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礼”与君别

 中青网 2023-10-20 发布于江苏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别离,只要是离别,都难免令人惆怅。当今社会,通讯发达,交通便利,人们在分别后通讯或见面非常方便。但在车马慢书信远、交通和通讯条件落后的古代,出行往往意味着前途未卜和生死难知,再加上守土而居等传统观念加持,因此离别也就显得弥足重要。

折柳赠

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出现在《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柳树生命力极强,插在土里就能活。所以,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不舍的深情,同时,祝愿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随遇而安,这样的送别含蓄而唯美。2022年,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就有折柳送别的环节,用独具中华文化韵味的方式表达离别与不舍之意,传达了中国式送别的浪漫。

“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所谓“攀花”,就是采折花草赠与远行者。古时,攀花送别与折柳相赠同时流行,都是表达对将要远行的朋友的深切祝福。今年的杭州亚运会闭幕式上,杭州借荷花和桂花,以“攀花赠友”传承中式惜别之礼,以“荷桂共融”传达和合共生之情。

饮酒饯别

“饮酒饯别”,这是古代文人最常见的“送别”方式。古代文人多爱喝酒,大多以酒会友,自然送别时就少不了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称得上送别诗的绝唱。为送别即将远行的元二,王维设饯宴,话离别。想那阳关之外,沙尘漫道,人烟稀少,不由得让人执手泪眼。酒过多巡,在分离逼近的时刻,王维劝朋友再饮一杯,浓浓的惜别情分,在酒盅里淡化开来,也道不尽何年何时再相聚。一杯酒中承载着无限的不舍,满溢着绵长的牵挂,甘苦悲欢尽在其中。

以乐惜别

古人以音乐结缘和结交的故事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伯牙子期”了,当然,以“音乐相交”,自然就少不了以“音乐”惜别和相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在秦汉时期,音乐的送别往往略显伤感,易水边,出发刺杀秦王前,高渐离击筑伴奏,荆轲慷慨悲怆地放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唐朝,送别诗歌赋予了更为隆重的仪式感,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感激汪伦的盛意,当即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名句。

离别,乃人生常态。因“缘”与君友,以“礼”与君别,无论是折柳、攀花、饮酒、踏歌……都是古代人的那份浪漫、含蓄之美,寄予着对朋友的珍重祝福和深切挂念。离别,对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仪式感,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下,这些离别仪式烙下了传统文化的印记,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