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清朝时期先蚕礼的发展及文化意义

 激扬文字 2023-10-20 发布于四川

自古以来,我国皆有“农桑为本”的政策,先蚕礼便是其重要体现之一。通常在每年的春季的三月三日,由皇后主持带领众人祭祀先蚕、祈求丰收的国家祭祀典礼。先蚕礼在我国的历史悠久,不仅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对桑蚕文化的重视,更表达了人们通过桑蚕祈祷丰收的美好希冀。

清朝属于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礼仪制度都十分完备,桑蚕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作为一种祭祀典礼,先蚕礼不仅在封建社会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还让农桑的经济和文化紧密联系。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清朝时期的先蚕礼。

一.先蚕礼的发展与乾隆帝息息相关

清朝由满族统治,无法在短时间接受汉人的礼法。因此清初时期的国家祀典中并没有先蚕礼。到了康熙时期,尽管统治者非常重视农桑发展,但有关具体的祭蚕制度依然没有建立。直到乾隆时期。

在经历百年文化与民族融合后,清朝逐渐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统治阶级达到高度汉化,于是便开始了以农桑为主的礼法,乾隆皇帝亲命亲蚕典礼。如确立“皇后亲祭先蚕神嫘祖之礼”。此后先蚕礼开始不断发展,其中乾隆皇帝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对桑蚕文化的礼制思想

清朝一直有满汉民族冲突,因此需要设置礼教来缓和及巩固政治。而礼教中便包括对先农神和先蚕神的祭祀。乾隆帝自小接受汉文化教育,并有著名儒学大家为其授课讲学,因此乾隆帝博闻多识,有很高的汉文化修养。

这种统治思想不仅完善了清朝礼法,还对先蚕礼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如乾隆帝下旨编纂的《钦定礼记义疏》中,便有对先蚕礼的追本溯源,“《通论》陈氏祥道曰:案皇帝之妃西陵氏始蚕,后世祀为先蚕,或天子先告皇帝而后乃祀西陵与”。

可见乾隆帝以先农礼和先蚕礼来劝课农桑,以此巩固政治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先蚕礼的发展。

2.先蚕礼制度的建立

乾隆在1742八月,与内阁大臣的商议下,制定了先蚕礼仪注,把重农和敬神作为制度的宗旨。之后将先蚕礼分为祭祀礼、斋戒礼、以及躬桑礼。除了其中的养蚕环节,整体的仪式由皇后执行,此后修订也以皇后为主。

乾隆九年所议定的先蚕礼,便具有鲜明的“皇后核心”色彩,如皇后富察氏所主持的清朝先蚕礼大典,此后先蚕礼得到极大推崇。在乾隆七年(1742)到宣统三年(1911),这一百七十年来,有关于皇后亲祭先蚕的记载有54次,遣妃代祭的有48次,遣官祭先蚕的有45次。足以可见先蚕礼发展的盛况。

二.先蚕礼祭祀及其尊卑差异

1.繁杂的礼仪制度

清朝时期的先蚕礼在仪式上十分繁杂,由皇后主持,其大大小小包括诸多事宜。并且对于人员有着严格要求,先由宗人府就要选出王妃之下、乡君以上的人,然后再由内务府钦点亲蚕之人。

仪式开始前,内监要将提前所用的祭品、祭器以及其他用具全都放置妥当。在先蚕坛祭祀先蚕神时,皇后、妃嫔、命妇以及女官,必须按照严格的入场顺序停留在对应位置。

如《清史稿·志五十八》中曾记载,“日辰初刻,后礼服乘凤辇出宫,至内壝左门降,入具服殿,妃、嫔从”,其中就描述了祭祀情形,由皇后率领众妃嫔乘舆轿出宫,先赴蚕坛,然后皇后上拜位,妃嫔则在蚕坛下行。

整个祭祀仪式分为迎神礼、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其中皇后在祭祀中应行“四跪二拜二叩头”,然后礼后撤馔,妃嫔要进行“六肃、三跪、三拜”之礼,祭祀结束后众人再严格按照原路返回。

2.封建社会下的等级分明

先蚕礼虽由皇后为主,但皇后并不是年年皆有机会。乾隆十一年二月十五日(1746),乾隆在朝堂询问,如遇皇后不行亲蚕之年,将有何补阙之见。内阁大臣表示,“应按照例遣太常寺堂官官致祭”。

其中“例”指乾隆三年到七年,礼部太常寺祭祀的旧例。乾隆帝认为既然先蚕礼由皇后主持,那就具备妇职功能,因此可以派遣“妃内一人”代替。礼部附和,随即制定了宫妃祭蚕的仪式。但这时乾隆帝将其中“妃嫔”的“嫔”悉数抹去,意味着代祭者只限于妃以及妃之上,而宫嫔的身份低微,并没有资格代替皇后。

此外在先蚕礼的祭祀仪式中,皇后、妃和嫔因地位不同,故而在采桑的位置和等级秩序也不一样。例如先蚕礼祭祀的具体位次为“恭设先蚕神位于幄内正中南向”,皇后位于坛上正中北向直面神位,而陪祀的妃嫔只能在左右侧翼,其余陪祀命妇就更加偏远。

除此之外,皇后、妃嫔以及陪祀人员所用的工具,也因级别的降低而随之增重。如皇后采桑使用金钩黄框,妃嫔则使用银钩黄框,其他宗室女性只能使用铁钩朱框。其中皇后采桑三条,妃嫔及宗室女采桑五条,普通命妇要采桑九条。

虽然妃嫔和宗室女的采桑条数相同,但使用的工具却大有不同,因此难度系数也不同。这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尊卑有别,也是政治王权不断走向集中、威严统治的原因。

三.推崇先蚕礼的原因及其影响

1.为何大力推崇桑蚕文化

(1)树立百姓的农桑意识

清朝第一次亲蚕礼时,乾隆皇帝曾命人绘制了《孝贤皇后亲蚕图》,将皇后亲蚕的过程悉数记录下来,以此来提高百姓对于养蚕的农桑意识。因为先蚕礼作为传统社会中礼教文化的重要部分。

在维护政治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课劝农桑便是统治者推崇桑蚕文化的基本政策,也是统治者想要完成社会教化的表现。除此之外,先蚕礼的仪式进行也表达了蚕农祈求来年丰收的美好愿望,在国家层面来说,也是统治者想要规范人们辛勤劳作的表现。

(2)传达规范的礼教观念

清朝时期的先蚕礼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地位不同体现出各种尊卑有别。这些等级制度将不同身份人的行为方式进行了区分,从中传达了一定的礼教观念。因为清朝统治者为少数民族。

原本并不注重去适应中原传统的汉族礼仪,等级制度的出现使他们更加自觉的看重道德修养,更好的遵守伦理秩序,以便形成三纲五常的人伦格局。

清朝时期对于先蚕礼的恢复正是统治者强调礼仪制度的体现,先蚕礼的发展确实对实现统治集权化,以及传播礼教观念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先蚕礼的深厚影响

清代初期的先蚕礼还在荒废阶段,直到乾隆时期才得到大力推进。此后先蚕礼开始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历朝历代都恭祭不辍。虽然各代的先蚕礼不尽相同,但作为我国古代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由皇后主持的国家祭祀典礼。

其中陪祀人员更是全为女性进行,如祭祀时皇后会率领福晋、夫人、公主以及其余命妇数人参加祭祀,其中执事女官就有四十六人,蚕母有两人,还有蚕妇二十七人。不管是祭祀规模还是人数,先蚕礼都彰显了它表率妇德、联系桑蚕的重要意义。

先蚕礼虽然体现了妇女的生产本领和社会职能,但终归还是由皇权和男性来控制的政治表演,其流程和参与人员都由皇帝和内阁大臣决定。在乾隆帝的管控下,先蚕礼制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作风直接影响到嘉道之后的先蚕礼发展。

如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在商议皇后不能亲祭又没有设立妃位之时,便有援引守孝百日内王福晋代祭的例子,此后便确立了由皇后—嫔妃—王福晋的先蚕礼的替补梯队。

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孝全皇后病逝,道光帝以乾隆十四年“皇后则妃可承命行事”的旧例为依据,派遣内务府大臣前往代祭,之后便一直派遣内务府堂官祭祀先蚕,由此确立了官员代祭制度。

先蚕礼的发展不仅对挖掘历史礼制和文化上起到极大作用,还对桑蚕业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先蚕礼的大力推崇下,桑蚕活动日渐勃兴,蚕桑织业更是传承了数千年,在它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灿烂的蚕桑织文化。

如先蚕与女性、政治、以及文学思想与意象等等方面。不得不说先蚕礼的推崇,对当时甚至是之后的风俗、文学、以及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给后世的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财产,从而让“蚕桑”更加的源远流长。

四.总结

先蚕礼经过千年流传,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此后随着国力强盛以及政治局面的稳定,先蚕礼不仅没有废除反而更加盛大。当时的清朝属于少数民族统治的礼制国家,但先蚕礼上承三代、流传千古,正是清朝展示政权各发的武器之一。

尽管受到一些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影响,但从其规格和地位上来看,先蚕礼的重要性还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到了近代时期,它不仅没有半途而废,而是仍然如磐石般运行,可见先蚕礼的韧性和礼制的惯性极其强大。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