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内蒙古|张文辉:我和母校的缘和情--献给阿左旗第三中学建校50周年华诞

 阿拉善文学 2023-10-20 发布于内蒙古

原创作者:张文辉|内蒙古

2023926日早晨,金菊吐艳,盛世如约。我随着受邀的盟、旗教体育领导,特别是耄耋之年王洪涛,古稀之年的陈常荣、以及姚汉文、赵和炜、曹梦麟、王占和、崔永前、许桂英、胡开文、曾祥荣等三中的历届领导,退休教师回到了魂牵梦绕、阔别多年的母校阿左旗三中,参加三中建校五十周年华诞庆典活动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我们嘉宾一行,怀着激动的心情,在签名处签名、留言乘兴参观、游览了花园式美丽的校园观看由富建年老师精心制作的校庆专题片和艺术节师生作品展。

目睹了校园的巨大变化,我们感慨万千,真不愧为一个美丽、阳光、幸福的书香校园。在校史展览室,老领导们兴高采烈、精神矍铄、神采奕奕,面对琳琅满目的奖牌、奖杯、锦旗,一张张发黄的历届学生毕业照,教师合影照片,由衷地,为母校的成长发展感到自豪!为祖国、为家乡阿拉善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建设人才而骄傲!
当我们步入庆典主会场,鼓乐齐鸣,主席台两侧彩旗飘扬,悬挂的条幅书写着忆往昔、初心高洁、艰苦创业、桃李满园、岁月峥嵘;看今朝、使命伟大、锐意进取、成果丰硕、前景辉煌。的巨幅对联。电子屏不断闪烁着校庆的祝福语以及三中历届校领导班子的简介。

庆祝大会隆重、热烈、喜庆在全体师生来宾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升旗仪式中了。孙自芬副书记主持庆典大会,王华军校长首先致辞,他满怀深情地讲到:阿左旗三中50年栉风沐雨、历尽沧桑、奋发图强、演绎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赢得桃李满天下,为驼乡,为祖国培养了数万计的各类人才,硕果累累。感为三中的发展奉献过的所有教职员工!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十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赢得全体师生的喝彩。
历任校领导代表曹梦麟书记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激动地说阿左旗三中半个世纪以来,全体师生,薪火相传,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成绩斐然。作为'老三中人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当听他讲到三中七十年代初创业的艰难时,瞬间双眼被泪水打湿了,不由想起当年上学、工作时的一幕幕情景。

阿左旗三中始建于19733月,当年招收两个初中班。19744月,三中从巴镇五校迁入新校址老陵滩。我们是19749月升入三中初中班的,共四个班,同时招收了两个高中班,学制二、二制。我们和上届两个初中班一起编入(1-6)班,我在(3)班,首任班主任老师巴图巴依尔(已故),校长姚玉珠老师(已故)。当时的老陵滩只有两个单位,三中和阿左旗物资局。当时三中占地大约15万平方米(约225亩),只有几幢孤零零的教室,没有围墙,四通八达。从头道桥到三中有一条蜿蜒崎岖的草沟小路,一条走古拉本煤矿的简易沙土搓板公路。学校周围环境极差,真可谓天苍苍,野茫茫,到处都是卵石岗。那时,大部分同学们每天步行上学,往返四趟十几里,只有个别同学和老师骑自行车上学(自行车在当时是奢饰品)。

曾记得每天早晨到校,先绕着1000多米长环形的大操场跑四、五圈,操场上尘土飞扬,个个累得气喘吁吁,还不敢吱声。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参加轰轰烈烈的建校劳动。记忆犹新的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勤工俭学劳动,自力更生办起了菜园农场,校办工厂。制作刺丝。脱土坯、搬土坯、砌院墙更是家常便饭。当时砌院墙,脱土坯,每个班,每个人有定额任务。采用停课劳动,一出工。我们中午自带干粮,掏土洞烧土豆吃,打土疙瘩仗。干活时男女搭配分组,泥和稀了,土坯不成型,泥和硬,太费劲。一天到晚,任务完成了,每个人都成泥猴了,但也其乐融融。经过师生的努力,几千米长的院墙弯弯斜斜在上冻前砌起来了。758月,同学们还有幸参加了阿左旗首届那达慕大会主席台的搭建劳动。

更令人难忘的是同学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西关队开门办学。农业学大寨,丈量平整土地,修水渠,积肥料,薅草,割小麦,拾麦穗,秋收等农活。晚上与农民一起上夜校,参加政治学习,学写批判稿,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斗私批修。当时,社会上“三中学生劳动好”。就这样边学习,边劳动,两年红红火火的初中学习生活,就一晃而过了。76年初中毕业时,一小部分同学上山下乡了,大部分同学升入高中学习。
76年秋天,我们开始了高中阶段学习生活。此时,三中校舍已初具规模了,建校劳动减少了,大部分时间学习文化课。由于初中赶上文革后期,教材内容少,运动多,同学们学习基础都很薄弱,上了高中学习感到很吃力。

77年,国家恢复高考,振奋人心的喜讯鼓舞了大家。为了实现各自理想,同学们千方百计地寻找复习资料,白天上课,星期天,晚上参加各种补习班,老师们认真备课,精心辅导,师生们争分夺秒,挑灯夜战,备战高考,到处是一派学习的忙碌景象。苍天不负有心人,难忘的78年高考时,三中成绩斐然,我也榜上有名,一小部分同学实现了高考梦想。社会上又有:“三中学生,学习拼劲大,棒棒的”!正是这一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国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航程,大部分同学走出校园,纷纷投入到祖国轰轰烈烈的建设之中。同学们美好的中学时代,是在母校三中的建设中,在上山下乡,开门办学、各种政治运动中,在轰轰烈烈的高考中,在改革开放的序幕中渡过的。它给同学们留下了终身难以忘怀,不可磨灭的记忆。

75年春天,我父亲张礼国调入三中担任会计工作,母亲杨桂花在建校工地,灶房劳动。我节假日、星期天,经常顶替母亲劳动,学校发生的人和事是永恒的家常话题。耳闻目睹了学校发生的一切变化,自然门生了爱校如家的情感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88年,辛勤劳作一生的父母亲先后从三中退休了。欣慰的是,父亲做了整整40年的会计工作,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他是阿左旗教育系统首聘的会计师,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教育系统工作,在三中工作了十几年,时间最长。父亲为学校的建设、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曾记得,每到发工资时,帮出纳一份份把工资数好装入信封,当天发不完,晚上再看管。第二天再把外地进修老师的工资一份份寄出,从不厌烦。曾听父亲说,有几次多出的钱及时退回了银行。星期天加班加点那是家常便饭。常听老师们说,张会计老实人,好人!

母亲白天在学校工地,迈着一双小脚,挺着带病的身体,拉板车给工地送水,送料,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收工回家,还经常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纺织着毛线,搓着麻绳,一针一线纳着鞋底,给我们缝补衣服,常常熬到深夜。随后母亲又在学校食堂给学生做饭。当时,炊事员5-6人,做着一百多人的饭,蒸着几笼一个四两的大碱馒头和米饭,压着机器面,炒着几大铁锅菜,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母亲一生慈善,乐于助人,打饭能多给,就尽量多给,学生也爱找她打饭,说杨师傅打的多,不克扣。为此,母亲没少遭炊事班长的白眼。母亲就这样一直默默无闻地在食堂干了十年,直到退休,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着。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常说,住校生上学,离开家不容易,都是爹娘养的,我们不疼谁疼!这是一个母亲多么朴素的心声,这是一个母亲多么伟大的胸怀啊!
当时我家住在头道桥南城门大树底下,母亲每天拖着疲惫带病的身躯,迈着一双小脚,沿着崎岖不平的小路,步行往返学校与家十几里,为了家辛劳着!我从小到大,敬佩父亲的正直无私,忠厚老实,勤奋认真,更敬佩母亲的善良、勤劳、聪明。父母的优良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了我的人生。

89年秋天,我从阿左旗五中,调入三中工作,接过父辈的班,从事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昔日三中的学生,今日三中的老师,身份角色转变但对三中的感情却丝毫没变。教学经验不足的我,面对母校如饥似渴的学生,父母的嘱托,时刻感到肩上的的担子沉甸甸,生怕做不好工作,愧对家长,学生,父母,母校。在教学工作中,压力变动力,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不断摸索、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在将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时刻践行着“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以及陶行知教育家:“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一路踏踏实实走来,无怨无悔。寒来暑往,循环往复,教了数届学生。当班主任教过的学生,还清楚地记着他们的姓名和模样。在我五十几岁时,有幸教过以前学生的孩子,他们亲切的叫我“爷爷”老师。每当参加学生聚会、婚礼,分享他们成长、成功、幸福喜悦时,或在公众及其他场合,碰到似曾相识的学生,同我打招呼,一声老师好,心里始终感到热乎乎,美滋滋。为了记住这段难忘的师生情谊,我撰文亦师亦友话真情,发表在阿拉善日报文学副刊居延海上。谁说老师朋友少?老师朋友圈何其大,学生朋友遍天下!

五十年来,曾在三中学习、工作过的学生和老师成千上万。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在三中校园里耕耘着,奉献着,无怨无悔。
我也于2021年初退休,当时欢送我回家的情景历历在目。教师大会上,当我从王华军校长手中接过光荣退休的纪念杯,听王校长念到“张文辉老师:读书、工作在三中,三代人以校为家,寒窗苦读,挥鞭执教,妙手绘美景,一草一木总关情;出生于驼乡,成长于驼乡,一辈子献身故里,坚守讲台,亦师亦友,真挚育英才,四十舂秋鋳师魂。祝福您,家庭幸福!健康快乐!阿左旗三中”。此时的我,热泪盈眶、百感交集、激动万分地说,感谢母校三中培养了我,使我有缘奉献于母校,一生无怨无悔。做一名合格的三中人,感到无上光荣! 在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中,我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奉献一生的母校。
跟我一样,大部分老师,他们工作调动升迁,退休后,还经常关注学校的进步发展,为母校呐喊助威。在“老三中”,“三中退休夕阳红”群里,回忆、讲述、奋斗、师生团结友爱、尊师重教、教书育人、互助感人的故事。情系三中,传递和传承着三中精神,为三中自豪和点赞!每当我看到一个个白发苍苍解甲归田的老师;一届届长大成人毕业离校的学生;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年轻教师;一张张稚嫩可爱的学生笑脸,不由得衷心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今年是三中成立五十周年。回首展望,我家三代人(父母亲、兄弟、女儿三中上学)有幸参与并见证了母校三中的发展历程。
八十年代初期,更是三中历史上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是一所规模庞大的完全中学,学制(二、二),三、三制,在校生有一千二三,教师一百多人。八四年开办的两个职业高中班,建成职业教育实习基地-玻璃钢厂,它是阿左旗职业中学的雏形,为阿左旗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开了先河。1980年三中副校长李心义调入八中任校长,筹建八中。1985年三中副校长姚汉文,陈常荣先后调入阿左旗四中任校长、副校长筹建四中。1986年三中校长杨俊雄调入阿左旗职业中学任校长。三中校长姚汉文、姚玉珠、赵和炜先后担任过盟、旗教体局领导。可以说阿左旗三中也是阿左旗初中教育的孵化基地学校,为阿左旗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功不可没!此时思绪万千的我,被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打断,上台与历届校领导,退休老师一起佩戴红领巾、校庆纪念章,合影留念。接着进行“薪火传承”仪式,由一代开校元老陈常荣老师、二代蔡永清、汤秀萍、吴海燕老师、三代年青老师,跨越50年火炬接力传承。这是三中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这也是三中历史上永恒的纪念,终身难忘!陈常荣老师激动地赋诗一首:
  
栉风沐雨五十年,春华秋实晓梦间。
曾经荒原亦为家,倘无学子不是园。
且喜书声绕高楼,又乐志向飞云天。
擎旗自有后来人,薪火传承育英贤。

五十年来,三中人一代代不忘初心,乐于奉献的教师,一届届积极向上,勤学苦读的学生。他们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牢记校训:“志、严、恒、献”。唱着由陈常荣老师作词,靳忠虎老师作曲《走向辉煌》的校歌,正如校庆专题片所说那样:栉风沐雨,不辱使命,春华秋实,成就辉煌。为祖国,为阿拉善驼乡建设,培养输送了数万名合格的毕业生,他们为建设美丽富饶,舒朗大气,舒适宜居,繁荣昌盛的阿拉善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如今阿左旗三中是内蒙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站在这新的历史起点上,年过半百的阿左旗三中,朝气蓬勃,继续讲好三中故事,迎着灿烂的曙光,乘着50年校庆的东风,励精图治,正向世人阔步走来。
谨以此文献给曾在阿左旗三中学习、工作过的所有校友。
202310月于巴彦浩特

张文辉,阿左旗三中退休教师。教书育人,亦师亦友,四十春秋,知行合一。


★★ 平台简介 ★★

阿拉善文学】公众平台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两新”合作平台,《驼铃》文学季刊、阿拉善盟作家协会、阿拉善盟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推荐原创文学平台,为《阿拉善文学》期刊推选优秀作品及新人。公众平台不限年龄、地域,为作家、评论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等提供原创文学作品免费编辑、分享发布、推广展示等服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