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彦乔 :情与思 诗之魂——读王晓丽诗集《诗路心语》

 杏坛归客 2023-10-22 发布于山东

情与思 诗之魂

——读王晓丽诗集《诗路心语》

李彦乔

王晓丽的诗集《诗路心语》收入了她从2008年到2017年十年间所写的一千多首诗词曲作品。十年的不懈耕耘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正如诗集的题目所表达的那样,收入本书的这一千多首诗作忠实地记录了她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不懈前行的历程。“爽借秋风梦一帘,池中翠盖露红尖。披星十载勤研墨,几卷诗书韵味添。”(《学诗十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她在十年学诗过程中的心境,她是怀着一种非常喜悦的情绪在诗词的王国里游走。正因为喜悦,所以就奠定了她这本诗集蓬勃向上的总体基调。这种喜悦的心境或许与她较为顺畅的生活道路有关,但我以为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诗人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希望之光,于是她看待千姿百态的生活也就会具有无限的生机,那么生活也就变成了诗。生活的诗与诗意的生活相辅相成,那么诗坛就又出现了一位诗人。把生活变成诗也就成了王晓丽平凡的但又是精彩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她生活平凡是因为她的每一天也和别人一样,也是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说她精彩是因为她在有意识地装点生活,使自己的今天绝不是昨天的简单重复。十年里平均三天写一首诗,说明她的生活就像一条彩色的河,这条河的每一簇浪花几乎都变成了诗,这还不精彩吗?

诗是什么呢?诗是诗人心灵的剖白,诗是诗人理想的寄托,诗是诗人情感的宣泄。诗的本质特征是其情境之美与思悟之美。情与思应该是诗的精魂。有时候我们读一些人的诗,感觉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无可挑剔,但读后却留不下什么印象,更谈不到引发共鸣。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作者没有注入自己的情感,也没有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样的诗即便技巧再高超,恐怕也不能算作是好诗。而有些诗虽然还不够完美,但却注入了诗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独特的解读,让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诗人的脉搏,我以为这样的诗就应该称之为好诗。我们读王晓丽的诗就有这种感觉。她的诗,我是说她前期的诗,或许在技巧上还不是十分成熟,但她却能毫不吝啬地给予自己的诗以饱满的情感投入,并试图揭示生活千姿百态的蕴意,那么,她的诗也就有了生命的活力。比如十年前即2008年冬,她有一首题目为《破晓》的绝句,诗云:“数载蒙霜愈挺姿,高鸿志向雀安知?今朝破晓晴空现,正是霞光万道时。”无疑,这首诗是诗人内心世界大胆的披露,我们能从诗里所表达的那种强烈的自我中读出她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多少日月都在迷蒙与混沌中过去了,一旦从无意识中醒来,她便突然感到人是需要站立起来的!这个发现是何等了得,就仿佛是“破晓”时夜与昼的交替,她的眼前顿时就充满了灿烂的阳光。在这首诗里,她把未来的景象描写得极为光明,而正是她对美好生活的这种向往促使她立下鸿鹄之志。这一点也不奇怪,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美丽的梦境,而梦往往就是走向成功的前奏。不难看出,王晓丽的这首诗其内在的蕴意是非常洁净与纯粹的,我把这首诗看作是她的一个走向万道霞光、亦即光明前途的宣言。她所表达的志向或许是政治的,也可能是艺术的。但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说,这首诗都堪称是一面彰显性情的旗帜,我感觉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直抒胸臆的好诗。

六年以后的2014年秋天,王晓丽又写下了一首绝句,题目为《大道至简》:“分清繁简皆非易,至理归真本更难。静看人间多少事,澄怀悟道自无寒。”我感觉这首诗应当是《破晓》的延伸,但这一首较前一首在境界上却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因为经过六年的磨砺,王晓丽终于悟出了“归真”才是“大道”这样一个对她来说十分重要的理念。不仅如此,她还感受到了“归真”的艰难,这大概是她自觉或不自觉地触摸到了生活更深层面的缘故。事实正是如此,纷繁芜杂的生活并不总是像她想象的那样简单,也不会总是那样霞光万道,其中或许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这是一个诗人真正踏入生活之后必然会有的困惑。而正是这些不如意造就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诗人许许多多精彩纷呈的诗句。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她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纷繁而烦恼,她告诉我们,只要静下心来,执着于自己的向往,那么,纷繁芜杂的世界也会变得畅朗与简单。这或许是她对于生活的独特的感悟。这些珍贵的感悟一旦得到诗意的表达,那么她的诗也就有了灵魂,这大概不是夸张。

是的!如果说六年前她对待生活还显得有些“理想化”,那么现在,她就不再漂游在生活的浮面,而是把脚跟落在了实处。或许自此以后她才真正去自觉地揭开生活的浮面而去挖掘生活、认识生活、研究生活,并有意识地将她对生活的感悟诉诸于自己的诗句。这对于王晓丽来说无疑是一个飞跃。

其实每一个致力于文学创作的人认识生活都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感悟都会给人开启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我们会对眼前的景象看得更加真切;我们的思想也会因之而更加深刻;我们的胸怀也会因为思想的深刻而更加开阔。

作为诗人,思想的成熟决定了诗的深度。一切艺术作品都源自于生活,只有对生活的深层蕴意有所感悟,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作品,这是毋庸置疑的。王晓丽正是循着这个没有人可以超越的规律,一步步走向另一个更高的境界。总之,王晓丽能够不随俗流而澄怀观道,这对于她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是至关重要的。

的确如此,又过了两年,即2016年末,王晓丽写下了《岁末感怀二首》。其二为一首七律:“冬夜寒流似箭穿,经霜几度对云天。朝迎旭日丹青写,晚送余霞平仄牵。不慕荣华心自静,常修竹菊品为先。登山拾翠胸襟阔,检点诗囊又一年。”我把王晓丽的这首诗看作是《破晓》与《大道至简》更进一步的升华。如果说《破晓》是她意气风发的人生宣言,那么,六年后的《大道至简》就为她的人生开启了一个“至真”的境界。而她的《岁末感怀》就应当是她的思想在那个“至真”的世界里经霜历雨之后的又一个跃升。她终于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悟出了做人的真谛。“不慕荣华心自静,常修竹菊品为先”,这大概是她为自己设定的人生坐标,而她的这个人生坐标无疑是非常高远的。

王晓丽是一位领导干部,侧身官场,“不慕荣华”洁身自好就显得尤为重要。她能以虚怀若竹,清洁如菊而自律,并能以“至理归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她既有《破晓》中的“高鸿”之志;又有《大道至简》中追求本真的执着;更有《岁末感怀》中对若竹若菊品位的追求,似这样具有诗人气质的官员的确并不多见。

当然,我在这里不是要说怎样当官,而是要说怎样做一个诗人。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当然也是如此!但我不认为作为诗人的王晓丽已经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我感觉她或许正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境界里苦苦地寻觅。这个境界是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只有攀登到一个足够的高度,并具备了足够的积累之后,他才会有“蓦然回首”的惊人发现。一个没有高远志向的诗人永远也不会达到这个奇妙的境界。或许他一辈子也看不到在“灯火阑珊处”那个若隐若现的影子。可喜的是,王晓丽正在不停地攀登。你看,“一生苦恋半生缘,破壁经霜不计年。”(《面壁》一)“倦倚西风仍有梦,山高水阔几回牵。”(《面壁》二)面壁的目的是破壁,既然她有面壁的勇气,与甘于寂寞并上下求索的精神,那么,她距离“蓦然回首”的“破壁”时刻就不会太远。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追寻一个诗人思想变化的历程,是因为其作品的内涵会依托她的思想的提升而提升。如果我们把《破晓》《大道至简》与《岁末感怀》这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很显然,后者要比前者广阔得多深刻得多。但这个三级跳的成果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诗人逐步深入生活、进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结果。而诗人的这种“深入”“认识”和“感悟”往往并非刻意,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自觉的。也就是说,她或许并没有感觉到自身的变化。那是因为积累的过程往往是一点一滴的。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但只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提升也就会成为必然。但这种提升对于诗人来说大都是无意识的,他真正能感觉到的或许只是得心应手。也就是说,他写一首诗不再像以往那样感觉吃力了。是的!我经常惊讶于某个诗人的才思敏捷而出口成章。这当然很不错!但是,一旦长时间“得心应手”,他或许就在这个水平上停滞了。他有可能就在这个方寸之地徘徊很长的时间。有的人或许就在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的状态里停留一生,那么他也就永远不会感受到那种“蓦然回首”的畅朗了,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不希望王晓丽就此止步。突破自己,向更高层次攀登,是每一个有出息的诗人应当追求的目标。而“突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他需要有脱胎换骨的强烈愿望,有彻底否定自己的超常勇气。这就如同凤凰涅槃一般,文学上的自我突破将为你造就一个全新的自己与全新的创作风格。平庸是创作的大敌,不停地突破才是创作的真意。

在王晓丽这本题为《诗路心语》的诗集里,除了一些如同以上所举直抒胸臆的诗作以外,更多的是她对自己所经历的各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她的诗词取材范围非常广泛,几乎触及到了她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任何一位诗人大概总有自己特别关注的点,也就是说,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偏爱,而这些偏爱或许就会成为他们经常吟咏的对象。王晓丽也一样,我发现她对秋与花就特别钟情。在这本诗集里,她直接描写秋的诗与词就有五十余首,而描写花卉的就更多,至少也有一百余首。我们先来看看她怎样描写秋天吧。中秋是秋天标志性的节日。“中秋仰望月儿浓,半卷晶帘半掩容。寂寞嫦娥愁几点,回归大雁意千重。当知风雨能磨志,更觉波浪可阔胸。欲问诗仙何处去,丹心永驻自为峰。”这首题为《望月》的诗是收入王晓丽这本诗集里的第一组描写秋天的诗中的一首。这其实也是一首借中秋而抒怀的诗。其中“当知风雨能磨志,更觉波浪可阔胸”同样是对生活的感悟。借景抒情是中国诗词的传统,单纯描写景物的诗其实是不存在的,它总要融入诗人的思想或者心境,这样情景交融的诗才更有味道。这首《望月》是王晓丽写于2011年的一首早期的作品。我们能从这一首诗里感受到她是怀着一种怅然若失的心境仰望中秋一轮明月的。写秋愁是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共同的题材,王晓丽也不例外。从嫦娥的“愁几点”与大雁的“意千重”可以窥见诗人心底的怅惘。为什么“愁”我们不知道,或许想到了嫦娥的寂寞,或许看到了大雁的离去,因而触发了诗人心底蕴藏着的某种情愫。总之,可以肯定地说,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心境不是十分畅朗的。这种心境是不是那一段时间的常态我们不得而知。

五年后的2016年,她又写了几首咏唱秋天的诗:“玉露凝成七彩身,层林尽染醉星辰。纵然一夜风吹去,霜叶翩翩绝胜春。”(《霜秋三首》)“潇潇细雨雾苍茫,月罩轻纱夜已长。转眼寒风吹碧树,红枫遍野似高阳。”(《晚秋》)“一池秋水露寒微,万树纷纷别翠衣,莫怨霜风吹叶去,只缘蓄势待春归。”(《寒秋》)。很显然,这几首描写秋天的诗其基调就高昂得多。在这几首诗里已经看不到那种愁绪。思想认识的跃升让她看到了秋天比春天还要美丽的一面。也就是说诗人对秋天蕴意的挖掘不再停留在传统之上,而是有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其实四季更迭是自然规律,并无所谓好与坏。对于自然景物或好或坏的描写几乎都是诗人自我情绪的宣泄。

“高天升皓月,皎皎此时同。光照关山外,思连云海中。菊花盈两袖,玉露倚长风。亲友遥相望,倾杯对碧穹。”这是王晓丽于2017年10月写的一首五律《丁酉中秋》。同样是写中秋,这一首就比六年前那一首《望月》无论从内容到技巧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诗人在这首诗里所表达的思绪是积极的向上的,甚至可以说是豪迈的。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仰望苍穹而举杯邀月的形象。这大概是她在中秋之夜怀想远方亲友的诗作,读这首诗就突然让我们想起了苏东坡那首堪称千古绝唱的《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的诗意在王晓丽的诗里得到一个很有个性的诠释。

从以上所举三个阶段的诗作,可以明显的看到王晓丽在创作上不懈攀登所取得的成果。这在她描写其他题材的诗作里同样可以得到有说服力的证实。

爱花是一般女性的嗜好,王晓丽也是如此。在这本诗集里,她所吟咏过的花卉就有二十种之多,其中不乏佳句。例如“陶翁笑指山高处,烂漫红云已染天。”(《房山桃花诗会》)“徘徊花语心相印,摇曳钟情任自猜。”(《访玫瑰》)“寒风冷雨难吹散,香韵依稀伴月霜。”(《秋日残荷》)“只待冰天飞白雪,暗香涌动绽瑶台。”(《梅待雪》)“兴来墨染桃花扇,伴我诗情永不销。”(《咏银杏》)“不是名姝人更醉,花开动地带馨归。”(《题油菜花》)“不爱红妆金灿灿,为君聊寄一枝春。”(《迎春花》)“莫道根生山石上,修为淡泊最孤标。”(《竹》)等等不一而足。从这些隽永的诗句里,我们能够窥见诗人那一隅灵动而睿智的内心。而在这些花卉里,我发现她对菊花似乎更加偏爱。在《诗路心语》这本诗集中,王晓丽描写菊花的诗就有将近二十首。

“一地黄金缀玉条,千姿冷艳醉蓝桥。孤芳愿伴寒霜至,菊晚情浓韵不销。”这是王晓丽在这本诗集里最早咏菊的一首诗,大约写于2014年秋,诗的题目是《爱菊》。虽然这一首诗还显得比较稚嫩,但她对菊花的爱恋却表达得很充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这一首咏菊的诗还比较单薄,那么五年后她的两首咏菊的诗就显得厚重了许多。“菊香遍野耀河滨,粉黛娇姿不占春。只待寒风花盛放,东篱偏爱有缘人。”(《秋菊》)“凝霜伴露著金身,香满东篱不染尘。幸有仙姝寒里发,深秋也自若芳春。”(《咏菊》)可见已经不是单纯地对菊花进行描摹,而是融入了自己对菊花那种独特的感受。换句话说就是她在字里行间植进了自己的思想。诗其实就应该是思想是声音,没有思想的诗是不能打动读者的。我们在她的这两首诗里不仅看到了菊花,我们还看到了那个“有缘人”。

王晓丽的确与菊有缘,她的爱菊情结始于童年。据说她的父亲就非常喜欢菊花。那时候他家里的窗台与阳台上一年四季都摆满了各色菊花。每到秋天,菊花怒放,馨香四溢,别有一番情致。王晓丽从小就生活在菊花丛里,清幽淡雅风情万种的菊花滋润了她幼小的心灵。尤其她还出生在被古人称之为“菊月”的农历九月,于是,她便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空山秋已暮,别有傲霜枝。风展黄金蕊,香凝玉露池。守贞高宇净,抱石晚轩奇。一任群芳妒,孤标不肯移。”(《咏菊》)这是王晓丽最近写的一首咏菊的诗。这首五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她对菊的品格的认知更加准确,同时也更加深刻。在这首诗里,她已经超出了一般化的具象思维,而是在努力揭示菊花内在的人格化的蕴意。在她的笔下,菊已经不再是菊,而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一种清雅淡远的人生。这种对于静止物态隐喻的挖掘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从王晓丽三个阶段对于菊的描摹我们也不难看出,她在诗词王国里的修炼是非常虔诚的,阶段性的超越使她的诗越来越具有了个人的风格与韵味,这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写作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格的修为,诗人的人格趋向决定了诗的价值。王晓丽在这一方面的努力的确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我不是说王晓丽的诗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是说她距离那个“蓦然回首”的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条路不是一条平坦的路,而是一条需要不停向上攀登的陡峭的上坡路。我希望王晓丽不要停留,在经营自己这块田地的时候再琢磨一些,再沉稳一些,使自己赋予诗的情感更加细腻,更加富有张力,使自己对于生活的认知与感悟更加清晰与深邃,那么,或许她向上攀登的速度就会更快一些。我想,如果王晓丽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走下去,她就很快会跻身于诗林骄子的行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