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经典传诵人丨用诗意解锁重阳节的双“重”打开方式

 如水138 2023-10-21 发布于河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近日,秋韵正浓,重阳节就要到了。来自信阳市光山县第一完全小学的汪婧和妈妈一起登上了王维笔墨里的焦作云台山。远眺美景,茱萸开始红遍山坡,此情此景的交织触动着汪婧录制了一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诵读视频。

图片汪婧在云台山茱萸峰录制诵读视频

作品上传至“我是经典传诵人”活动中后,不少网友留言问道:“重阳节除了登高还有什么习俗?”“重阳节在什么时候成了正式节日?”“现在为什么要把老年节定在重阳节?”为此,记者采访到全国百佳语文教师、濮阳市第八中学教师张红丽,和她一起用诗意解锁重阳节作为“登高节”和“敬老节”的双“重”含义。
【话登高】远眺美景能缓解“悲秋”情绪
重阳节又称“重九”,因为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又称“重九”。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嵩山登高

“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唐代时,孙思邈在《千金月令》中道出了重阳佳节登高的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常常与人对自然时序的认识有关系。”张红丽称,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个,“一是登高避灾,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三是'辞青’。而'辞青’,则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其实,登高作为节日的重要习俗之一,不仅是因为躲避疾病灾祸的俗信意义,更重要的是,望远看见的开阔景色,能让身心置于与天地万物之间,抚平或缓解我们常说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张红丽认为,传统民俗的文化韵味也蕴含在文人墨客的诗句里,她常常在课堂上举例说道,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用“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描绘了恬淡幽静的山野风光,李白在《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写下“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一句,抒发了他登临高处的畅快心情。
【话敬老】茱萸和菊花都代表着对生命的追求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它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发展。”1989年,每年的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重阳节也慢慢有了'敬老节’的含义。”张红丽解释道,因“九”“久”谐音,古人认为重阳节这一天宜于长久。

图片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陈志元诵读陶渊明赏菊名篇《饮酒(其五)》
“除了登高,佩戴茱萸、赏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重阳节的两个民俗事象——“辟邪翁”茱萸、“延寿客”菊花,展示了从避祸避灾到祈福祈寿的文化心理变迁。虽然具体的事物不同,但对于生命的追求相同。
从“登高节”到“敬老节”,文化意义并没有与传统相悖,反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
【话传承】以诗为纽带学习经典文化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名言流传至今,加深了人们对敬老爱老的理解。

图片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逸夫小学杨锦悦诵读重阳节经典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让孩子们通过学习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或课文,学会关爱老人这一传统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情感修养,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中国文化认同感。”张红丽认为,青少年们拥有着对传统文化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当学生真正发掘到传统文化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时,他们就会在学习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和满足感。
“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重阳节的节日文化、敬老文化,应该采用新颖、生动、多样的方式,将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只在课堂上教还不够,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文化的魅力。”张红丽告诉记者,她十分支持自己的学生在节日期间去登高、去制作茱萸花环和菊花饼,也鼓励他们聆听亲属或爷爷奶奶的故事,主动前往社区养老院探望、为老人送上祝福。
经典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经千年而形成的宝贵遗产。张红丽表示,希望以诗为纽带,通过传承经典文化,引导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感知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更好地维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
你还知道哪些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呢,快来“我是经典传诵人”活动上传你的作品吧!



来源:大河网 董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