思之功,事实上,武三思并不太意立谁为太子,他在意的是利用李重俊增加自己的势力以清剿功臣集团,这个目的达到后,我能给你立起来,只要你不听话,就能给你废了,毕竟,在唐朝的政治规则中,不但太子可废,就连皇帝也是说废就废的。

李重俊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个太子当得可想而知也是尴尬至极,况且,李重俊本人性格“明果”,明快果断,这样的人也不甘于被人玩弄于股掌,与武氏集团的同盟关系也出现了裂纹。

与此同时,李显因韦皇后之故,对女儿安乐公主却是越来越放纵,有求便有所应,导致安乐公主的政治权欲越来越大,竟然向李显“自请为皇太女”,也就是要求李显把自己立为皇太女,以后让自己接这个皇帝的班。

这背后当然有武氏集团在作祟。

安乐公主的丈夫是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如果安乐公主能接班成为武则天一样的女皇,那武崇训就是皇上的丈夫,再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运作武崇训就可能成为接的皇位继承人,最不济,安乐公主百年之后,必定传位于自己的儿子,那这个儿子可是姓武的,李唐的皇位还是跑不出武氏的手掌心。

当然,他们是这样想的,但李显也不傻,他一眼看出这背后的政治利害,并没有答应安乐公主。

但问题是,一次不答应,二次不答应,在韦后和武氏集团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李显会不会一时糊涂答应了呢?

这种政治集团势力的博弈,李重俊自然会很快知道。

李重俊出离愤怒了,这要是让妹妹一个女人给拉下马去,也太丢不起这人了。

李重俊决定,还是要主动出手,别落得个“废黜”的命运。

这就是李重俊发动景龙政变时的局势,严格来说,李重俊选择在这种局势下动手,稍显有些心急,他面对的是韦氏集团和武氏集团两大政治势力,而自己的太子东宫并没有太大实力,况且,这时李显并没有答应要将皇太子之位给了安乐公主,从道义上来说,李重俊并不具备发动一场政变的舆论氛围。

景龙政变的最后失败,这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那正面典型呢?我们分析一下唐隆政变的天时。

唐隆政变发生于唐隆元年(710),其实早在三四年之前,唐隆政变的主角李隆基就已暗中筹谋了。

景龙政变虽然最后失败,却诛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这使得武氏政治集团彻底成了没头的苍蝇,他们的惟一出路就是投靠韦氏集团。

韦皇后趁势全盘接收了武氏集团,迅速壮大了自己的政治权力。

而李显在经过亲身儿子李重俊给了自己来了这么一出政变之后,更加没有安全感,也全力依赖韦后和安乐公主。

韦后的党羽因此纷纷跃居高位甚至拜相,在几次宰相班子的调整中,韦后安插进了韦温、宗楚客等五个铁杆亲信,甚至超过了李显的东宫班底,已经有了半圆于中宗李显之上的态势。

韦后势力几近与李显的皇权分庭抗礼的标志性事件,是景龙三年(709)的长安南郊祭天礼仪之争,南郊祭天是彰显皇权受命于天、皇权正统的重大典仪,一般在冬至这天举行。

按惯例,南郊祭天,皇帝第一个敬献祭品,太尉第二个,光禄寺长官第三个。

但这一次,朝中却刮起了一阵风,要求让韦皇后第二个献祭。

这绝非简单的出场献祭,这成了韦后明目张胆觊觎皇权的表演了。

此次南郊祭天后,有一个从外地赶回来参加祭天大典的李姓皇族,看到这一幕后,就再没有回去,而是留在了京城。

这个人就是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

武崇训死后,安乐公主改嫁武崇训的堂兄武延秀,继续充当武氏政治集团的代言人。

而韦后全盘接收武氏集团,这就使得两大政治集团合流,韦后与安乐公主成为最大政治集团的首领。

韦后的政治欲望迅速被点燃,前有武则天的榜样,她自然有样学样。

但李显毕竟是皇帝,他虽然把朝政放手交给妻女,自己耽于玩乐,但在事关皇权的问题上,他还是极其谨慎的,始终把握着几个政治集团的势力平衡。

但很快,景龙四年(710)年,李显突然去世。

《资治通鉴》中说是韦皇后毒杀了李显。

不管怎么样,李显死了,韦皇后得以跳到了前台。

她先立李重茂为少帝,自己则成为皇太后,然后把朝廷三省六部核心部门和京城的南军、北军和成骑等部队都掌握在自己的党羽手中,她的死忠粉们则在占据朝堂地位后,开始进言“遵武后故事”,“革唐命”,凤舞九天,登基称帝。

但是还有一大障碍,那就是以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为主的李氏皇族势力。

李氏皇族也早已看出韦后的权谋,这一次如果韦后成功,其后果比武则天称帝还要严重。

武则天还有自己的亲儿子李显、李旦,也有亲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两派势力斗争,最后还是归政于李氏,但韦后就不一样了,她没有自己的亲儿子了,她的几个亲哥哥也早已被杀,连个亲侄子也没有,韦后如果称帝,只能传位于亲生女儿安乐公主,而安乐公主的丈夫还是武家的武延秀,而武延秀此人更是权欲滔天,这天下,最终还是武家的天下!

这是李氏皇族最不能接受的。

其实李隆基自南郊祭天之后,就留在了长安观察局势,暗中积聚力量,以防万一。

此时韦后称帝之议不绝,这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而韦氏集团内部,则有一个叫崔日用的人在韦后称帝的关键时刻反水,向李隆基透露了韦后的全盘计划,这更让李隆基下定了发动政变的决心。

唐隆政变前的局势就是如此,已到了不得不干的地步,这也是与景龙政变不一样的地方。

02

再说地利。

所谓地利,就是要占领有利地形。

政变能否成功,最重要的是看能否迅速控制住目标对象,一般来说是皇帝,而皇帝居住在皇宫大明宫在长安城的最北边,玄武门则在大明宫的最北边,整个长安城地势是由南向北逐渐抬高的,这意味着,如果能迅速控制玄武门,登高临下,进攻宫城,则政变成功的机率大大增加。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已为他的后代子孙做出了榜样。

只可惜李重俊没有好好做这个功课。

咱们看看李重俊的政变行动路线。

李重俊他们搞政变就像儿戏一样,先是由东向西再折向北冲至休祥坊,要去杀武三思、武崇训,然后又向南再到群贤坊杀上官婉儿,然后又辗转到皇城的南门肃章门,从这里开始进攻宫城,也就是说由南向北、由低到高地开始了冲杀。

先不说政变最重要的是一个快字,在皇城外起兵打打杀杀半天,宫城中早得到消息了,已失去了先机,就单说这个路线选择,硬生生地把中宗李显和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逼到了最北边的玄武门上,李显利用地理优势,居高临下向下喊话,瞬间瓦解了李重俊带领的兵马,政变惨败!

再看李隆基领导的唐隆政变的路线。

人家李隆基特意设立了一个政变指挥部,就放在了皇家禁苑总监钟绍京的家中,玄武门外是西苑,西苑外就是禁苑,这简直是黑虎掏心,通过西苑,然后东西夹攻进攻玄武门,直奔太极宫太极殿,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都没有时间反应,就成了刀下之鬼!

就是这么利索,一场政变就成功了!

可见,地利关系重大啊,行走路线都没搞清,政变个毛线啊!

陈寅恪老先生就曾指出:“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与玄武门之地势及守卫北门禁军之关系如是重大,治唐史者诚不宜忽视之也。”

所以,一定要记住,回大唐搞政变,玄武门,是个关键词!

03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人和。

这基本上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搞事儿,没有人不行,得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摸得透透的,为是人和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一定要清楚,发动一场政变的目标到底是谁,想达成什么样的结果,要想清楚,不然就成了李重俊。

李重俊在一时激愤之下,拉起了一支意志并不坚定的队伍,政变目标也不清楚,是想杀父亲李旦自己上位还是只杀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这些妨碍自己登基的势力呢?他把这些目标完全混为一谈,结果面对居高临下的李旦,李重俊自己就先慌了神,不知道怎么办了。

反观李隆基,目标就是诛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这些势力集团的领头人,赶下少帝,扶持自己的父亲李旦上位。当然他这个目标也是不得已为之,因为他发动政变依靠的一方力量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目标只能是扶持哥哥李旦上位,而不是让李隆基一步登天,但凡有一点可能,李隆基也会直接上位的。

但李隆基清楚,在各方势力博弈下,现在最好的结果就是消灭韦氏集团,让自己的父亲上位,然后自己再以拥立之功获得太子身份。

目标的清晰,决定了政变的迅速有力。

再说拉队伍这事儿,这事儿最能充分体验出一个人的政治经验和组织能力。

李重俊发动政变时,只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青年,之前也并没有什么政治斗争经验,他只是依靠部分禁军将领和宗室成员就开始了蛮干。

禁军将领主要是李多祚,但也只掌握了北门禁军中的三个羽林卫将军,还有三个将军完全忠于对手;而宗室成员,因不敢也不可能争取到李旦、太平公主的支持,只有一个成王李千里,此人暴躁而无才,根本不具备组织政变的政治能力,还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承况,这样一些带头人,带着仅靠矫诏发动起来的三百多名禁军就想搞一场政变,首先就失了人和,难怪失败。

李隆基则不然,他自南郊祭天之后就留在了长安,确定了政变夺权的政治路线,认识到建立自己队伍的重要性,因此他“常阴引材力之士以自助”“阴聚才勇之士”,秘密做人才队伍的准备,用各种手段争取基层军官和高级将领的支持,最后他又与姑姑太平公主结成同盟,为政变做好了万全准备。

两相对比,高下立现,李重俊失败了,李隆基成功了。

04

这两个案例,其实是来自于吴鹏先生的新著《盛世前夜——后武则天时代的政治缠斗》一书,书中详尽描述了从神龙元年(705)到开元元年(713)这八年时间发生的四场政变,大可一阅,对我们在当前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如何找到闪转腾挪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吴鹏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文史作家、专栏作者,这本新著呈现了纷繁乱局之中各色人等的不同决策不同命运,揭示了由乱到盛的大唐密码。

此书在京东、当当均已上市,非常值得一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