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滩走失女童尸体漂流14天被捞起,那一刻国民的愤怒达到了巅峰

 金苹果6 2023-10-21 发布于北京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2023年10月4日;
一则「4岁女童在上海南汇新城海滩走失」的新闻,
狠狠揪住了无数网友的心。
小女孩失踪后显示的监控画面里,
诺大的沙滩深处,
只剩她一个孤零零的背影。
图片
图源:新闻
据黄元芯爸爸所言:
他当时只是想回到海滩上「拿手机给她拍照」。
而父亲口中的这段取手机的路,
后续在网上被披露出来,
来回往返要耗时12分钟之久。
一个4岁的女童,
在心智到身体都并未健全的情况下,
这位父亲竟心大到,能够将女儿孤身置于阴晴不定的大海边,
整整12分钟。
也就是在这短暂又漫长的12分钟里,
黄元芯背对世界,茫然地在原地等待着。
直到海浪翻滚,天色黄昏,游玩的人潮散去。
等在原地的小小的她,
也彻底不见影踪。
黄元芯父亲报案后,此事件在网络迅速掀起轩然大波。
有的人心痛只有4岁的女童,
就这样被「遗弃」在海边,
纷纷指责这位父亲的不负责。
有的人怀疑这位父亲是「故意」的;
因为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出,
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对自己的亲生孩子这么心大的人。
也有的人说别骂了,
哪个做父母的还没有疏忽的时候,找孩子要紧。
没错,的确是找孩子要紧。
为人父母,
谁都不忍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
大家的心都紧揪在一起,期待着一个奇迹。
直到2023年10月18日,
黄元芯失踪后的第14天,
一具女童尸体在宁波市的某海滩被发现。
图片
图源:微博
经法医比对,
这具漂流了14天之久、终被冲刷上岸的遗体,
与海滩失踪女童黄元芯的信息,
完全吻合。
图片
图源:新闻
一刹那,世界好像被按下了静音。
孩子确实走了,
一切都无力回天。
她才只有4岁。
或许对这一切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
就这样在父亲的失职下,
枉送了性命。
遗体被确认后,
愤怒和无力的火焰,
终于在人们的胸膛中升腾起来。
那句「哪个做父母的还没有疏忽的」,
此刻在一条生命的逝去当前,
也显得如此冷血和讽刺。
图片
图源:新闻
可悲的是,在这则新闻的评论区下,
有许多网友在扼腕叹息之余,
感同身受地回忆起了自己也曾被父母「遗弃」过的童年创伤。
甚至就在我们编辑部里;
大多数伙伴也对这种经历感同身受。
「你也被你妈/你爸丢下过?」
「我也是。」
图片
图源:电影《亲爱的》
当然,「哪个做父母的还没有疏忽的」,
这是一句实话。
可我们显然也该共同认识到一件事,
在育儿中,
「父母的疏忽对孩子的生命安全造成损失」这个命题;
结果是「0」,或「无限大」。
孩子出事,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图片
图源:电影《失孤》
但人们之所以对黄元芯的父亲如此愤怒,
是因为我们都知道:
对于大多数幼小到对这个庞大的世界,
毫无反击之力的孩子来说,
父母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
对他们而言,
性质都可能演变成犹如「谋杀」的致命伤。
图片
在类似性质的事件发生之后,
大表姐想,
或许我们不应该仅仅去听大人们怎么说。
我们也该听听,
孩子们怎么说。
或许,
听听那些曾经是「孩子」的大人们,
他们怎么说。
以下文字来自Momself编辑部真实讲述
小金:

大概4、5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逛商场,

她经常把我当成行李一样「寄存」在商场的某个店铺,

有时候是袜子店,

有时候是米面粮油店。

她会对我说「马上就回来」,

但这个「马上」很抽象,

周围的大人人来人往,

我觉得陌生又恐惧。

我不知道她说的「马上」到底是多久,

只会一个人傻傻地、安静地在陌生的地方等,

不哭也不闹。

我甚至还会控制不住地担心,产生一系列黑色想象:

妈妈不要我了?

还是她出了什么意外没办法来接我?

小时候根本不懂责怪,

反而会懵懵懂懂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或许是我不够乖,或许是我做错了事。

现在想想,好像这些零碎的被妈妈「丢下」的幼年记忆,

给我造成的伤害很大。

成年后我也常对这种没有期限的等待感到焦虑,

控制不住的比其他人更爱胡思乱想。

或许,但凡当时有一丝责怪,现在的我也不会这么敏感了吧。

图片

图源:纪录片《幼儿园》

静静:

我上小学二年级(9岁)的时候,运动会放学,

我爸沉迷打牌忘记接我回家了。

我在校门口等了很久也不见他人影,

最后索性咬牙生生走回了家。

那是我第一次走着回家,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

满脑子想的就是要回家。

当时我年纪还小,再加上没发生意外,

倒也并没觉得是很大的事情,就是觉得他忘记了我们的约定。

但那晚妈妈跟爸爸大吵了一架,把锅碗瓢盆都砸了,

还把亲戚都叫来「评理」,最后逼着我爸承认了错误。
从那以后他倒是再也没忘记过接我,

但我至今都记得他俩那一架吵得有多凶;

也一直记得那天那段回家的路挺长的。

图片

图源:《人生第一次》

现在想起来都会有一种后知后觉的无助感。

也就是那时候还小,

但现在我非常理解我妈。

那时候我对那段路其实并不熟悉,

如果发生了什么意外,或者遇见了人贩子,

一个小孩也没有办法反抗。

现在想想,真的挺后怕的。

JOJO:

至今还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是我大概在上小学的年纪,

被爸妈拉去一个灯城买灯。

那时候家里在装修,他俩挺忙的,还总吵架,

大多数时候我都不声不响,

希望把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那天买完灯以后,他俩竟然在我不注意的情况下直接走掉了,

把我忘在了原地。

我找不到路,也不敢问陌生人,

就傻呆呆的在原地等,

以为妈妈会回来接我。

结果过了很久很久,我自己都忘了是多久,

他俩也没人想起来孩子不见了。

我只好自己硬着头皮找路,

一路上觉得仿佛世界末日了,

因为我找不到妈妈了。

那时候我只是个矮矮的小孩,灯城人很多。

大人们好像也都在忙,

根本没人注意一个小孩怎么了。

现在想想,多亏当时没人注意我,

也多亏我摸索着找到了门口。

但当时妈妈的反应好像也并没有多着急,

她甚至没意识到她把我落在那儿了。

估计心里想的是我会一直跟在她屁股后头,

于是从头到尾都没回头看。

长大后好多事情也是这样,

他俩好像总默认我会处理好一切难题,

所以对我一直很放心,

甚至会跟亲戚夸赞我是一个很独立的孩子。

但只有我知道这样的夸奖有多痛。

或许从内心深处,

我从来没独立过,也并没有那么坚强。

图片

图源:电影《小孩与鹰》
葡萄:

小时候在人群里,觉得大人的腿像森林,

家门口的那条马路好长好宽,

看什么都好大、好漫长。

当然,长大以后就不这么觉得了。

视角拉回到现在,
我相信此刻有很多编辑部之外的朋友们,
对以上的这些讲述感同身受。
每个人或许都曾因为父母无意识的粗心大意,
获得过一些伤害;
这些东西并没有在成长的道路上,
成为一颗击穿我们的子弹;
却在成年后的某些时刻,
化作了一声令所有人都感到惊愕的、迟来的「枪响」。
图片
图源:《人生第一次》
显然,在小孩子的视角跟大人的视角下,
对世界的洞见和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可能大人们眼中一件鸡毛蒜皮、无关紧要,
可被搁置在一旁的小事;
在孩子的眼里,却是全世界的崩塌。
我们无心谴责每一位父母;
因为我们都知道,
抚养一个小生命健康成长,是那样的艰难;
更没人能保证,自己永不犯错。
我们只是想提醒一些爸爸妈妈们,
切记抛弃掉脑海中这种「不是大事」的错误育儿观:
因为它可能给年幼的孩子,
造成难以挽回的生命损失;
也可能给孩子烙上一生都难以痊愈的心理创伤。
中德舞动治疗师周海松曾经提出,对于孩子来说,
0-6个月是父母跟孩子建立「亲密力」的重要阶段。
所谓的亲密力,
也就是「爱与被爱」的能力。
图片
图源:《人生第一次》
亲密能力弱的孩子,
在婴儿期就很难喂养。
在妈妈怀里也会显得很不安,
仿佛永远理解不了外界发生了什么事。
而如果这个时候,父母选择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进行忽视,
便会造成孩子后续在成长中如「分离焦虑」等一系列创伤型焦虑;
父母的无视,还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和竞争能力。
有些孩子会永远觉得患得患失,
甚至无法与他人长久建立亲密关系。
当然,我们并不是毫无办法。
如果面对的是高敏感、亲密力弱的孩子,
我们可以采用「镜像」的方式安抚TA。
宝宝们从初生开始,
就是从妈妈的眼睛里在确认自己的存在的,
成人也会有这种感觉。
「我被看见,因此我存在。」
图片
图源:《人生第一次》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孩子的游戏,
来形成与孩子的同频关系。
比如宝宝笑一下,
妈妈也同样笑一下;
宝宝皱下眉头,
妈妈也皱眉头;
宝宝在去幼儿园路上从坡上晃晃悠悠冲下来,
妈妈也同样晃晃悠悠地拼冲下来等等。
当孩子从父母的行动中感知到被理解,
自然也会慢慢消除身体的不安和焦虑。
当然,在所有的育儿方式中,
不去洞察孩子需求、无视孩子需求;
甚至自以为是、粗心大意的,
将孩子置身于极不安全的环境中的,是最不可取的一种。
图片
图源:电影《失孤》
此次黄元芯事件发酵出的,
也并不仅仅是一个仅针对父母群体的议题。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习和思考——
我们该如何对生命负责?
图片
悲剧的发生,只有一次和一万次。
或许有人觉得,
黄元芯事件是一个「个案」。
但如果我们不重视,
谁能保证不会有更多个黄元芯出现?
事实摆在眼前:
如果不制定相关的法律制约跟惩罚,
父母将会成为世界上门槛最低的「职业」。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法律中,
还没有一条能够针对黄元芯父亲失职所定下的责罚。
图片
图源:微博
美国、英国乃至日本,
都先后制定了关于父母对孩子看守失职的惩罚标准,
轻则罚款,重则坐牢。
图片
图源:微博
法律方面的空白,
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细思极恐」。
我们不提此事件衍生出的阴谋论,
但仅一条评论,就足以让所有人毛骨悚然。
在黄元芯的这则新闻下,有一位网友,
隔空「喊话」曾在窗边将自己的亲生孩子推下去,
在尸体旁假哭的重庆人渣父亲张波:
「你当时要是也用这一招,后面不就不用坐牢了。」
多么恐怖的一个「提议」。
尽管我们都知道,
这是一句极尽痛恨跟讽刺的言论,
但却也足以让我们意识到一件事:
这个世界上,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
图片
图源:电影《亲爱的》
有一个张波,
就还会有其他藏在阴暗角落的「张波们」。
一想到法律层面的空白,
能够成为他们对无辜的孩子肆意作恶的遮羞布时,
每个人都禁不住打一个寒战。
说一千道一万,
当这些存在于大人们之间肆虐的,
阴谋、仇恨、失职,
如滔天洪水般席卷之时;
那些对父母倾尽了所有信任,
最终却丧命的孩子们,
才是最无辜、最沉默的牺牲品。
图片
图源:电影《亲爱的》
我们能听到所有大人们说话,
我们可以倾听他们的罪恶跟忏悔。
却再不能听到张波的孩子们开口说一句话。
也再不能听到4岁的黄元芯开口说一句话。
他们害怕吗?
他们冷吗?
悲剧发生的那一刻,
他们还爱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没有人知道。
他们就这样静悄悄的,
从这个纷扰的世界消失了。
这些纯净的小天使们,他们短暂的来过,
然后飞往了另一个我们目光所不能及的世界。
图片
图源:电影《小孩与鹰》
那天走出会议室,
一位同事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说,这个被海浪冲走的小女孩,会怪他爸爸吗?」
随后,
她又自问自答式地喃喃道:
「我觉得不会。毕竟她才4岁。」
好难过。

图片

图片

右下角点“在看”,一起为她祈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