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章钜:联语谆谆传廉风

 苏迷 2023-10-20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3年10月20日 B08版

  杨旭辉

  一

  位于西美巷的况公祠是纪念一代廉吏况钟的专祠,现已成为苏州市廉政教育和廉政建设的重要阵地。丰富多彩的展陈形式,让况钟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深入人心,也感染激励了许多人。展厅中有一副对联曰:“姓氏播弦歌,韦白以来成别调;功名起刀笔,萧曹自古是奇才。”既是对况钟人品和政绩的褒奖,更是集中体现了苏州千余年来的廉政文化传统。这副对联的撰写者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官员梁章钜。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出生于福州。嘉庆七年(1802),中进士,步入仕途,曾任江苏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道光十八年(1838),任职广西巡抚兼署学政的梁章钜上疏主张重治鸦片囤贩,强调“行法必自官”,并积极配合林则徐严令梧州等地官员捉拿烟贩,杜绝复种罂粟。道光二十一年(1841),梁章钜亲自带兵防守广西梧州,并增兵南宁等地,运送大炮支援广州的防务。他曾上疏朝廷,抨击琦善等人在广东“开门揖盗”,歌颂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向朝廷提出“收香港为首务”的官员。

  梁章钜的一生,宦海迁播,与苏州关系最为密切。他曾先后数次到苏州,先后担任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督抚江苏十多年,政绩斐然,深受苏州老百姓的拥戴。

  作为一代楹联大师,梁章钜撰写的楹联往往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其中最为苏州人津津乐道的是集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苏舜钦的诗句,为沧浪亭所作的经典名对:“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作为官员,梁章钜本人也经常自撰或是赠人楹联,以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来表明自己清廉为政的理想,也用以达到教育身边同僚和百姓的作用。

  梁章钜在湖北江陵任职的时候,曾在官署的大门上自题一副楹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世人昭示了自己坦荡的君子情怀:“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作为地方父母官,必须心地纯正,襟怀坦白,诚恳老实,光明磊落;为政一方,就应该除弊兴利,造福人民,使百姓安居乐业。道光六年(1826),梁章钜调任江苏布政使,作为楹联专家的他便在位于苏州的江苏布政使藩署大门上题联以自励:“爽气挹天平,国计民生如此象;雄藩称地户,湖光江色照余心。”一生数度督抚江苏,梁章钜确是按此座右铭,以范仲淹为楷模,严以律己,清正勤勉,以百姓之民生为首要之务,他的行为和心迹,湖光山色可照,天地苍生可鉴。

  梁章钜的好友余小霞升官赴任,在离别之际,梁章钜集苏轼的诗句,创作了一副集句联以赠:“劝子勿为官所腐,知君欲以诗相磨。”上联取自苏轼《秦少游梦发殡而葬之者,云是刘发之柩,是岁发首荐,秦以诗贺之,刘泾亦作,因次其韵》一诗,是苏轼庆贺刘发得官时的告诫之语;下联出自苏轼《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一诗中的句子。这一联不仅其制联技巧高明,更从中看出梁章钜当官拒腐的坚决态度。

  二

  梁章钜初到苏州任职,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他深感先贤在道德引领、廉政建设方面的垂范作用至巨,下车伊始,就着手修复苏州府学中的四座名宦祠:况钟祠、韦应物祠、白居易祠、陈鹏年祠。祠堂完工后,梁章钜创作了一组诗《重修苏州郡学旁名宦各专祠工竣分纪以诗》,表达其对先贤的纪念,也用此来警砺自己。在诗作中,梁章钜发自肺腑地表达了对四位先贤的深切仰慕之情和追随之意:“等闲已见疲民活,并代相承长吏贤”(《白公祠》),“真与斯民共乐忧”(《陈公祠》),“卧理能教末俗移”“清德宜民是我师”(《韦公祠》)。这些意思在《况公祠》一诗中表达得最为淋漓尽致,其诗曰:“下车倏已凛风裁,念念东南杼轴哀。韦白以还成别调,龚黄自古是奇才。裨官姓字流传遍,儒士功名特达来。我亦十年兰省客,南宫香火首重回。”

  在《况公祠》一诗中,梁章钜开宗明义便明确说道:“下车倏已凛风裁,念念东南杼轴哀。”刚到苏州,梁章钜就已经被况钟的凛凛精神风操所感动,这种感动,并非停留在口头的说说而已,梁章钜觉得应该像况钟一样,通过具体的实事,来解决江南百姓的民生实事。诗中的“杼轴”一词,原意是指旧式织布机上分管纬线的杼管和分管经线的轴管,在诗中用来指“经纬天下”,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做好治理工作。

  梁章钜最早来到苏州是担任江苏布政使,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布政使的主要职责是“掌宣化承流,帅府、州、县官,廉其录职能否,上下其考,报督、抚,上达吏部。”既要负责对府、州、县各级官员的考察工作,此外还要负责一省的财税、民政方面的很多事情。从初到苏州任职,到后来再度来苏州执掌地方政务,梁章钜心心念念的始终都是百姓的切身之事。道光十一年(1831),江淮地区遇大水灾,梁章钜率领属下捐廉募款,赈济灾民。同年,在他的主持下,修复了练湖牌坝,并带头筹款兴修孟渎、得胜、澡港三河的水利工程,以保百姓免受水患之苦。道光二十一年(1841),梁章钜刚由广西巡抚调任苏州任职江苏巡抚,就亲自带兵到上海,会同江南提督陈化成部署抵抗英国侵略者的入侵,积极组织宝山、上海、川沙、太仓、南汇、嘉定等地的老百姓兴办团练,严密设防,使英军不敢轻举妄动。次年(1842)五月,告病还乡的梁章钜在回乡途中得知英军攻进长江,两江总督牛鉴闻风逃遁,镇江陷落的消息之后,心情无比沉重。当他到达福建浦城之后,又听说当局已经同意英国人在福州设立码头的消息,痛陈时局之弊。

  梁章钜修建况钟祠为代表的名宦祠,在表达敬畏先贤名宦之心的同时,也有自我警策激励之意,何尝没有警示教育州、府官员的用意?诗歌最后一联“我亦十年兰省客,南宫香火首重回”,便是最好的证明。

  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对况钟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自唐代以来,苏州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廉自律的名贤、循吏,以韦应物、白居易为代表,逐渐形成了“苏州刺史例能诗”的传统,但况钟却似乎是一个例外,算是“别调”。况钟虽然能写诗,但算不上是一个诗人,而且况钟没有科举功名,出身于低层的“刀笔吏”。况钟以他的实干出名,深得朝廷的信任,在礼部的考绩中,朝廷为表彰况钟的清正廉明,诏进授正三品俸禄,并让他连续担任苏州知府。在梁章钜看来,况钟倒颇似汉代以清廉能干而著称的两位“循吏”代表——龚遂、黄霸(司马迁《史记·循吏传》)。在祠堂的对联中,梁章钜将诗中的“龚黄”改为“萧曹”,以西汉初年的开国元勋萧何、曹参与况钟相提并论,更凸显出他出身寒微,却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况钟在苏州执政十余年,深受本地百姓士绅的爱戴和拥护,当时的苏州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太守不回,我民不宁。太守归来,我民忻哉。”“况太守,民父母。早归來,乐田叟。”在况钟积劳成疾去世后,苏州文人杜琼在挽诗中赞道:“生受国恩期作相,死当庙食定为神。”这些朴素的诗句,都很好地印证了“裨官姓字流传遍”的历史真实,在况公祠的对联中,梁章钜用了较为典雅的“姓氏播弦歌”,其意则别无二致。

  三

  后来,梁章钜应长洲县令王锡蒲(字槐午)之请,又把这四首礼敬先贤的诗歌加以精简,改写成对联,悬挂在名宦专祠中,供人凭吊讴歌韦、白、况、陈四位清官。梁章钜不愧是古代的楹联大家,况公祠中的对联直到今天依然还是名对。至于题咏其他三位苏州先贤的对联,亦堪称佳作。

  “唐史传偏遗,合循吏儒林,读书不碍中年晚;苏州官似谥,本清才名德,卧理能教末俗移”,这是韦公祠中对韦应物一生的评价。对于韦应物的生平事迹不见于新、旧《唐书》,梁章钜颇有不平之意,但韦应物却因在苏州的惠政,赢得了百姓的口碑,这就足矣,故而联语中有“苏州官似谥”一说。在白公祠中的对联中,梁章钜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谁辨心与迹,非行亦非藏”(白居易《朝回游城南》),对白居易一生在政治上、文学上的成就给予全面的评价,显得大气磅礴,其联曰:“讽谕岂无因,乐府正声熟人口;行藏何足辨,名山大业定生前。”

  题陈鹏年祠的对联,则借“惟楚有才”一典,点明陈公籍贯湖南,进而赞美陈鹏年摒绝贿赂,不畏强暴,敢于与朝中权贵恶势力斗争的可贵精神品格,其联曰:“洛蜀任分门,惟楚有才,增赋肯凭官似虎;河淮方夺路,如尊乃勇,拯民忍使国无鸠。”据《清史稿》等史籍记载,康熙朝重臣张英曾向康熙帝举荐陈鹏年曰:“吏畏威而不怨,民怀德而不玩,士式教而不欺,廉其末也。”(《清史稿》卷一〇二)陈鹏年出任苏州知府不到一月的时间内,便雷厉风行地处理了三百多个“历史遗留案件”,兴利除弊,力革钱粮耗羡等诸多积弊,“询民疾苦,请赈货,全活甚众”。因此而得罪了两江总督噶礼,噶礼遂密报朝廷,说陈鹏年所作《虎丘诗》,有“怨望”乃至悖逆之意,“欲文致其罪”,康熙帝相信陈鹏年的人品,直接否定了噶礼的奏报:“朕阅其诗,并无干碍。朕纂辑群书甚多,诗中所用典故,朕皆知之。”(《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五十一年十月)

  梁章钜在楹联研究和创作上,成绩卓著,他撰写的《楹联丛话》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对联的专著,其中还载录了很多用以劝世警世、倡导廉政之风的对联,有些是他自己创作的,也有其他人创作的。这些优秀的联语作品,在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姑录几则,作为本文之结:

  唐史传偏遗,合循吏儒林,读书不碍中年晚;苏州官似谥,本清才名德,卧理能教末俗移。

  ——清·梁章钜:题韦应物祠联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清·宋荦:题范文正公祠联

  非关貌取前人,有德有言,千载风徽追石室;但觉神传阿堵,亦模亦范,四时俎豆式金阊。

  ——清·陶澍:题五百名贤祠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