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雄才大略诸葛亮(7):巩固益州

 meiqingji 2023-10-20 发布于山东

雄才大略诸葛亮(7):巩固益州

梅庆吉

刘备死后,诸葛亮留下李严驻守白帝城,亲自护送刘备灵柩回成都,安葬在成都南郊,是为惠陵,并上谥号为昭烈皇帝。诸葛亮处理完刘备的丧事后,紧接着安排刘禅即皇帝位仪式,改元建兴,把吴皇后尊为皇太后,大赦天下。继续尊认诸葛亮为丞相,同时加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只有17岁的刘禅,明确地对群臣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把军国大事全部交由诸葛亮处理。

成都刘备陵

为了抚平夷陵之战的创伤,巩固新生的蜀汉政权,诸葛亮执政伊始,就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诸葛亮清楚地看到,一个健康的政权,一定要有健全的法治,否则,这个政权就难以维系。所以,他执政以来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健全法治。在现存的《诸葛亮集》中,就有《法检》、《科令》、《军令》等,都属于法令条例之类。最为完备的,则是他同伊籍、法正、刘巴、李严等共同制定的《蜀科》。诸葛亮一直认为,民乱始于政乱,是由于豪强的专横造成的,制定法律,就是让他们不能为所欲为,这样政权才能巩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他不但制定了法律,而且执行起来也很严格,从不手软。对犯了法的人,他毫不留情地“威之以法”,但也不是一棍子把人打死,还要“服罪输情”,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

诸葛亮知道,要想使蜀汉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没有一支过得硬的干部队伍是不行的,所以,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之为蜀汉政权服务。为了确实能把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诸葛亮还制定了一系列考察办法,如给他提出大是大非问题,看他的志向;向他提出一些难题,看他的应变能力;让他出谋划策,看他的眼光;告诉他存在的危险,看他的勇敢精神;同他醉酒后,看他的本性;在财利面前,看他是否廉洁;托他办事,看他是否守信用;等等。为了延揽人才,他还让下属层层向上推荐人才。所以,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文臣武将,出谋划策,征战疆场,立下了卓越功勋。

大力发展经济,使人民丰衣足食。诸葛亮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他要求各级官员都要重视农业生产,不要妨碍农时,以影响耕种和收割。同时要减轻赋税,防止官吏对农民的勒索,以及豪强兼并土地。为了解决军粮,还实行分兵屯田,以减轻农民负担。诸葛亮对水利工程极为重视,对成都平原上的都江堰,专设了“堰官”,还征调上千名壮丁常驻堰区,负责保护和维修。这项举措,为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作用。还把盐铁收为官营,有力地抑制了豪强地主及大商业者的权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经过诸葛亮的治理,巴蜀地区成片的土地得到了开发,仓库都充实起来,兵甲器杖都坚利无比。极大地巩固了蜀汉政权,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都江堰

就在诸葛亮致力于经营巴蜀的时候,曹魏政权中的一些他的老朋友,纷纷给诸葛亮写信,让他认清形势,屈从曹魏,“举国称藩”。诸葛亮对他们的劝降不屑一顾,写了一篇《正议》,给予了统一答复。文中写道:“从前项羽起事,不是凭借他的品德,虽然占据了中原,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而魏不以为鉴,今天就在步他的后尘,即使本身得免于一死,也要祸及子孙。而你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秉承着伪魏的旨意写信给我,那就像陈崇、张竦称颂王莽帮其篡汉一样。而光武帝率领少数兵卒,昆阳一战,打败了王莽几十万大军。用道义去讨伐邪恶,不在人数多少。曹操拥有几十万军队,还是丢掉了汉中,说明帝位不是随便篡夺的他不久也郁闷而死。他的儿子曹丕篡夺了帝位。即使你们这些人有苏秦、张仪那样的口才,想要抵毁唐尧和禹稷,那不过是白白浪费笔墨,徒劳无益。这都是大人君子所不为的事。以前轩辕帝以数万之众,却控制了四方,平定了海内。何况我们还有数十万军队,本身据有正道,面对有罪之人,怎么会不能成功呢!”这一段话,不但痛快淋漓地痛骂了那些劝降者,也对曹魏政权进行了无情鞭挞与剖析。但诸葛亮清楚地知道,曹魏对蜀汉的虎视,不是仅凭这篇文章就能解决的,一定还会加之以军事行动。一旦曹魏大举进犯巴蜀,那他们也是独力难支,这时,他又想到了东吴。只有跟东吴联合,才能在东西两条战线上牵制曹魏,以缓解蜀汉的压力。此外,诸葛亮不是还想着北伐中原嘛,这也离不开东吴,所以,他又想到了与东吴再次联盟。

诸葛亮知道,由于关羽被杀,夷陵之败,已与东吴交恶,要想与东吴再次合好,就需要找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出使东吴,他想到了邓芝。当时任尚书的邓芝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两人一拍即合,就这样,邓芝踏上了出使东吴的旅程。东吴虽然称臣曹魏,受制于人的日子也不好过,还不断受到曹魏的威胁。孙权虽然夺回了荆州,但仍没有从对蜀汉的不满中解脱出来,同时对蜀汉的实力也表示了怀疑。孙权正处在矛盾状态之中,邓芝来了。起初,孙权没有给予应有的热情,见面后冷冷地说:“我是十分愿意与你们和好,不过我担心的是,你们主弱国小,难以抵挡曹魏的进攻。这是我犹豫不决的原因所在。”邓芝则不亢不卑,侃侃而谈,先分析了双方的优势,蜀国有山川之险,吴国有长江天然屏障。如果把两国所长合在一起,唇齿相依,进可以北向中原,吞并天下;退可以凭险自保,鼎足而立。然后分析了东吴的处境:“现在大王您臣于曹魏,稍不如意,就要刀兵相加。量区区东吴,不会是曹魏的对手。到那时,江南之地就很难归您所有了。”一席话,说得孙权心服口服,断然决定与曹魏决裂,重新与蜀汉和好。为了抚平两国间不愉快的往事,孙权又派大臣张温出使蜀汉。张温见西蜀被诸葛亮治理得井井有条,文臣武将济济一堂,回来向孙权汇报后,更坚定了结盟西蜀的决心。从此两国使臣不断,直到诸葛亮去世,两国再未重启战端。这也为诸葛亮北伐中原,赢得了时间与精力。

邓芝

诸葛亮整顿了内部机制,又与孙权重修于好,接下来便开始了《隆中对》中的下一步战略目标――南抚夷越,巩固后方。所谓夷越,即南中地区,其地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的部分地区,有朱提、牂牁、越、永昌、益州五郡,是蜀汉政权的后方。这一带,居住着许多未开化的少数民族,从秦汉以来,对于处理与这一带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就在刘备去世的前后,他们还经常发动武装叛乱。当时,由于夷陵新败,刘备去世,诸葛亮没有精力顾及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叛乱,采取了抚而不讨的政策。而现在,内政外交都已理顺,走上了正轨,所以,诸葛亮又采取了抚讨并举的政策,开始经营南中地区。当时的五郡,只有朱提一郡未叛。

南郡地图

225年3月,在诸葛亮亲自统帅下,三路大军向南进发。西路军由诸葛亮率领,直抵高定叛军的老巢越郡(今四川西昌东南);东路军由马忠带领,由今四川宜宾向东南进攻牂牁郡叛军朱褒;中路军由驻在平夷县(今贵州毕节)的都督李恢统率,向叛乱中心益州郡进发,抄雍、孟获的后方。三路大军约定在益州郡的滇池会合。西路军在卑水(今四川诏觉一带)聚歼高定叛军,高定被杀,夺得越郡。然后渡过泸水(金沙江),进入益州。东路军也顺利打败朱褒,占领了牂牁郡。中路军遇到叛军的顽强抵抗,但李恢出奇制胜,把叛军打得大败,顺利挺进益州。各路叛军均被打败,只剩下了孟获一路。诸葛亮知道孟获在这一带威信很高,如果能使他心服,那南中地区的事情就好办了,所以,他开始了攻心战术。经过七擒七纵,孟获终于俯首称臣。夷越大定,是年底,诸葛亮凯旋班师回到成都。

就在诸葛亮从南中班师之后的五个多月,魏文帝曹丕病逝于洛阳,享年40岁。其子曹睿即位,是为魏明帝。司马懿等人辅政。

稳定了南中,去了诸葛亮一块心病,也免除了后顾之忧,所以,他一回到成都,就策划着更大的战略目标――出兵宛洛,北伐原,实现统一中原的宏伟计划。诸葛亮清楚地知道,虽然曹丕刚刚去世,但曹魏的势力仍然强大,要想夺取这次战争的胜利,必须打持久战。要是这样的话,成都就显得距离前线过于遥远,最为理想的地点是汉中。因为汉中向东可以直抵洛阳,向北可以到达关中,往哪里去都比较方便。经过权衡,诸葛亮决定把北伐曹魏的大本营设在汉中。临出发前,诸葛亮向刘禅上表告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出师表》。在文章中,诸葛亮谆谆告诫刘禅在他不在身边的时候,要“亲贤臣,远小人”,任人唯贤,并详细推荐了他认为可靠的人。还告诉他要赏罚分明,不要有所“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并且还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然后又讲到了自己出兵伐的目的,他说:“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盔甲已经充足,我应该鼓励并率领全军,北上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去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恢复汉室的基业,回到原来的都城。”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感情充沛,对后主耳提面命,循循善诱,感人至深。诸葛亮不是文学家,而这篇朴实无华的文章,不知感染了多少代有志之人,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岳飞书《出师表》

刘禅接到诸葛亮的上表后,当即发下了伐魏诏书,诏书写道:“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诸葛亮随即把此诏书露布天下,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汉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