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四军第七师兵工厂——抗日战争胜利“法宝”之一

 七老爷施政 2023-10-20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图片位于无为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中兵工厂生产复原场景

为了生产自己的武器,1941年底,新四军第七师兵工厂在今天巢湖市的李家山、汤家山等几个村庄创办。兵工厂由此起步并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更在人民军事工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艰难困苦中创办

  李家山和汤家山,是今天巢湖市槐林镇的两个小村庄,位于槐林镇东北约4公里的山脚下。村子宁静而不喧哗。这应该是80多年前新四军第七师把兵工厂选在这里的主要原因。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宣布重新组建新四军,新四军第七师在巢无地区宣告成立。第七师创建初期,最紧缺的是军火。皖江区党委下决心要组建自己的兵工厂,自造步枪子弹和手榴弹等武器。1941年底,新四军第七师兵工厂(以下简称“兵工厂”)在李家山、汤家山等几个山间较为隐蔽的村庄开始组建。据党史记载,兵工厂刚开始名为修械所,召集了当地铜、铁、木匠共三四十人,主要任务是将一些破损的枪支修理后重新使用。

  不久后,为尽快造出弹药支援前线,修械所工作人员因陋就简,开始自制化铁炉和土炸药。三四个月后就复装出首批子弹200发,年底时制造出首批手榴弹50枚。1942年初,修械所正式更名为兵工厂,下设炸弹、子弹两个分厂。生产步枪子弹的分厂,从最初日产10来发逐步发展到日产200余发。生产手榴弹的分厂,开始时一天生产几颗弹,到后来一天生产100多颗弹。随着生产的扩大,兵工厂工人的数量也跟着增加,发展到100多人。

  兵工厂创办初期,生产设备很简陋,仅有几把老虎钳、一台手摇钻、一台板钻和一些榔头、锉刀等工具,作业模式主要是土法上马。但厂领导和工人们积极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为了加强兵工厂的技术力量,1942年下半年,新四军第七师从上海招募了一批技术工人,自造了手臂钻、手工车床等小机械。有了这批车床设备等,兵工厂开始制造步枪等武器。

  创新发展支援抗日

  众所周知,军工生产首先要有原材料。为了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兵工厂领导和工人们想出各种办法。普通材料是从当地老百姓的家中收购的破铜烂铁,重要原料则要从国统区和敌占区里购买,由新四军领导的我对外贸易公司,通过芜湖日伪“军粮统购委员会”内部关系,用粮食和山货调换军用物资和生活用品,如钢管、黄磷、赤磷、黄色炸药及机床设备……各种困难可想而知。但他们迎难而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图片当年的这些武器有部分是由兵工厂生产的。

  在生产实践中,兵工厂十分重视自力更生,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特长,大搞土洋结合和技术革新。据党史记载,上海技术工人来到兵工厂后就成立了“技术设计力更生研究组”,动手制作了一些工具,特别是在1942年8月,技术工人们就合伙设计制造出第一部脚踏底火小冲床,对提高子弹质量和生产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10月,又开始自制土车床,并开始研制枪榴弹。

  在紧抓生产的同时,兵工厂还很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工人来自五湖四海,不少人不习惯于严格的军事生活,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再加之斗争形势复杂,物质生活艰苦,使一些人情绪不高,甚至有个别人开了小差。为稳定队伍,兵工厂提出了“团结、信任、鼓励和表扬、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的工作原则。据党史记载,当时一是坚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与工人交知心朋友;二是加强阶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改变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成立工会,改善工人待遇;四是把政治工作和生产模范者竞赛活动结合起来。同时,为解决工人后顾之忧,委派联络人员来往于上海和根据地之间,定期为工人家属送工资、发救济粮和传递消息……这些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安定了人心,调动了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

  完成使命书写历史

  就在兵工厂生产有序进行时,1943年上半年,日伪先后4次对皖中根据地中心区进行大“扫荡”,这使得兵工厂被迫分三处转移,除一部分人员在原厂附近一带坚持生产外,另两路分别到无为县三官殿办厂和含山县建立了兵工分厂和兵工大队。兵工厂的工人共有400多人。

  在兵工厂流动中,为保证军工生产和兵工厂的安全,根据地人民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材料设备的储运到敌人“扫荡”时期的埋藏转移,地方党和人民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和支援兵工厂。因此,尽管当时环境艰难复杂,但全体军工战士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边转移边生产,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数据表明,兵工厂在1943年上半年共制造各种设备30多种110多台(件),复装子弹75400发、手榴弹12310枚、底火和子弹头各20000个。随着军工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还增加了改装迫击炮和自制少量七九型步枪等生产项目。

  1944年起,新四军抓住战机向敌人发动局部反攻,迎接战略反攻的到来。与之相适应,新四军的军工生产也有了新的发展。据党史记载,1944年1月,兵工厂将原来的3个队扩编为4个中队。一中队负责制造枪械、设备、工具等,二中队负责制造手榴弹和其他特种弹药,三中队以复装子弹为主,四中队以修理枪械为主。就在这年1月中旬,一中队开始研究仿制日本式掷弹筒,并在当月制造出3支,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争。这一年,兵工厂复装子弹16.5万多发,生产手榴弹近3万枚,各种弹药的灵敏度和准确程度大大提高。同时还制造了许多工具设备,如杠杆式手摇轧机、切弹机、落砂机等,为军工生产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保证。1944年10月13日,兵工厂还在无为召开第一届劳模大会,有69位劳动模范受到了表彰。

图片新四军第七师兵工厂创办地李家山村早期住宅(资料图)

  军工生产进一步发展后,兵工厂在1945年初进行了建制扩编。扩编后,为利于缩小目标,方便隐蔽,兵工厂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组织生产。这年上半年,由于全体军工战士的努力奋斗,兵工厂生产再次取得可喜的成绩,成为七师军工史上的蓬勃时期。据党史记载,当时生产的产品已发展到26种,包括枪榴弹、步枪、平射炮、12.7重机枪子弹、迫击炮弹、信号弹、手榴弹、刺刀等等。到这年7月,兵工厂工人已发展到近900人,是建厂时的近10倍。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兵工厂也完成了历史使命。1946年4月,兵工厂所属的生产部并入新四军(山东军区)军工部。

  8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李家山和汤家山两个小村庄,依然宁静祥和,虽然已无法找到当年兵工厂生产的遗迹,但作为一处革命遗址,作为新四军第七师兵工厂的创办之地,它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更在人民军事工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END

版权声明: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