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轴线史话】前门楼子与胯骨轴子(三)—— 1915年改建工程

 二马仔 2023-10-2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自公元1419年始建开始,正阳门在600年中历经了数次维修或重建工程,而1915年的那次改造工程最为“特殊”,它使“前门楼子”较之以往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且这种改变中的某些结果一直延续至今,因此续写了这篇“前门楼子”的第三集,着重对这次工程的前因后果进行一次详尽的叙述。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前明清时期的修缮或重建工程,大多为因“失火”导致损毁而进行的,几次火灾如下: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正阳门箭楼失火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城楼失火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箭楼失火
清同治五年(1866年)
瓮城东门洞千斤闸自燃
清光绪26年(1900年)
城楼、箭楼被焚
......

以上重建工程都发生在明清两朝的“帝制”时期,工程的结果基本都维持了原有的外观与规制。

1912年清王朝灭亡,中国由“帝制”转向了“民主共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不再以“皇权”为主导,而更多的开始考虑普通百姓的“民生”问题。

于是北京城迎来了第一次以“民众需求”为主导的一系列城市改造,其中作为北京城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及交通枢纽,正阳门区域成为重中之重。

之前我们已经讲过,前门位于内城与外城的交界点,两边百姓都要从前门进出,而前门外商业区的繁荣发展使人流的“虹吸效应”日益加剧,前门这个“咽喉要道”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据记载:1915年外城的老百姓去中央公园参加会议,通过前门城楼就花了1个多小时。

图片
1906年,正阳门瓮城西闸楼外
此处已经非常拥挤堵塞

而1901年和1906年相继开通的“京汉”与“京奉”两条铁路又在此交汇,进一步增长的外来人流使前门更加不堪重负。一时间,事故频发、民怨沸腾,区域改造、迫在眉睫。

要想彻底解决“拥堵”问题,就必须对该区域做一个较大的改变,“改什么”、“怎么改”、“花多少钱去改”,都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敏感话题。也是这次改造工程的主导者需要左右权衡、深思熟虑的问题。

这个主导者与实施者就是时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总长”与“内务部总长”的朱启钤。

图片

此时,虽然清王朝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废帝溥仪及皇室成员依然在紫禁城中居住,满清遗老遗少依然遍布京城,他们的“余威”尚存,他们用舆论制造出的影响力依然能够左右很多事情的方向与进展。

况且要动的是已经存在了500年,在世世代代京城百姓心中屹立不倒的国门。做好了将造福百姓、福荫子孙,做不好就会留下千古骂名。

图片
朱启钤及其团队在正阳门
城楼上进行勘察商讨

此外,还有三个非常现实的障碍需要解决:

1、资金。刚刚成立的北洋政府为了寻求西方列强的支持,同意继续偿还各方的“庚子赔款”,这一项就让国库常年亏空。

2、拆迁。在前门瓮城的月墙下常年聚集着大量商铺,已经形成了“日进斗金”的“荷包巷市场”,这些商户们的拆迁与安置就成了一大难题。

3、方案。正阳门的改造涉及方方面面,既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又要考虑建筑的风格与美观;既要考虑人流的疏导走向、又要考虑铁路火车的运行;既要满足各方面功能需求、又要节省资金、将预算降到最低。

图片

1908年,瓮城东月墙外的
东荷包巷,商铺林立

这个“荷包市场”早在明代就已形成,几百年来在京城非常有名。

“绕正阳门瓮城左右为弓,或云形似荷包(圆形的袋),故名荷包巷。”——《燕游异闻随录》。

其实我觉得即使没有这次改造,荷包巷也应该迁走,庚子年的那场大火,应该就是先将它引燃,进而向上引燃了箭楼....这些商铺就象堆在城下的干柴,永远都是火灾隐患。

以下,是收录在瑞典史学家喜仁龙(Osvald Siren)的著作《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集》中的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在改建前的建筑测绘图。

喜仁龙是在1920年到达的北京,此时正阳门已经改建完毕,此三张图是当时主导改建工程的德国建筑师罗克格提供给他的。

图片

正阳门城楼正立面图
图片
正阳门箭楼正立面图
图片
正阳门箭楼侧面图

最后,在朱启钤的带领下,经过众多专家的不断论证与讨论,正阳门改造方案终于出炉(绘图如下)。

图片

【方案简述】

1、所有荷包巷商户迁入前门新建的百货商场。

2、拆除瓮城月墙,原观音庙、关帝庙保留,瓮城中间辟为绿地广场。

3、在城楼两侧的城墙上,东西各开凿两个门洞,这样使进出城通道由一个变为五个。

4、在新开凿门洞的南北方向,各铺设一条马路,且均为单行线。

5、对附近河道进行疏浚,解决雨季积水问题。

6、对箭楼进行改建装饰。

图片

图片

经过精心的筹划与周密的部署,备受京城各方瞩目的“正阳门改造工程”终于拉开序幕。

1915年6月16日上午,朱启钤率领着他的团队登上城楼,他手持一把银镐,率先刨掉了第一块城砖。

图片

这把银镐是当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特意颁发给他的,上面刻有“内务总长朱启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爰于1915年6月16日用此器拆去旧城第一砖,俾永便交通”的字样。

巧合的是,在1915年6月16日这一天,北京的“环城铁路”也正式开工,铁路沿线经过的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的瓮城,均在这一天开始被拆除.......因此我想这应该不是巧合,是当时的北洋政府特意选在同一天,以这种仪式宣示“新北京”的建设开始了.......至于袁大总统是否颁发了五把银镐,就不得而知了。

但6月16日这一天就成了北京城的“城殇”之日,从此,北京城的拆除便一发不可收,20年代、30年代、50年代、60年代,一座座城楼,一段段城墙,我们以“愚公移山”之精神,将“北京城”彻底变成了“北京”!

------- 发散完毕 回来继续 ------
图片

正阳门箭楼东侧瓮城开始拆除

图片

箭楼西侧瓮城正在拆除

图片

东侧瓮城正在起运砖土
背景就是正阳门东车站
图片
拆瓮城东月墙和东闸楼施工
闸楼门洞已露出拱券

图片

城楼西侧已扒开缺口

图片

拆卸瓮城东月墙

京奉火车起运砖土情形

图片

正阳门城楼两侧即将

修建券洞各两个

图片

箭楼北面石梯基础工程实景

图片

为了清运拆除瓮城的渣土

临时将铁路延伸至箭楼脚下

使用火车运输渣土到

东便门和西便门一带去填埋洼地


图片

图片

如前所述,本次改造方案的前五条是解决“拥堵顽疾”,侧重于“功能性”的满足,实施结果不出意外一定会让万民称颂。
而第六条“对箭楼进行改建装饰”则完全是出于“美观性”的需要,它最终呈现的结果是“上层人士”最关注的,毕竟这是“帝国时代”之后的第一次改造,而且是“动了龙脉”、“破了风水”、“太岁头上动土”........
可以说,整个工程要想达到既“好用”又“好看”的目标,这最后一条的实施将是关键,搞不好就会被人诟病而贻笑大方。
此时瓮城已经拆除,剩下的箭楼形单影只的伫立在那里,显得非常的突兀。而它的位置又非常关键,是整个前门区域的首当其冲的“门面”.......

图片

一直以来,箭楼都是前门区域的地标
最终,朱启钤出人意料的采用了德国设计师罗克格的方案,即将大量的“西式”设计元素融入到箭楼当中,具体方案如下:
1、瓮城拆除后,剩下的箭楼体量略显单薄,故在东西两侧加筑弧形城台,这样既使箭楼有了“城”的依托,也增加了整体的宽大壮阔感(如下图);
图片

改造后的箭楼北侧

2、在箭楼北侧做“之字”阶梯,并加装汉白玉护栏,这样既对原先单调的灰砖墙面进行了装饰,也解决了登楼的路径问题(如上图)。
3、在箭楼“腰部”围合加装一圈外挑平台及汉白玉护栏,并与北侧阶梯护栏相连,这样既对箭楼上下两部分进行了分隔,也形成了一圈装饰性极强的环绕“花边”(如下图)。
图片
4、在箭楼所有的“箭窗”上沿加装了西式的白色半弧形遮阳华盖,并对每扇窗户安装了玻璃(如下图)。
图片
5、在新加筑城台的东西侧面外墙,各装饰一组三重低垂幔帐束以玉佩的水泥浮雕(如下图);

图片

以下两图为箭楼改建后呈现效果。

图片

改建后的箭楼,自东北侧拍摄

图片

改建后的箭楼,自西北侧拍摄

1915年12月,在朱启钤及其团队的努力之下,整个改造工程终于竣工。

图片
完工当天,朱启钤及团队合影留念
这次改造历时半年,最终将正阳门的出入口由一个变成了五个,彻底解决了长时间困扰京城百姓的“拥堵顽疾”,并使这一区域得到有效改观。

图片

四十年代的一张航拍照片

清晰可见改造后整体区域的样子

图片

1916年,重建后的正阳门城楼
关帝庙与观音庙清晰可见

当时有文人写诗称颂:

人马纷纷不可论,

插车每易见前门。

而今出入东西制,

鱼贯行来妙可言。



图片

图片

这次的改造工程是北京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城楼进行的装饰改建工程,对于它最终呈现的效果,京城各界褒贬不一。在此我们不作过多评判,况且打小在心中早已固化了这个形象,就象我们的一个亲人,实在也想不出它另外的样子。

下图是正阳门箭楼南向正面改造前后的对比图——改造之后的箭楼整体确实比原来要壮阔许多,另外设计师意图将精巧玲珑“西式”元素,融入到原先敦厚古朴的“中式”建筑肌理当中,既增强装饰性又维持原有的风格,就象烹饪中的作料,既提升了整体的视觉及口感,又不想抢走主菜的味道

图片

1915年前门箭楼改造前后对比图

无论怎样,这个方案在当时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虽然当时京城里已经有了一些“西式建筑”,但将中西两种风格杂糅到一起的案例,可能还尚属首次。

但我相信,以朱启钤当时在建筑领域的造诣,在众多方案中选择这一版,应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综合了实用功能、外观风格、预算费用、施工难度等诸多因素,最终平衡的结果因此,作为后人的我们就不要以单纯“美”或“丑”去解读评判它了。

放几张今天的高清照片再看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几年后,朱启钤淡出政坛、投身商界,但一直未忘却对中国古建筑的衷爱与关注。1930年2月,他发起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古代建筑遗产研究的学术机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维系着学社的所有运营与开支,直至家财散尽。

梁思成、刘敦桢、罗哲文、林徽因等均为学社的成员,日后他们都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科体系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片

中国营造学社部分成员合影

左2林徽因,左3梁思成

总之,1915年的“正阳门工程”是在古城改造方面进行的一次探索与尝试,为今后同类项目工程提供了一个借鉴的样本与案例。

然而,这个样本却再没发挥过作用,因为后续的“掌门人”再也没有如此温和的态度与耐心去对待这些“传世之宝”,而代之以粗暴与无知。
五十年后,整个北京的城墙与城楼被视作“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封建糟粕”,在梁先生的呼号声与泪光中被最终夷为平地,化为尘土。
所幸,正阳门,北京人心中的“前门楼子”,保存了下来。

今天我们看到的正阳门建筑组群
城楼两侧的城墙也被拆除

此时

耳边又萦绕起那首
传承百年的顺口溜
......
我说前门楼子,你说胯骨轴子
我说前门楼子,你说热炕头子
我说前门楼子,你说糟老头子
我说前门楼子,你说花花肘子
......
这套词儿很适合说唱
不知哪位大神能给谱个曲儿
让它能以全新的形式
永远地传唱下去
......
《正阳门RAP》
图片

至此,“前门楼子”三部曲已全部写完,三篇共12000余字,共用图162张,内容仅以照片为线索讲述的“史实”部分,而关于“前门楼子”还有很多的典故与传说,待日后再叙吧......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