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哀悼与怀念:李子勋老师说过些什么?

 依恋心理光之泉 2023-10-20 发布于安徽

李子勋老师因病去世, 

消息一出,心理圈一片哀悼。

李子勋老师是谁?

心理访谈节目是早期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心理诊疗类节目,把神秘的心理学呈现到大家面前。

杨凤池老师和李子勋老师,

是心理访谈早期唯二的心理专家。

那是2004年,

国内不少高校开始增设了心理学专业,

与对外汉语等专业并称新兴专业。

李子勋老师,是中国心理学界的大佬,是民间的心理学明星。

成立黄山市心理卫生协会之后,

受邀赴京参加李子勋老师的工作坊,

“我今天的课程你们中有一个人能真的听明白,就算我没白讲”

说过这种话的老师,我遇到过两个,李老师是第一个

慕名而来,满载而归

每天的笔记记录一百多页

李老师对我的影响

2004年,我选择了安徽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2014年,我速记了李老师工作坊说过的几乎每句话

第一页记录的第一个颠覆式的观点是:

99%的人不需要心理治疗

旨在对传统心理治疗的反思和质疑

尤其对两种至今仍然存在的现象进行批判:

一是原生家庭理念的负面影响

二是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比来访者家人更爱来访者

李老师说的不是心理学技术,

反而把所有技术都串联起来批评了一遍,

然后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放在人生甚至宇宙大背景下的定位与反思,

用后现代“解构-建构”的视角重新审视所有心理元素

带着这样的视角,

我把人间最重要的心理元素“爱”作为研究的主线,

经过省略五万字的努力,

我研究出了缺爱心理理论,

发现了99%的复杂心理问题根源皆是缺爱,

越严重的心理问题越有缺爱的基础,

我开发出了“爱+心理”系统治疗理念,

成功治疗了近五百位心理缺爱的朋友,

甚至治疗成功了重度抑郁症患者……

如果没有聆听李老师的话,

我可能一直会延续当时的思维

——专心研究一个心理学流派,然后努力学透,用好

即使这个流派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即使与爱偏离很远

李子勋老师说过些什么

1、依恋期每个孩子如果得不到亲密的满足,心理学会假定孩子的心理结构会受到重大影响,这个影响主要来自他与妈妈的依恋关系。2岁以后孩子会发展更多的关系,比如和爸爸的关系或者是带养阿姨间的关系,如果在2岁前阿姨带他,形成的依恋是一种不太确定的、安全感不高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来源于阿姨永远不会像母亲那么全然地接纳孩子,她内心更多是责任和关照,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所属感,她没有,孩子也不会有。

2、5岁前后是孩子的分离期,就是孩子开始把兴趣从家庭转向了社会、幼儿园。在5岁以前送他去幼儿园基本上是“杀”了他,但是5岁以后孩子会主动说“我要去幼儿园”,因为他的兴趣慢慢转向了外部的世界,他开始去认识更多的朋友,包括和老师接触。

3、“母子同盟”的另一个心理学描述是父亲在家庭情感关系或权力系统中缺席,比如长期出门在外,个性松散自由,放任不羁,没有责任感等。母子依恋成为家庭情感维系的中心,母亲和孩子构成一种补偿性“婚姻关系”。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是父亲腿上的一个“绊马绳”,母亲会主动给丈夫呈现甚至夸大孩子的问题,以此来向丈夫“索取”应该得到的关心。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永远长不成熟的丈夫,一个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4、孩子怎么建立内心规则呢?我们怎么学习一个善意的、有道德的内心规则呢?就是小时候少用父母的规则去约束他,让他自己慢慢地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外面世界里建立起内心的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他是不会违反的,他从小就遵守,因为他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建立起来的,甚至包括体验痛苦建立起来的规则,他就不会去违反。

5、12-16岁的孩子在心理成熟的过程中,要走过的一段艰难困苦的历程是心理学中讲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要经受许多心理震荡,出现许多适应性障碍,行为容易存在两个极端。对他们来说,这个“极端”行为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聪明的父母容忍孩子对抗依赖的双重心理诉求,对孩子做事莽撞、得意忘形假装欣赏,以此来为他拓宽发展的路。

6、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烦恼,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相以的问题。1岁:吵夜,缠人;2岁:不好好吃饭,说话发音不清;3岁:乱拉屎尿,乱涂乱画;4岁:捣蛋,违逆,恶作剧;5岁:撒谎,欺负小孩子、小动物;6岁:闯祸,偷拿别人的东西,砸烂玻璃;7岁:多动,贪玩,不爱学习;8岁……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心灵像一个空白的录像带,需要对所有情绪(快乐、痛苦、悲伤、骄傲、自满、受挫、爱恨)作预演体验,留下适当的印痕,今后的日子里这些印痕是可利用的资源。在面对复杂环境时,孩子通过“心理反刍”,找到较为合适的应对方法。

7、犯错是一种心理需要。孩子小时候犯一些错误,通过错误来确知与外界或他人的关系,可以获得对犯错的“免疫”。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的资源!敢犯错误的人都会是一些有希望的人!

8、纠正孩子的错要先解决好父母内心的情结。孩子的有些错误还会激发父母早年的心理创伤,无意识地想通过教育孩子去纠正自己几十年前的错。对孩子犯错的态度常常透视出父母早年未处理好的情结,注意孩子的心理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就能避免父母的过度要求。

9、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变成好人,变成听话的人,甚至是愿意好好学习的人,但不能打出有创造力的人。过度的打骂反会损伤他成长的动力,挫败他的信心并淹没他天赋的创造力。

10、 我们的社会已经把本身是对孩子科学兴趣、文艺修养、运动与身体素质的培养变得很功利,远不是在为孩子的心身发展思考。功利思想会自然认为,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得到社会承认,他虽然失去了一些孩子的权利,却可以得到社会更多的精神与物质补偿。我们承认这些补偿对一个成人来说是重要的,它代表着权利、财富、尊严和地位。不过,用建筑学理论来说,这个时候的辉煌是大厦的地面外部结构、设计和装饰,它的地基建筑永远可能是肤浅而不踏实的,它只是表面的辉煌。

11、孩子的攻击性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大多数聪明并有天才的孩子性格都是有些怪癖,如果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孩子纠缠、较量,试图把孩子变成一个行为上很乖的孩子,可能消耗了孩子这些动能,结果成年后孩子仍旧是个平庸的角色。

12、一朵蓓蕾你把它强行地掰开, 所见的色彩虽然迷人却是昙花一现,而自然开放的花朵才可能维持长久的芬芳与娇艳。

13、哭与笑是一种情绪的流动,爱哭的孩子与爱笑的孩子都是情绪饱满的。对孩子而言,哭是磨砺内心的细腻,笑是培养性格的豪爽,不哭不笑的孩子反倒需要我们关心。哭有时是一种愤怒,不是悲伤。最好不要把哭看成是对母亲的控制。当你认定孩子无理取闹,表面上是哄他满足他,内心却烦恼着。孩子可敏感,你骗不了他,她太知道你行为后边是什么。因为孩子是感觉着你,不是理解着你,有时正是你掩藏着的不满让他哭个不停。用抚慰手段哄孩子,哄不好又凶他,让孩子处在一会儿被哄、一会儿被骂的情景里,他会无所适从。哭的时候微笑着看他,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等着他收声。不试图抚慰他,也决不批评他,充满爱和温暖地伴随着他。

14、敬畏之心是对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去作评价,比如一件事情爸爸妈妈确定不了,如韩剧,当父母对电视剧不理解,或者是没有看到,只是听了一些评论,而女儿问你的时候你就开口否定她,这就是没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就是说某些东西如果不知道,我们就不要随意评价它,从小要让孩子感觉到对不知道的事情要表达一种尊重,说“我不知道”,不随便去评价什么。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出问题是由于他不敬畏什么。

15、有一类“狡猾”的孩子,把他们的情绪问题通过躯体的症状表达出来,被现代医学标定为多动障碍、胃肠型癫痫、头疼、消化不良、心慌、支气管哮喘等儿童心身疾患。这些症状对家庭“硬”的关系有一种巨大的软化力量,使父母矛盾相对缓和,孩子也可以从症状中“获益”。

16、情绪障碍是孩子内心对家庭处在矛盾对立中的一种逃避(一种分离愿望),而躯体症状则是无数次分离受挫后情绪压力下的躯体化。

最后,李子勋是心理学大咖中很帅的一个,附图。

深切怀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