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家长:不是所有时刻,都要和学校站在一条战线上

 新用户4010x7m6 2023-10-22 发布于上海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讲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优秀出色的人。

而这个标准的第一步就是考个好成绩。

为此,一大批家长不惜花时间花精力提前抢跑、一路超前学,以求孩子稳定地“名列前茅”。

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好大学的录取人数是有限的,一个班的第一名也只能有一个。

所以,我想对家长们说一句掏心窝的话:不是所有时刻,都要和学校站在一条战线上。

尤其孩子品行很好,只是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

💕💕💕

1、其实,他/她已经是个很好的孩子了。

某音上刷到一条视频,妈妈在教训孩子成绩不好时,突然晕倒。

儿子紧紧地接住她,把妈妈抱到沙发上,一边给爸爸打电话一边全力呼救,努力唤醒妈妈。

待妈妈缓过来,给她喂水,贴暖宝宝,扣上扣子,还主动坐在妈妈的背后成为她的依靠。

看得我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掉,家有此娃,父母何求?

尽管他学习不够出色,但他是已经是个很好的孩子了。

善良、细心、做事有条理、懂得照顾人。

这样的孩子,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我家安宝,从小到大都很天使,不挑食、睡眠好,也不闹人。

和她玩得好的几个孩子,莫不如是。

不与人攀比,不嫉妒、不惹事、独立完成作业、有礼貌、有节制、大人忙的时候乖乖自己玩,还偶有暖心安慰照顾家长的举动。

总之,他们只是成绩普通,都是十足的好孩子。

只不过,我们大人太焦虑了,每每接到老师的投诉,或是看到孩子带有几个叉叉的试卷,就忘了这一点。

我们害怕耽误孩子的未来,也认为自己有义务配合老师的工作。

不论是出于自己根深蒂固认为理应如此的三观,还是自己哪颗被比下来受挫的心,都大错特错了。

为人父母,真正应该做到的是: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如果孩子成绩差,那就帮她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如果孩子专注力差,那就帮她降低焦虑,调理身心...

何况,这些都是一时的。

退一万步来说,每个孩子擅长和适合的东西都不一样。

若是出类拔萃,就送她振翅高飞;若只是平凡之辈,承欢膝下也不错。

💕💕💕

2、选拔制教育的局限,不应怪孩子。

我不敢说自己阅孩无数,但37年的人生经历中,的确见到了很多不是学习那块料的人。

他们的父母也好,老师也罢,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校内校外相结合地给孩子施压,共同监督。

其结果,依然是无效的。

是的,很扎心,用力逼一逼也还是那样的情况大有人在。(虽然有一大批没被逼过的孩子在成年后,在网上叫嚣着说早知道怎样当初就好好学习,其实也就剩说说而已了,否则为什么没见到他们去再学习呢,家长们切莫当真)

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的智商有问题,也并妨碍孩子在成年后的生活和发展。


根据2019年居民收入调查显示,各学历的应届起薪存在的确存在一些差额,其中约42%在未来几年逐渐降低。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他们的学历不高,收入也不算高,但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甚至有人通过自己的手艺和钻研获得了不菲的价值和成就。

所以,成绩不代表一切。

而且,从根源上看,现行教育制度是存在局限的,并不能覆盖社会的各种需求。

首先,考试始终以选拔为目的,要求孩子语数外、物理化学地理历史门门都得学得好。

本身就注定了更倾向于那些智力发展平均、有耐心、坐得住的孩子。

其次,学校教育是大锅饭,受资源和人力的限制,无法做到针对每个孩子的优势进行因材施教。

假如孩子只是在某个方面有优势、有兴趣,就被轻而易举地甩在了后面。

再往深里说,还有目前大家还没有完全摒弃工种之间高低贵贱分别的问题。

上述这些种种问题和内卷丛生皆是教育制度和社会的局限,不应全部怪孩子笨或者不努力。

💕💕💕

3、家长不必和学校时时站在一条战线上。

记得,我有个高中同学,眉清目秀,性格活泼,很努力很努力地学习成绩却还是一般般。

突然之间,对化妆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痴迷到把生活费节省下来去买工具,也曾偷偷地去了解是否有专门的学校。

但被老师发现后几次叫家长,妈妈也和学校一样,认为干化妆没出息,屡屡批评她不务正业,强势勒令她收心考大学。

慢慢地,她就变得沉默寡言起来,眼睛里布满了灰暗和黯淡,成绩下滑得更厉害了。

直到多年后,终于从事了喜欢的工作才又回到乐观爱笑的状态。

说实话,这种问题在低年级更常见。

孩子可能是没开悟,也可能是没建立对学习的兴趣,就表现得不那么热爱学习了一点,作业拖沓,学不进去,更喜欢体育、画画、音乐课...

家长就如临大敌,对着孩子一顿又一顿地输出,警告孩子将来会过不好,提醒孩子自己付出了多少,告诫孩子不努力就会一直跟不上...

殊不知,带给孩子的是否定、是打击、是恐惧,适得其反。

久而久之,就彻底沦为了不自信、叛逆、厌学、抑郁。

求求家长们,快停下来吧,不必那么执着,更不必时时和学校站在一条战线上。

就拿安宝来举例吧,数学在一二年级时一直不开窍。

每每小测验回来,都是焉头耷脑的。

给她看纪录片、做习题,也是一副难熬又无意义的样子。

逼她也没用啊。

我能做的无非就是再等一等。

因为,一些时候,孩子的智商和能力并不能与学校的教育内容相重合、相匹配。

在她成长起来之前,呵护好孩子的自信、兴趣、善良和热情才是重中之重。

要知道,家长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而老师是背着kpi在完成工作,他要的是教学成绩,是高平均分。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老师是错的,但她的负责的确是夹带私货的。

我们作为家长,有些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积极配合,比如孩子在学校不蹲守纪律妨碍到其他孩子,和同学有肢体冲突、讲脏话等。

但若是孩子的品德没问题,只是成绩和发展问题,家长要学会该敷衍敷衍。

甚至,针对孩子的各方表现,帮她去做好树立信心的工作。

无他,既然是教育,至少不应该建立在伤害人体健康的基础之上。

也唯有让孩子怀揣着对梦想对未来的期待,保持着对自己对学习的信心,她才能在下一个阶段迎头赶上。

💕💕💕

4、请留出足够的时间在发展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上。

所以,成绩固然重要,为未来铺路方为根本。

早在给孩子一个优质的教育那篇文章里,我们就讲过,孩子的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

与其全部拿出来卷成绩,不如留一些给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上。

十七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何况是孩子呢?

有人天生记忆力、领悟力俱佳,擅长学习考试;有人携带着某种特殊基因和天赋,注定去做科研或大家;有人对数字敏感,是一个会计的好苗子;有人动手能力强,合适从事机械、工程等实操类的工作...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哪怕不是那么明显,假以时日,也能够熠熠生辉闪耀着自己光芒。

家长要做的是就是发现孩子合适的那个赛道。

或者,在能力范围内,提供孩子多次尝试的空间和自由,允许孩子去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

而不是,与基因死磕,和他人内卷。

因为,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父母用心的灌溉才是他末来的风向标。

我们爱孩子就该学会:


所有的教育都要聚焦独立,所有的教育都要指向“自己”。
给她以宽松、弹性的环境,把尊重和允许放在第一位,他才能学会去爱自己;
担心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发展孩子的优势和特长。

被父母狠狠重视的孩子,更能被“社会”优待;
敢于让孩子做自己,他才能长出阻挡风雨的铠甲。

三分关爱,七分自由,十分的独立人格。

这才是教育最好的状态。

💕💕💕

5、让孩子保持对未来的信心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最后,在强调学业和发展特长之间,在意志磨练与心理健康之间,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我们还要掌握一个平衡。

那就是,不贴标签,不谈未来,把精力落实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上。

关注孩子今天这一天的事务,鼓励他一点一滴的进步。

告诉孩子,哪怕你非常努力也无法提高自己排名,尽力了就好。

只要尽力了,自己跟自己比就一定会有进步,攻克了一个难的题型就一定攻克更多自己目前不会的领域。

日日尽力,日日更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逐渐感受到努力就能赢得进步的喜悦,也能懂得长期坚持就能变得强大的道理。

这种精神,就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说到底,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段局部经历,不能代表什么。

在未来孩子会走向社会,接触的世界会更宽广,可供选择的领域也更丰富,只要他保持信心去寻找,一定能有更适合自己的地方。

望周知,并与大家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