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些人明显缺爱,却不愿意疗愈?

 依恋心理光之泉 2023-10-20 发布于安徽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恋人、孩子、朋友明显缺爱,却不愿意承认,不愿意疗愈?

这个问题如果问到他,可能他自己也不愿意承认,不愿意疗愈。

所以不愿意疗愈,最大的原因应该是这个人还没意识到,或者觉得不重要。

其次当一个人意识到了却不愿意疗愈,可能有以下这些原因阻碍了他。

一、过度怨恨

当一个人怨恨他人的时候,容易把自己的问题完全归咎于他人,不愿意承担起改变自己的责任。

张三毕业后压根不去找工作,整天在家玩游戏,也不交朋友,更不谈对象,就宅着啃老。他说自己有很多心理问题,没有能力去工作、社交,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小时候曾经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害了自己一辈子,自己不想改变,也不想离开父母,就想让父母每天看着自己颓废的样子难受,就想看父母后悔不已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二、动力扭曲

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用一种与之对抗的心态去逼自己,仿佛心理问题成了一种心理动力。贬低他人、刷优越感,是比较常见的替代性动力。

李四社交不行,同学都不太与他交往,他觉得同学看不起他,有意孤立他,于是他告诉自己,只有专心学习,有朝一日出人头地,让这些同学“高攀不起”,才对得起自己。他希望把这种“被看不起”的错觉带来的恨意,转化为逼迫自己成长的动力,不想让这种感觉消失,害怕动力消失。

三、逃避痛苦

不敢面对过去的创伤,不想去触碰,也不想去提起,就当成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在生活中也避免触发,一旦触发马上逃离。

王五是个美女,气质也好,工作也很优秀,追求者无数,但是三十多岁了还没谈过恋爱,因为父母在她四岁时开始吵架,吵得很凶,在她十八岁考上大学时离婚,她印象里婚恋是一件痛苦、可怕的事,所以极力避免,压抑自己对亲密情感的渴望,经常看一些婚恋悲剧来佐证自己的想法。她害怕在脑海中看到吵架、砸东西、辱骂彼此、像动物似的父母,她宁愿不去触碰。

四、相信谎言

有的孩子从小就被家长洗脑,说这个社会非常黑暗,人心很坏,男人/女人没一个好东西,医生都是骗钱的,一定要提防、提防、再提防,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分辨力,家长说什么就信什么,家长的一些遭遇经历似乎更能佐证这点。

赵六上小学时也曾有过几个好朋友,但是妈妈说,你这个朋友的爸爸是局长,你要多跟他玩;你那个朋友的爸妈离婚的,你少跟他接触;还有你那个朋友爸爸是杀猪的,你一定要小心,别哪天把他惹到了,他把拿杀猪刀砍你;社会险恶,杀同学的新闻别忘了。赵六从此对交朋友非常有戒备,不敢也不想去社交。他相信社会黑暗,所以不敢让内心有爱,害怕自己有爱了,反而被社会欺负。

五、只求解渴

缺爱会导致很强的情感联结渴望,而分离时,这种渴望有可能会被无限放大,在这种情感渴望非常强烈的时候,就会饮鸩止渴。

孙七分手了以后感觉自己快疯了,茶不思饭不想,微信、短信都被男朋友拉黑了,给男朋友发了几百条短信也杳无音信,找了好几个情感挽回师也没用,感觉自己都活不下去了,只能寄希望于男朋友可怜自己,回来找自己。

六、求治失败

有些人不愿意疗愈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有过咨询的经历,但没有成功,觉得专业咨询和疗愈也没有办法治好自己。由于不少缺爱者(尤其是有被抛弃感的)容易从关系里脱离,他们往往有短期、非持续的咨询经历,或咨询本身缺乏系统性的疗愈框架,未真正改变缺爱的心理模式,导致咨询效果不佳。

周八有过不少咨询经历,到很多城市找过当地有名的咨询机构,但是都没能解决他的困惑,而且不同论调让他的脑子变得更混乱,他不知道到底是父母的错还是自己的错,不知道到底要跟父母和解还是脱离父母,他的婚恋问题丝毫没有起色,对面的姑娘还是不理睬他,他变得越来越急躁,并且拒绝再接受心理帮助。

七、能力缺失

有些缺爱者完全不知道他人脑子里想什么,所以社交上问题很大,他人的心理世界在他脑子里是一个黑箱,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但是发现别人有时是开玩笑,他也信了,他觉得自己很傻。

吴九不知道恋爱怎么谈,所以年龄不小了,也没有过超过半个月的感情经历。他总是一喜欢别人就直接表白,然后非常急迫等待对方回应,他也没什么朋友,只想要个恋人陪伴自己,弥补内心的空虚。他似乎不知道社交情感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觉得自己内心是个好人,也真的喜欢别人,为什么别人总是拒绝自己。他觉得自己童年没什么痛苦,也不觉得这是缺爱问题,觉得应该去看看教人谈恋爱的书。

相对而言,愿意疗愈自己的人则有以下特点:

一、真心想要改变自己,并且把改变自己视为自己的责任。

二、对未来有盼望,想放下对过去的执念。

三、放弃怨恨、不安带来的动力,追求爱与类本能带来的自然动力。

四、有耐心系统化的改变自己,不急于求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