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习笔记|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梳理拓展②

 胖胖老师图书馆 2023-10-19 发布于上海

         

发言人   00:00:20

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习过乡土中国,对其整体内容、论述思路、材料选择、语言特点都有了初步的认知和理解,相信大家对乡土中国究竟具有怎样的学术价值充满了好奇。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了解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呢?由于我们的学术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等都不足以支撑我们做出客观而公允的评判,而费孝通著述等深影响深远,关于他的研究论文又数目庞大。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可以参考研究费孝通和乡土中国的重要文献,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

发言人   00:01:19

然而,研究费孝通和乡土中国的文献如此之多,我们究竟该如何甄别选取,才能在我们目前能力、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确保选取的文献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的?大体来说,可以参照两个方向选取材料,一是知名社会学学者的研究论述,二是重要报刊的相关文献。当然,知名社会学学者的文章往往发表在重要报刊上,重要的刊物通常是指给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刊物以及有影响力的报纸。之所以信赖知名社会学学者,因为他们的学术造诣、学术品格更能确保评判的客观准确。而重要报刊刊登的文章往往质量较高。我们可以通过查询中国社会学网、爱思想网等网站,了解一些知名的社会学学者和他们的一些文章。

发言人   00:02:33

然后通过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查询研究费孝通和乡土中国的文献,重点关注知名学者和重要报刊发表的相关文章。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和搜索报刊研究,我们从大量文献中精选出如下论文和文章。这些文章既有对乡土中国的高度评价、肯定,也有质疑、批评。综合这些观点,我们可能对乡土中国的价值有更多的认知。当然,尽管我们能力有限,对于社会学了解不多,面对这些评价,我们仍然不能盲目接受,而应该参照乡土中国和费孝通的相关论述,对这些评价与应有的分析辨别。

发言人   00:03:40

我们首先来看郑杭生和陈述德两位学者的评价。郑杭生认为,乡土中国是社区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之作,代表了费孝通先生早期社会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即从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变为社会结构的分析。费孝通先生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学界是有开创性的。陈述德则指出,他的代表作中江村经济系微型的社区调查是社区研究的造端,乡土中国则属于社区分析的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是社区研究的成熟之作。从乡村经济到乡土中国,是费先生学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即从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变为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这是他学术思想的基本脉络,也是他为社会学中国化所做的两步实际工作。郑杭生与陈树德两人都高度肯定了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学术研究的重要转折,也都认为这本书对中国社会学有巨大贡献。郑杭生认为是有开创性的价值,陈树德认为是为社会学中国化做出的实际工作。

发言人   00:05:21

我们首先分析两位学者关于费孝通学术研究重要转折的论断,他由先前实地的社区调查转为社会结构的分析,这种评价可得到费孝通自己的佐证。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第二期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生育制度是这方面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乡土中国可以说是第二本。我在这两期的研究工作中,虽然各有偏重,但在性质上是连贯的。

发言人   00:06:13

费孝通前期的实地社区研究以云南三村和苏州开贤宫村的微型的社区调查为主,这使他对乡村有了更为深入的观察和认识,也为他从具体乡村现象中归纳提炼出乡村特征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和保障。对于具体村落的实地调查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江村经济是这方面研究的典型代表,而社会结构分析是在此基础上探索的深化和提高,乡土中国则是社会结构分析的代表。费孝通由对云南山村和苏州开贤宫村的细微研究转向对整个中国乡村的宏观研究,也正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个别到整体的认知规律。而社会结构的分析又能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不仅如此,费孝通还清楚地指出,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

发言人   00:07:30

社会分析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会发现,每个社会结构都有它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比较研究在乡土中国中得到充分贯彻,古与今、乡村和城镇、中国与西方的比较频频出现。通过比较研究,乡土社会所具有的思绪、格局、历史、秩序等特点也显得格外突出了。综上可见,乡土中国确实是费孝通学术研究的重要转折。我们现在来分析郑杭生与陈树德关于乡土中国在推进社会学、中国画方面的贡献。

发言人   00:08:23

马林诺夫斯基曾高度评价江村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如果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那么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类学当然是最艰巨的。同样,这也是一个实地调查工作者的最珍贵的成就。这恰恰是对费孝通深深立足本民族的现实,对本民族的人类学进行积极探索的表扬和激励。不仅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也牢牢植根于中国大地。正如陈素德所言,这两本书是费孝通为社会学中国化所做的两步实际工作。费孝通也曾说,这些工作如果从科学水准上估价,也许并不能认为有重要的贡献,但是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上去检讨,却可以认为是重要的迈进。

发言人   00:09:37

他们不是单纯把西洋的理论用适当的中国传统概念加以解释,不是注重于西洋理论的系统介绍,也不是素白的罗列中国的事实,而是企图用西洋所传来的科学方法和已有的社会学理论去观察即分析中国现实的社会生活,更进一步想对中国社会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提出解释。正是由于费孝通这种自觉的学术追求,才使得他的理论著作不是呆板的对西方理论亦步亦趋,而是把西方社会学的方法和知识充分内化,再用于创造性的分析中国社会。王明明和杨青妹认为,在乡土中国中,对于文化类型的理想呈现更为集中,其内容已超越了社区研究的例证法。他除了继续前驻所做的工作之外,还频繁诉诸古代中国的经典,从中引申有益于理解文明性格差异的社会学概念。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乡土中国这部社会学著作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发言人   00:11:01

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创造性的提出的理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次序格局。郑也夫甚至认为次序格局这一术语是中国社会学对世界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为什么这个术语会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或许可以从王铭铭的观点里获得启发,这个概念除了与濡养费孝通的文明传统有关,还与在西方话语影响下的现代中国社会科学的语言表达有关。它是被发明出来,以构建一种理想型的概念。对于费孝通来说,这一概念的存在价值在于它能很好地描述中国现实。首先,这是费孝通发明的一种理想型概念,他能很好的描述中国现实,尤其是在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相比较时,次序格局就更能相对准确的凸显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类型。其次,这个术语尽管不是从儒家典籍里直接延伸出来的,但它毕竟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深入解剖、分析、提炼、概括的基础上的,并得到了儒家典籍的印证。

发言人   00:12:35

在乡土中国次序格局里,费孝通曾写道。轮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时轮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正是长幼,上下都是指吃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次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次序,也就是伦。在这一章中,他还指出。

发言人   00:13:48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文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子。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发言人   00:14:27

从己到家,有家到国有,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礼仪把五伦作为天下之大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可见费孝通深入礼记、论语、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作品,指出次序是我们传统、我们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样态。

发言人   00:15:03

而孔子格外重视推己及人,从己到家,有家到国有,国到天下。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费孝通就这样把儒家思想与持续格局的内在关联打通了。他频繁诉诸古代中国的经典,从中引申有益于理解文明性格差异的社会学概念,使得次序格局既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具有了强劲的理论穿透力,这应该也是次序格局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因吧。

发言人   00:15:52

对于乡土中国的批评,陈心想的观点具有代表性。陈心想认为,这本书只是看到了中国社会的部分情况,绝对不是通过一本书就可以完全的了解中国的传统社会。首先,因为费孝通的乡村实际调查是很有局限性的,云南山村和江村都是一个地方的情况。读者还要注意的重要一点就是,乡土中国描述的至多只是中国的乡村,而没有包括城镇和城乡关系。结果,不仅中国的传统性被单性化,中国的城市性也成了纯粹的西来之物,无本之木,既无益于我们的文化自觉,亦不利于对现实中国城乡问题的把握。陈心想认为,费孝通的乡村实地调查过于有限,仅限于云南的三个村落和苏州的开贤宫村,从这些村落里提炼出来的乡土社会结构类型,不足以完全的了解中国的传统社会。

发言人   00:17:09

陈心想的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费孝通曾经说过,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知现象的概念,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知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的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固然费孝通认为这些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的概念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但他也承认这些概念需要不断的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这就提醒我们的社会学研究者,不能把乡土中国的理论静态化、绝对化,而需要不断的调查更多的乡村,从而不断检验、丰富甚是修正费孝通的理论。至于诚心想批评乡土中国没有包括城镇和城乡关系,结果不仅中国的传统性被单性化,中国的城市性也成了纯粹的西来之物。无本之目,既无益于我们的文化自觉,亦不利于对现实中国城乡问题的把握,这确属乡土中国的缺憾。后来,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展开小城镇系列研究,应算是对乡土中国的有益补充吧。

发言人   00:18:59

下面小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一、我们通过检索阅读社会学知名学者发表的重要报刊刊登的相关文章,再对他们进行筛选辨析,初步掌握了如何认识一部作品的学术价值的方法。2、通过本节课,我们初步掌握了乡土中国对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和世界社会学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乡土中国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今天的作业是。请结合我们今天掌握的了解乡土中国学术价值的方法,尝试了解乡土中国历史秩序的学术价值。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