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人厌的“不回复”与遭人弃的“频滋扰”

 尚廉心语 2023-10-21 发布于江苏

“不回复”与“频滋扰”看似两种相反或对立的现象,但都反映出当事人的人格修养不够,“我行我素”,情商不够高,不懂换位思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彼此的交往,不知不觉中侵蚀着相互的情谊。

不回复”,并不是“没收到”!大概率是以“沉默”来表示拒绝或不认可。故意“不回”,隐含轻视或蔑视之意,不愿接续这样的交流沟通。一般来说,对方颇感郁闷不解,无奈,“识相”而“知趣”地避开。

不回复”大概有这三种情形:

一、早安问候。有人爱发“早安问候”,且多是通用式样的群发,以为用这样的方式能维系与加深友好情谊。

刚开始彼此有种新鲜感,可时间长了,或觉得太过频繁、多此一举,如恰好有事缠身,会感觉似在滋扰。

如遇对方不回,即表示谢绝“礼节”,理当自省“止步”。个人以为,像这种“不回复”并无歹意,既然人家不习惯不接续,那就“理解”与“尊重”吧!

二、分享链接。把自己看过的文章或图片或视频等转发给某微信朋友,以为对方感兴趣或也需要,然而,对方或许已看过,或许无兴趣,或许没时间,于是“跳过去了”,事后忘了回复,也可能本不想回复。

个人觉得,这样就有点“失礼”了!毕竟人家也是一番善意。你可以不跟帖呼应,打个“收到”发个“表情”也可以,即使迟一点都没关系啊!

三、私下交流。有亲友发出的信息,还翘首等待着回复回应,谁知对方见此不予理会,或认为多此一举,完全置他人的情感、需求于不顾。

一般来说,他或嫌烦,或讨厌,但碍于情面不便明说,抱以这种“冷漠”态度待之。要知道这样做,无疑是排斥与双方的交流沟通,给彼此的友好关系人为设置了“屏障”。

如若他人不能宽容以对、你又不主动表示歉意,那还会再友好如初吗?双方的情谊差不多走到尽头了!

所以说,这样的“不回复”,是不礼貌不友好的表现,也是人际关系的屏障,除非你是故意而为,欲终止彼此间关系!

再说“频滋扰”的情况。

频滋扰”,令人反感遭人嫌弃。遗憾的是,当事人还毫无觉察或浑然不知。

一、前面说的发“早安问候”。如果是特别而重要的节日、如果是交流前的开场白、如果发的是“专致”问候,······这些不能叫滋扰,是为情谊的加深与续写。收到或看到,当然要予以积极回应。

但对方已打过招呼表示谢绝这样的“礼仪”互动,你还在“持续”,每天爱发“早上好”,反而对私发的信息不上心不在意不回应。这样的“早安问候”有多大意义,无异于在“滋扰”对方!

真是不在乎对方的回复,可在群里发,也可发朋友圈,那是不需回复的!否则,会成为一种滋扰。回复吧,真的不情愿,属被动应付;不回吧,又似乎“不懂礼仪”。

如今不少人爱用“微信运动”的点赞替代问候很不错,又何必要这样“坚持不懈”呢?!

二、屡发分享链接。曾见到某群里一下子冒出四五个链接,均来自同一个人。这不是占用“公共资源”刷自身存在感吗?这不是“滋扰”群友吗?

曾有一微友,每天不忘给我发“爱上早读”的音频,其实醒来早已听过,已告诉过他实情,并说“谢谢,不用再发”。可他依然照发不误。把此“链接”再发给他,“表示不收!”,可还是不领悟,直至打电话告知,这才收手止步。大概这是一种典型的“滋扰”了!

三、在群里“@所用人”。原先加过一个群,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带着“以文会友”与“以诚相待”的心态,聚一起交流共进,对新群抱有期待充满向往。

然而,不久“露出真面目”:有人频频发自己的链接;有人觉得这是做广告宣传的好场所;有些人为无意义无价值的事,上纲上线争论不休;……所幸这些皆可用“免打扰”处置!

有甚者,为达个人之所愿,动不动就“@所用人”,像是要发布重大的情报似的,真的是不堪其扰。无奈之际,不少人都纷纷退群了!

其实,@所用人”不是不能用,而是不可随便用,应慎用,尽可能不用。这样,方才体现出@所用人的功能与价值。

网络是现实世界的补充与拓展,微信已成当代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愿我们加强自律,提升修养;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心存敬畏,谨言慎行。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氛围,铸就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