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祖训,学《增广贤文》丨第一期:前10句分享(想我注尔)

 m175 2023-10-20 发布于黑龙江


#听祖训 ,学《增广贤文》(第一期)

#01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开篇第一句话讲:《增广贤文》是古代圣贤之言,它给我们这些后世子孙的是非常恳切的教诲和教导。

这部圣贤经典,在内容上吸收了非常多与历史、生活和自然相关的道理。认真用心学习本文,将会令我们这些后辈增添非常多的见闻,因为它的内容是非常庞大的。

而如果想要看清当前的世界,就应该要认真用心看看以前的历史,以及诸如此类种种的传世经典之作;毕竟,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的一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一定要明白:

《增广贤文》既然能被称为是“圣贤之言”,就不可能有多的废话。

所以,我们在读圣贤经典的时候,一定要有恭敬心,要大力重视老祖宗们那些不厌其烦的经世格言,毕竟都是经过历史验证经久不衰的道理。

我们后世子孙,怎能不听祖训?

接着,则是强调“观今宜鉴古”这个核心点。

历史,是一股波涛汹涌的潮流,而潮流的流向必定是有一个大势所在的,历史的每一步走向虽然都有微妙的变化,但大势的主导性力量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所以,不要妄想着有一步登天的事,做任何事都不应该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诚然,见贤思齐,志当存高远,但千里之行,也要始于足下。该走的路,没有一步会少,更不可能会少。做人如此,做事如此,修行,更当如此。

学习,修行,是日积月累的功课,不要妄想三五个月一年半载就要出什么大成就,更别提什么三五天的学习,十天半月的培训课了,那是痴心妄想!

古往今来的贤者们,有几个不是历经千魔万难的?

儒家先圣——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到处游学,但因其思想理念在当时的乱世之中得不到认可,换来太多的白眼。因战乱,与弟子走散,被别人当成丧家之犬。多次被设计陷害,受人威胁,还曾被困在一个前路无村后路无店的半道上,差点被活活饿死...他也很憋屈,也很难受。

除了圣贤,我们每个人的家族发展史也是这样的。祖上若无余荫,后代哪能强大?若没有前辈们的精神作为传世指导,我们真有所谓的才华学识和智慧谋略吗?

自家祖辈的发展过程,也是我们要了解的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朝代更替上的文明历史。自己家族的历程,自己的过往经历,同样都是历史。能否正视自己的家族?能否正视自己的过往?如果真的要更好地观今,这些过往历史都要正视。不然,我们的心中多是对历史产物的不满之气,而无法真实地站在过往的角度上看问题。

因此,不能只是在表面上敬畏圣贤,也要理解先辈圣贤们话中真实义。“观今宜鉴古”这五个字,没有那么简单,绝不可忽视。

#02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为人做事,要了解双方彼此的根本情况,彼此都要设身处地去为对方着想。放今天来讲,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以自己的感受来感受别人的感受,这叫感同身受,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虽然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这句侧面更强调的是什么?是:知人容易,知己难。见天地众生容易,见自己却是很难。

所以,“知己在前,而知彼在后”,这是有原因的。

所以,它是在告诫我们:遇到事了,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得清自己,自己的思想没有乱七八糟,别人在你的眼中才不会是乱七八糟。这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我们,要学会“自省自察”

但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全人类欲望的膨胀,使得我们渐渐地变得面目全非。很多人,虽然看似在一天天的长大,但也会慢慢地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自己的为人做事和思想精神了。为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我们强加了太多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给了别人,受到了相应的“反噬”。自己心里胡思乱想,念念不正,那么外面世界照进我们心里时就会出现乱象,是会更加扰乱自己心神的。所以,在遇到事的时候才总是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人与人之间才总是互相责备、谩骂、诋毁,缺乏对自我的反思。

因此,先贤总结了“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这句话。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观念和情感共鸣模式,也正是这样的一句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真正地有了源泉,人与人、彼此之间,才能够更好地和谐共存。

#03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理解这句话,并不难:酒,要和了解你的人一起喝;诗,要和懂你的人一起吟。很简单,对吧?

但是,这句话的本质是在说“尺度”的把控问题,对象的问题,做人做事不要没有分寸。不要觉得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多么的懂你,所以,不要什么都乱讲。要知己知彼,才不会伤人,也能不被他人误伤,更不会给机会让别人伤到你。

譬如喝酒。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酒桌文化,在某个方向上来看,在黑暗面上来看,那就是看人出丑的地方。所以,你能喝多少酒?别人是不知情的。只有你的知己才知道,才不会让你多喝,也不会让你少喝,而是刚刚好。如果是遇上了别有用心的人,会是什么结果呢?结局是不用讲的。

也不要觉得自己的酒量有多好,什么都不怕。有这种思想的人还没喝酒就已经醉了,原形毕露了尚不自觉,因此又是“得意忘形”了。更何况,“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打心底里去尊敬他人。

尊敬尊敬,何为尊?何为敬?

有个词,叫“有酒盈樽”。古代的樽是一种高贵的酒器,只有有一定身份的客人来了才会拿出来用,包括长辈、上级,是表达敬重之心的。哪里像我们现在这样,喝酒跟野人灌水似的,喝得没个分寸呢?

此外,有一定身份的客人、长辈、上级是什么样的角色?所以,这个“敬”字也有敬畏的意思,哪里能有喝了两口酒就老子天下第一的表现呢?

能喝的人,哪怕是长辈、上级、有身份的人也一样,人家敬您,您也要敬爱人家,也别让敬重你的人出丑了,做好自己该做的,旁人也是看着的,是会打心底里欣赏您的。敬天,爱人。

尊敬他人,也是尊敬自己。

再说“吟诗”。你有多大才华多会吟诗,跟别人没有关系,你有多高的精神境界跟别人也没有关系。重点是:不要找错了对象。不然的话,那就是“话不投机”,半句都嫌是多余的。

别人没怎么读过书,你却非要跟他讲什么大道、灵魂、量子纠缠理论,人家不一粪瓢浇你头上就已经很有修养了。而有的人是研究芯片的顶端科学家,你要跟他讲种瓜种菜,别人又怎么会真有兴趣听下去呢?

话,要说给懂的人听。

所以,这一句是在教我们为人做事:要有分寸,分清对象,把握尺度。

#04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我们在一生之中会结识很多各式各样的朋友,可以说是五湖四海遍及天下,但真正知心的朋友能有几个呢?

因此,我们为人做事,要谨言慎行,不能“逢人便饮酒”,这样子做,既不伤人,也不伤己,对彼此呢,都会是一种尊重,别人也不会不理解。

这句话,读上去好像有点苍凉感,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这就是不争的事实。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太多了,知足常乐。

#05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这句话表面的意思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就是说:人与人的每次见面,都要像刚刚认识的人那样去对待。那么,即使是相处到老,彼此也不会有怨恨之心。除此之外,它还有更深的意思。

人在初识的时候往往是怎样的?一般来说,多少还是会有一点尊敬,比较注重礼节细节的吧可时间一长,在彼此多了一点熟悉之后呢?会怎样?就没有那么注重规矩了。男女感情上成了老夫老妻,朋友的友情上成了你我不分...

有些事,不过多注重没有大问题。

但:有些事,不去注重,就成了对对方“物质领域”或者“精神领域”的一种“侵犯”,会让他人觉得受到了“冒犯”。

可是,又会有人把这种自己不正当的行为拿来作为衡量感情、友情的标准,那就真是自己作践自己了。

就像朋友之间一样,因为感情关系好,去到对方家里后,宾至如归,是吧?鞋子一脱,臭气熏天;懒洋洋地往沙发一躺,形象不雅;手机外音一开,吵死个人;吃点东西,弄得到处都是...人家的财物,也是想用就用,都不带打个招呼的...

但是要注意:你觉得你的好朋友真的一点都不介意吗?这些都是对朋友的侵犯,“物质领域”“精神领域”的侵犯。

举个例子: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他儿时的伙伴?

一天,朱元璋得到下属的禀报,说“金陵城来了一个乡下人,声称是自己的同乡,想要面见朱元璋。”朱元璋听后,内心十分激动。多少年了,自己一个人风里来雨里去,亲人们都离世了,故乡来人,那便是亲人啊,于是欣然地答应了接见。

朱元璋此时是帝王尊位,与小伙伴见面总不是那么简单地会面,刚好就在朝堂之上,下面还有着满朝百官。而来的这位同乡亲友,衣着并不好,因为确实不懂规矩,多少有点丑态。但是,大家都能理解,整体也并无异样。可这位同乡亲友一到朝堂,就大叫“重八,你不认识我了吗?朱老四,我救过你的命呢。”

这个时候,你觉得朱元璋会是什么心理?

神色凝重,但帝王之姿,还是可以再忍一忍;何况是自己的同乡,小时候的感情还是有的。于是,朱元璋就带着威严的神色看向了这位儿时的玩伴。可这位玩伴,又开始套近乎地说:“朱老四,还记得我们小时候一起偷土豆的事吗?你当时可是差点被噎死,还是我救的你呢。”

这话一出,彻底惹怒了朱元璋,然后就命人把他拉出去斩了。

作为朋友玩伴,在私底下说说闹闹,倒也没有这么大的事。这可是面对着满朝文武百官,你让朱元璋如何还有帝王威严?

现在的朋友关系也是一样,在人多的时候揭人家的短,让朋友下不来台,哪怕是无心之过,朋友真的不会伤心有意见吗?

感情好是一回事,但不能忘了做人做事啊。

男女感情也是一样,不要以为彼此什么都见过了,就不尊重女性不尊重男性,以为是夫妻就一定要怎样怎样,随意地动手动脚这种思想行为是对人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所以,男女感情为什么叫“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如宾客相处之道,是要对对方有敬意的。

所以,现在为什么会感叹一句诗,叫“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初心,是没有恩恩怨怨的,是不翻旧账的,是相见恨晚的,是唯美的。其实我们所向往的美好,恰恰是那些被我们自己亲手遗弃的存在。而这,恰恰又是我们真实的生活。真是美不胜言!

#06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靠近水边的时间长了,就懂得鱼的习性;靠近山林的时间长了,就能辨识鸟的声音。不管与什么事物相处,时间久了,都会了解其相应的习性,自然也包括了人性、物性

所以,与之对应的还有一句话,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与人之间,并非是初识就能见到人心的,需要时间的检验

人在初识的时候,我们都想要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想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大多好的印象都是在一番刻意“梳妆打扮”后而给人带来的印象,是属于虚假的,不是真实的。但也是人之常情,也是对彼此的尊重。

在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打磨后,有很多初次无法了解的信息才会慢慢地暴露出来。因为,没有人能做到每时每刻都能打扮好自己,长期的,更不行,那不是人的天性和正常生活,很难刻意长期保存的。

因此,做人就要做真人。

初次见面,尽量给人好的印象,那是尊重。但人性大致都是差不多的,用不着太过刻意掩藏什么,那样的话就过于虚伪了。

#07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山溪之水,是最容易涨也最容易退的;小人之心,也是最容易反复无常的。

自然界的草木,是风往哪儿吹就往哪儿倒的。就如同局势利益,哪边强就往哪边站队。就像朋友圈,哪边的关系好,就往哪边站,缺乏了自主能力。所以,看似是自然之道,但很多时候,确实多多少少是缺乏了点 定 力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思想观念的不成熟,在某些事情上确实存在心态的转变,但不能执此一理而为自己的反复之心做靠山,那真是小人之心了。

#08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这句话,强调的是时运。说的是:运气不在的时候,金子就像铁一样不值价;运气来的时候,铁也可能相当金子的价值。

时运,很重要。

就如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那样,时运不济时,命途会多舛。如同吕蒙写的: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前不久,跟一个老伯吃饭聊天,谈到菜价的问题。他说老家的青菜几毛钱一斤,还没有人要;而城里的菜价,却是他们那里的10倍10多倍,质量可能还不怎么样。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看?是菜不行吗?

民间有很多高手,比网络上某一小部分专家的言论境界高多了,可是却上不了位。是这些民间的高手质量不行吗?

肯定不是。当然,并非是菜一定行,并非是民间的高手一定行,真上了那个位还真的未必行。

所以,模糊而通俗地讲,就是时运的问题。时运不到的时候,就是“初九,潜龙勿用”,好好地修炼自身。待时运到了,才可以更好地去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现在就是“潜龙勿用”的时候,现在好好用心学习,待2024年正式开启,才可以更好地去发扬光大。

#09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这句是在劝读书人,读书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要一心一意。

很多时候,文辞章句中的一字之差,其意境便有云泥之别,这就是一字值千金。这一个字,就是语言或文字阵法的阵眼所在。

读书,就要好好用心去读。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坚守自己远大的志向。向老师提问前,也要多多用心思考再三后才诚恳地提,这既是对自己尊重也是对老师的尊重,自己的德行也是自在其中了。

为什么提个问题还能谈到“德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若非自己有过认真的思考,在提问的时候就不可能抓不住重点。既然是认真思考过后提的问题,那么起码能代表自己有过认真努力和用心,代表了对老师或长辈的尊重,而不是敷衍了事。

这也是德行啊!

不要觉得不懂就问就是好的习惯,不懂就问是好事,也该问。但是如果自己没有想过问题,不尊重自己,没有发挥自己的潜力,也不尊重老师。

有时候,会遇到有朋友写心得或感悟给到我。看完之后,真是头都要大好多圈。为什么?

人的学问或能力,确实暂时性存在高低之别。但是,在自己能够做好的范围内没有做好,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逻辑混乱不清,可以勉强认为是确实不了解不清楚。

但是,最起码,错字不要太多了吧?有那么几个还可以理解,但错字连篇实在是离卦谱曲了呀。

那是自己稍微用点心,就可以改正的呀。这是不尊重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这种文辞酝酿的阵法结界,不是别人进不去,不是别人读不懂,而是根本不想进,不想懂,不想读。

就像一个低能量场一样,

你是没有能力进吗?但是,你愿意进吗?

包括一些经典经书,也是一样的。

经书的文辞所组建的阵法过于高级,读不懂也意味着进不了那个能量场,所以有的人一读经就头晕眼花,就不想读了。即使认识文字,但读了也不知道是在讲什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认知、境界还达不到进场的最低标准。

这些文字就像人说的话一样,文字就那几个文字,说出来之后却听不懂是什么意思,那你能理解这个人的深浅吗?

读书不用心品,不用心领会,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思想观念中去读,哪里又能读得懂呢?就像很多传世经典一样,因为跟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不一样,所以带着有色眼镜去读,怎么可能读得懂?

人也是一样,当你在心中认定这个人是怎样的人时,又怎么可能真正地认识了解这个人呢?

这是个老中医,就一定医术高明吗?

这是个专家,说的专业理论就一定对吗?

这是个农民,就一定缺乏教养吗?

这是个高官商人,就一定贪污腐败吗?

这是个小姐,就一定不洁身自好吗

这个人爱说谎,就一定坑蒙拐骗十恶不赦吗?...

这个世界,不能只有我们才有那么清高吧?

读书,也是读人,亦是读心。

那价值千金的一字,如果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领悟到,那便值不了那个价了。人也是一样,所以“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的误解,就是因为找不准这个价值千金的阵眼所在,所以,不得人心。而当你懂他人的心时,他人又怎会不敬你爱你呢?所以,要用心才行啊。

在大环境的染色下,人们都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物以作粉饰,但所有的粉饰本质上就是一种人心脆弱的表现。这种执着的场能看似强大无比,但却很容易打破,甚至轻而易举。但要顾忌的是什么?不能连衣服保护下的心也一同给打碎了,时间久了,那些假面具跟心是会长在一块儿的。

所以,心灵对话,话疗,哪儿有那么简单啊?真正卸下伪装的,不是旁人,不是什么高人,而是自己,自己主动摘掉面具才是最安全的。当自己能够真正掌握自己那价值千金的阵眼时,再去谈旁人的帮助,那时说的话才是真话,那才是个真正的人。

学东西,不能学了个没东没西。进了太多的套路、模式,所以无形中染上的毛病成了一种思维惯性,真没有了自主能力啊,很多时候讲的话都是那些老师教的套路了。现在的成年人,谁还不懂个套路呢?真诚真心的表现是怎样的,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是有数的呀。

因此,用心用意,才能真正的“价值千金”。

但也不要忽略了:少了那些废话,少了那些粪便带来的营养,也长不出价值千金的鲜花。发自内心地感恩所有的遇见,也包括自己脆弱不堪的经历和痛苦,正是有它们的存在,我们才能慢慢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过去所有的是非功过,不是我们人来定,更不是自己定,是天定!

#10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的意思很好懂:说话不要把心里话全说出来,说个三分就行了。而这句话的原文不止这一句,只是在《增广贤文》里目前好像只留了这一句。

原文原句是这样的:老是老滑头,小是小滑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

人心的终级虽然是一样的,但在展露面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见什么人才讲什么话,而且只讲三分。

只讲三分,并非是对对方的不信任,反而是极高的认可,更加证明对对方能力和阅历的信任。而留的这七分,是给自己的余地,也是给对方的余地。何况:话满则过,水满则溢,要给彼此留点空间。

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

这是告诉我们,说话不要太狠太过头了,同样是要给彼此留点余地。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讲话做事,得理不饶人,日后真是不好相见的。更多的,因为图一时口快心爽,说了不该说的话,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灾难,自己真的清楚吗?

此外,多少人又拿着“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当励志格言?

读死书了,不懂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真的是这样的道理吗?

老百姓受欺负了,身份低微,维权真有那么容易吗?

有个小典故,可能比较鲜为人知,这里说一下:

古代有一群秀才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其中有个秀才就大大方方地讲了一句:“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古人诚不欺我。”

这时,刚好有个路人经过,听了之后,嗤之以鼻,说了两字:“傻子”

秀才听到自己如此有道理的话,居然被一个路人喷了一脸,肯定心里大为不爽。但是,读书人的修养还是有,于是就请教一二。

路人开口说道:“有理走遍天下,是说整天讲道理的人过于片面追求所谓的道理了,缺乏实际落地。难道不知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旁边的秀才们听到如此回答后,心里不由得赞叹理论与现实的差别之大,也由衷地佩服起路人来。于是又一秀才请教:“那无理寸步难行怎么理解呢?”

路人回答:“家就是一个山霸,有权有势,还要跟你讲什么道理?在当地就可以作威作福了,日子可以过得美滋滋。寸步难行?哼,人家寸步不行也一样过得舒坦,是真的难行了吗?

虽然这个典故有些小题大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这个现象的。

因此,即使有道理,也要委婉一点,也不要言辞激烈过头了,过于得罪人总是不好的。法律确实可以保障我们的权益,但那是最后一道防线,就怕等不法律保障之前,就把自己给作没了。

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

这句话就更不用讲了,阅历精深的长者们在很多时候,都是懒得去讲什么大道理的,经历才能让人成长。很多时候,真是点点头就差不多了。一旦进入社会,谁还会讲什么大道理?谁都有自己的道理。差不多点个头就行了,心里差不多明白就行了。

所以,哈哈哈哈,咱们今晚也差不多了,先讲到这里就行了哈。

图片

缘分决定你在人生中遇到谁;心决定你在人生中想要谁;而行为,将决定谁会留在你的生命中。不管留下的是谁是何,至少:缘,要惜,事过,能无怨无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