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分享:《小儿看病歌诀》和《小儿诊病歌诀》的传承闲话

 罾事物语 2023-10-21 发布于湖南

作者:末流郎中

《小儿看病歌诀》和

《小儿诊病歌诀》的传承闲话

简介:《小儿看病歌诀》是王锡鑫先生的作品。很是近切实用。王氏出生于公元1808年,仙逝于1889年。平生著作甚多,颇费心血。《小儿诊病歌诀》是清末民初的何龙举先生传授给门人何承光先生的。龙举先生,创办四川高等国医学校(1930年),其著作《药性骊珠》五卷刊于1915年。由于资料有限,未能彻底了解龙举先生之生平情况,只是知道他的《小儿诊病歌诀》由他的得意弟子,四川高县著名老中医何承光先生继承下来,这才没有失传,允称医林之幸。

从时间上看,逝于1889年的王锡鑫是前辈,1915年刊行《药性骊珠》的何龙举是晚辈。时间上非常靠近,在时间关系上存在着传承可能。当然是直传或私淑就无从可考了。

1905年,何龙举的父亲何仲臬(1861-1918)约集同行请立国医学堂(《何氏医学丛书》,为仲臬先生著作,龙举先生整理)。按道理一个热心医学传承的人,除了当时同行学同,经典近贤的学问也必是注意的。从年代上看,王锡鑫是何龙举前两代的人,是祖父一辈的人。因此何龙举是有传承机会的。

从具体的内容看。王氏与何氏的作品,都有察色、审病、切脉三部分。这是高度接近的。在语言上,有很多都是相同的。

不同的地方有三个,何氏有个《总诀》,晓畅明白,此王氏所未备。第二个呢,除了看指纹之外,何氏还强调了切寸口脉,这也是王氏所没有的。何氏还有一个《闻声》,这个也是王氏所未备的。因此何氏是继承和补充发扬了王氏的学问,这是个很大的贡献。

王氏和何氏的歌诀,目前在四川和重庆还有老一辈的人背得。年轻人里,我就不了解情况了。

接下来,就相应的对比说说,不一定能说清楚,但我尽力,争取说得清楚点。

王氏的察色部分:

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

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

额属心兮颊属肾,左肝右肺两腮前。

鼻乃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虚。

何氏的察色部分:

欲知小儿百病源,面部气色仔细观。

五部五色应五脏,诚中形外理昭然。

额心颊肾鼻脾胃,右颧属肺左属肝。

青肝赤心黄脾色,白为肺色黑肾颜。

青主惊风赤火起,黄伤饮食白虚寒。

黑色主痛多恶候,轻重端在晦明间。

部色相生为病顺,部色相克病多难。

相生气实邪易已,相克虚者命难全。

天庭青暗惊风至,红主内热黑多寒。

青筋入耳多掣痛,惊泻青在印堂间。

鼻赤脾热黑则死,黄主有湿白脾寒。

左腮赤色肝经热,右腮赤色肺热痰。

承浆青筋黄主呕,黑主抽搐病缠绵。

鼻塞身重伤风病,眼下青色主有痰。

口唇赤白阴阳判,赤者胃热白者寒。

虫积唇内生白点,疳气鼻燥身体干。

此是察色之大要,医者还须仔细参。

比较:

王氏的比较提纲挈领,何氏的则详细,更具实用操作的作用。对于善于思悟的,读过王氏,便无碍难,对于初学,则何氏更具指导引领功能。

接下来我们看看他们的审病部分。

王氏:

鼻塞声重伤风重,眼下青色主饮痰。

口唇赤白阴阳判,赤者胃热白者寒。

虫积唇内生白点,疳气鼻燥体态干。

有痛啼哭总不止,有积襁褓不耐烦。

抱出贪凉欲赴冷,此乃内热使之然。

若是当风即畏缩,必是伤风与阴寒。

鼻冷疱疹耳冷热,遍身发热是风寒。

手足心热口发渴,纹沉食积是真铨。

若是下午手心热,阴虚盗汗夜生烦。

倘若手指梢头冷,便是惊风一例看。

只有中间一指热,小儿一定是伤寒。

中指微微独自冷,定然麻痘恐相缠。

何氏:

小儿有病不能言,审症还须仔细看。

发热无汗为表症,若是内热便必难。

昼烦邪必在气分,夜烦邪在血分间。

欲去衣被知为热,倦卧呻吟定主寒。

胃从饮食因强弱,心由口渴断热烦。

小便清长下焦冷,中焦湿热大便黏。

耳尻肢冷为痘诊,麻疹咳冷现红斑。

若是当风即畏缩,必是风寒相缠绵。

日哺若见手心热,阴虚盗汗夜生烦。

倘若手指梢头冷,便作惊风一例看。

只有中间一指热,小儿一定是伤寒。

中指微微独见冷,又为麻痘使之然。

再有分辨阴阳症,气息冷热手中探。

口中气热小便赤,舌黑而燥下为先。

气微便清手足冷,温补之剂妙若仙。

再用手探胸腹部,虚实端在软与坚。

曲而啼哭知腹痛,喜按拒按宜辨焉。

比较分析:

王氏审病部分,有六句被何氏安放在察色的部分(鼻塞声重伤风重……疳气鼻燥体态干六句),则更为自然流畅。在具体的审病方面,何氏做的更细化,更具有临床实战的可操作性。特别是根据小儿口中气息冷热,小便的清赤来作为阴症和阳症的区别,这个非常鲜明,同时强调了胸腹软坚的虚实探索,小儿啼哭腹痛以喜按拒按来断虚实。这是很切合实用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切脉的部分。

王氏:

复看指纹记歌诀,浮沉气色审的端。

要看指纹风气命,三关内推仔细研。

三关寅卯辰部位,病之吉凶在此间。

初起风关命无碍,气关纹现恐缠绵。

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命难全。

指纹何故浮然样,邪在皮肤容易痊。

忽而关纹沉沉状,已知入里病盘旋。

身安脉纹红黄色,紫脉为热红伤寒。

青主惊风白疳积,三关见黑命恐难。

伤食弯外青见紫,脉纹弯内是风寒。

腹痛纹入掌中里,色淡气弱禀先天。

关纹涩滞皆因积,邪遏营阴卫气连。

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病何迁。

何氏:

小儿三岁脉难验,食指三关络纹看。

初起风关命无碍,气关纹现恐缠绵。

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命难全。

指纹浮者病易愈,因其邪在皮肤间。

忽见关纹沉沉状,已知入里病盘旋。

身安脉纹红黄色,紫为伤热红伤寒。

青主惊风白疳积,三关见黑命恐难。

伤食弯外青兼紫,弯内非风即是寒。

腹痛纹入掌心里,色淡气弱禀先天。

复诊寸口三部脉,浮沉迟数应症看。

无病之脉率六至,四至五至定为寒。

七至八至知为热,浮病在表沉内潜。

浮而有力痛难忍,迟而无力是虚寒。

数而有力本实热,无力疮疡必生焉。

此是先天真妙诀,谁人参透指中禅。

滑脉主乎痰食积,形丰脉濡作湿看。

比较分析:

“关纹涩滞皆因积,邪遏营阴卫气连,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病何迁。”王氏这四句,在何氏的相应内容里有缺失,可贵的是何氏补充增订了切寸口脉这个内容,非常好。

总结:

何氏和王氏的学问,存在客观上的传承或继承关系。何氏发扬了王氏的学问,并作出了重要而有益的补充,对后世学习中医儿科,具有很不错的意义。

但是,综合分析王氏、何氏的歌诀。似乎二者,在温病学方面有所不足或疏忽,这在儿科外感热病的判断和治疗上会打一些折扣。比如儿科暑邪病,就好像难以看出来。我没有诽谤前辈的意思,只是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学习的内容到底要哪些内容才真正切合儿科临床的事实呢?

在王、何的时代,化学药品和化工污染,几乎是没有的,同时也没有空调、风扇、冰箱和添加剂,那个时候的孩子没有受到这些影响,而且当代小孩的饮食比较丰富,很有杂乱的感觉。这对中医儿科的诊断和实战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需要我们努力的。

我原来想写个东西,在何氏的基础上,来个貂尾续狗。但是,由于某个原因,就一直没有写。

第二个呢,儿科的舌诊,同样是对临床具有积极意义的,这个工作也需要做中医儿科的同志收集资料总结规律的。如果做好后,编成歌诀,那必是挺好的。

我的看法是王、何的东西均佳。但何氏继承发展并丰富了一些内容,弥足珍贵。以我的浅见看,在何氏的基础上,加上王氏那四句(关纹涩滞皆因积,邪遏营阴卫气连,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病何迁),就允称全璧了。

如此,则非常有利于儿科爱好者的学习,也可以作为职业儿科中医师的一个参考材料。

文末,谨附何氏的“总诀”:

儿科疾病最为难,毫厘之差千里衍,

气血未充难聚脉,神识未发不知言。

唯凭面色知病苦,再向三关诊寒热。

听声审证兼切脉,表里虚实随证参。

末流郎中 癸卯重阳前夕于湘江源声明:本公众号不推荐任何医生,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概不负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