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太常引•赋十四弦》说了个啥?

 半佛肉夹馍 2023-10-20 发布于河南

刚好最近看了宋史,班门弄斧两句吧。


想要读懂这首词,首先要明白作者生平、当时所处环境,这才能理解作者所言所思。

这是百度百科关于辛弃疾生平的简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 [38]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3]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崛起于宋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靖康之耻”时段。

靖康之耻前,昏君徽宗赵佶无能贪婪,弄的民不聊生。四大名著之《水浒传》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代,“逼上梁山”就是因为他。

此时,朝堂党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掌权的蔡京是条没有原则的毒虫,只会揣摩上意、溜须拍马;却又心黑手辣,树有“元佑党人碑”,把司马光等“旧党”列名其上,赶尽杀绝(甚至建议把司马光开棺戮尸,终未执行)。

在这些人的荼毒下,宋朝被打断了脊梁、全身筋骨软烂,稍有风吹草动都抵挡不了。

此时,北方金人崛起。

金人本来只是个数千人口的小部落,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在领袖阿骨打的带领下反抗辽的欺压。

阿骨打能征善战,聪敏宽厚。在他带领下,金有“满万不可敌”的美名。

最终,这区区数千人的小部落摧枯拉朽般击垮了雄兵百万、不可一世的大辽。

后阿骨打死,他的继任者怯懦刻薄,不成大器;同时,本欲与金联手灭辽的大宋,反而在行动中暴露出自己腐朽迟缓怯懦的本相。于是,金起兵攻宋。

昏君赵佶吓的魂不附体,匆忙逃命。逃走前,把帝位禅让给钦宗赵恒。

赵恒只是个猜疑无能之徒,接手的又是个昏君奸臣充斥、糟践的只剩一窝蛀虫的烂摊子——哪怕摊子再烂,有个责任人也是好的。可惜,既然昏君赵佶都逃了,他那一干子朝臣还不都跟着逃个精光?

金兵都打到国门了,他却发个令都不知道该发给谁。

幸好李纲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可惜李纲耿介又不通军事,加上朝廷人心大乱,袭营的军事计划竟能当晚就被人通敌;加之赵恒软弱,纵敌后退然后在黄河边聚歼的计划也被强令停止。终于致使几年后金兵卷土重来。

此时,李纲因猜忌外放,朝堂之上,朝臣各怀心思,形势甚至还不如第一次金兵犯境。

病急乱投医。赵恒信了神汉郭京。郭京大开城门,带了一群按照生辰八字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在当时东亚最强的军队面前跳起了大神。

国都开封就此陷落。

金人狡诈,为了压榨出更多财富,勒索赵恒及其朝臣赔偿大量金银。

宋室掏空了整个开封城都还不够支付这笔巨额勒索,竟把帝姬(公主)、妃嫔、宗室之女、官员夫人以及民间美女折银抵数。其中甚至包括高宗赵构的母亲和妻子——其后,金人为打击赵构朝廷的声望,甚至把其母其妻贬入“浣衣院”(实则是妓院)接客。

同时,俘徽钦二宗北上,逼其行“牵羊礼”。

这种屈辱,可说是空前绝后了。


朝廷怯懦混乱,民间起义却此起彼伏,让金兵吃尽了苦头。

辛弃疾就是其中一支义军的首领,当时他们的首领叫耿京。

金兵势大,大宋的表现又……于是有个叫张安国的杀了耿京,投奔金兵控制的济州,享用富贵去了。

辛弃疾大怒,带领五十名勇士,闯进济州大堂,生擒张安国;愣是在金兵肆虐下长途跋涉,把叛徒张安国押回宋朝受刑。


许是被金兵吓破了胆,同时可能也因大宋朝廷糟糕的表现严重打击了信心、又被金人辱没了自尊,赵构没有半丝人主之象。他领导下的南宋是个超级软蛋。而且还是个武大郎开店、嫉贤妒能的超级软蛋。

彼时,宋朝强将如云,若非赵构掣肘,灭金易如反掌。然而受尽打击的赵构却不敢“放任”他们建功立业。

不仅如此,他还只信任没有骨头的投降派,却不信任只凭8000部下就把金兀术带领的数万金兵困在黄天荡48天、险些完成全歼的韩世忠(甚至纵容奸党联络岳飞,试图构陷韩世忠、将其置于死地,被岳飞严词拒绝);他甚至还勾结秦桧,以“莫须有”之罪杀了忠心耿耿、险些直捣黄龙的岳飞。

黄天荡之战(南宋时期宋军截击金军的著名水战)_百度百科 (baidu.com)

这些嫡系人马尚且如此,辛弃疾这样来自民间的起义者,又怎么可能得到赵构的信任。

父兄沦落番邦,母亲妻子忍辱偷生,这些,赵构都不在乎。他只在乎自己的皇位稳不稳当。

因此,他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金兵是可以打败的,故土是可以光复的。

有人知耻而后勇,但也有人习惯了屈辱就再也不肯站起来。

一个完全丧失了荣耀感的人,是无法理解岳飞、韩世忠、辛弃疾这些坦坦荡荡、慷慨激昂的大英雄的。

不理解,那么就无法接受他们的理念,也理解不了他们的计划、他们的抱负。

接任者赵眘本有光复之志;也正是他为岳飞恢复了名誉,锐意北伐。在他的治下,大宋经济吏治军事方面都有起色,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但在太上皇赵构的长期压制下,终于也习惯了绥靖偏安。是为孝宗。

孝宗之后,阴差阳错,宋朝皇帝那是一代不如一代:第三代被悍妻吓疯,然后是个小时脑缺氧造成的傻子……蹉跎中,蒙古人杀过来了。

总之,连续几代庸才的压制下,辛弃疾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等人一样,一生碌碌。

临老死前,朝廷甚至试图委任他主持和谈——只因为害怕不能取信于敌国、不能压服民间的反对声浪,需要个有名望的替罪羊。

幸好,辛弃疾在接令前老死了。否则一代英雄,只怕得落个千古骂名。


知道了他的生平、他的生存环境,那么这首词就不难理解了:

仙机似欲织纤罗。仿佛度金梭。无奈玉纤何。却弹作、清商恨多。
珠帘影里,如花半面,绝胜隔帘歌。世路苦风波。且痛饮、公无渡河。

仙机似欲织纤罗:把“十四弦”的箜篌喻为仙机(仙界的织布机)。

弹琴当成织布,这个比喻可谓大俗。且听作者如何发挥。

仿佛度金梭。无奈玉纤何:美人双手如同穿梭的金梭般来来去去,却改变不了琴弦走向。

却弹作、清商恨多:乐曲多商音,歌中离恨更多。

宫商角徵羽,中国古乐五个基本音阶,相当于西乐的Do(宫)、Re(商)、Mi(角)、Sol(徵)、La(羽)。商音较为低沉。

连起来,美人弹琴,纤手来来去去;但看在作者的眼里,却好像金梭在仙界的织机上来来去去一般:纤手穿梭,却改变不了“仙机”的状态。

美人弹琴,他却想到了织布。其中透着一股格格不入的不耐烦感。

“无奈玉纤何”这句显示了作者不甘麻醉于歌舞升平中的焦虑心境——内忧外患它就在那里,是唱唱歌就能解决的吗?

却弹作、清商恨多——这可能有多种解释,一是他令美人多唱更能表达自己心境的商音,二是商音更能触动作者,三是世间离恨太多,因此大部分歌曲都是“清商恨多”。

这里接受

@山公马

的批评:这几句并没有时光匆匆的意思;玉纤我直觉应该是手,但解释为手则文意不通。

对应的意象可能是“醉眼朦胧中,只见巍然不动的琴弦和琴弦上穿梭来去的美人纤手”;“无奈玉纤何”或亦可解为“玉纤无奈何”,不是“仙机”奈何不了美人玉手,而是美人的手奈何不了“仙机”。

箜篌如织机,玉纤如穿梭;望在眼里,琴未多动;听在耳中,只有“商音恨多”

如果你也遇到过不愿去的应酬场合,肯定也常会有“人来人往纷纷乱乱、只有柱子不动;耳边嘈嘈杂杂,就是听不到散会声”的感觉。

这里应该是类似场景:辛弃疾眼中,看不到美人弹琴,只看到舞动的手和凝固的弦;闻不到歌舞升平,只听到“恨多”的“商音”

珠帘影里,如花半面,绝胜隔帘歌:镜头拉远。珠帘影里,只见美人半面花般娇艳。比隔帘的歌声更胜一筹。

这里的“半面”看似明指侧脸,实则用了“半面妆”的典故。半面妆指的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的妃子徐妃昭佩,“徐娘半老,犹尚多情”的徐娘就是她。萧绎眇一目,徐妃就故意只在脸上化一半妆讥讽,萧绎见了就大怒而去。

这里以“半面妆”讥刺了只剩半壁江山的南宋——半壁江山,自然更比隔帘的商音恨多。

PS:这里不同意

@山公马

的批评。我本觉得用“半面”典太过讥刺,简直是指着鼻子痛骂了。但这个“半面”用的实在突兀。考虑宋代极少因言获罪,加上辛弃疾一向敢于直说,因此认为这个“半面”应该就是用了“半面妆”的典。

也只有这个“半面妆”,下一句“绝胜隔帘歌”才是顺的——隔帘歌是啥?商音多恨!

如果“如花侧脸”就能“绝胜”隔帘歌的“商音多恨”,那还谈什么国恨家仇?看看美人侧脸不就“绝胜”了吗?

但这里以“半面妆”解,那么前后意思就统一了。

注意“半面妆”恐怕没人会觉得美——半边脸浓妆艳抹,半边脸素面朝天,想想就知道是什么样子。歌女恐怕没有胆量化个这种妆恶心诸位达官贵人。历朝历代,只怕也只有徐妃有这个胆量、这种心机。我历史不佳,不知道宋朝有无流行过半面妆,似乎没见人提过。但无论如何,“半面”肯定和“半壁江山”有关。就好像苏联笑话那样,除了那件事,还能有哪个半面?

因此,我的理解是,辛弃疾可能座位角度刚好能看到歌女侧脸,干脆顺水推舟用个“半面”典,故意提一提宋室的半拉江山,好趁机抒发一下自己的壮志未酬。

世路苦风波。且痛饮、公无渡河:世间路,太多风波太多苦楚。来吧,痛饮一醉,跟着我唱“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出自乐府《琴操》。曰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有一首公无渡河,就取材于这个典故: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狂夫的慷慨不羁和深陷泥淖寸步难行的现实,恰成鲜明对比。

歌舞宴上,辛弃疾和他人格格不入。别人歌舞升平,他只听到商音恨多、半面之辱令人坐立不安,只恨不能立时起兵,光复河山。

而在他人眼里,他也正如那个急匆匆渡河而死的狂夫一样,是朵世人眼里着急寻死的奇葩。

但即便如此,他也要醉中高歌“公无渡河”。因为那就是他生命的意义。

辛弃疾的一生都活在领兵北上、渡黄河灭番邦的梦里。哪怕狂夫一样死在途中亦无所谓。

然而情势所迫,这位五十人敢闯坚城、擒汉奸、万军当中押贼回国受死的大英雄,却只能一边借酒浇愁,一边唱着“公无渡河”,梦想着有一天能有机会重操北伐大业。

然而,结局却是,英雄渐渐的白了头发,掉了牙齿,老死于枕席之上。

幸好,他死的还算及时,没有被迫成为投降成性的南宋小朝廷的和谈大使,污了自己一世清名——这些玩意儿还真能作践人。

这,大概就是上天给我们的英雄的最后一抹慈悲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