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义的来源:人类如何编织这个世界的代码?

 heshingshih 2023-10-22 发布于北京

图片

▲ 《意义的形式》封面

西比奥克《意义的形式》(二):

如何在人类社会中构建意义?

How to Construct Meaning in Human Society?

文· 于佰田 

编辑·苏也


大家好,这里是《后人类的危机与希望》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在上一篇,我们一起了解了西比奥克(Thomas A Sebeok)的《意义的形式》(The Semiotic Sphere)这本于1986年出版的著作,对它的基本语境进行了介绍。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本探讨符号学和语义学核心概念的重要著作。

符号学应用于哪些学科?  

建模有哪些类型?  

符号在不同领域中有何作用?



❓ 📚 🏧 —— 来自符号的拷问

# 西比奥克是谁?

西比奥克(1920年- 2001年)是一位美国语言学家、语义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以他在语言学、符号学和动物沟通领域的贡献而闻名。他被认为是“生物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也在语言学界中推动了语义学和符号学的发展。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西比奥克的工作涵盖了广泛的人文领域,包括了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和语义学。他对动物之间的沟通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关注动物如何使用声音、姿势和化学信号来传递信息。他的工作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语言与动物沟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符号和语义的理解。

图片

▲ 美国语言学家西比奥克

# 符号,能影响人的生活吗?

在这本书中,西比奥克提出了一种广泛的符号学观点,强调了符号在社会、文化、自然界和科学中的重要性。他介绍了一种“符号领域”的概念,指的是:符号在不同领域中的运用和影响。他讨论了符号如何在人类社会中构建意义、传递信息以及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西比奥克将整个有机世界的一切意义生成的形式都归纳为“建模”这个行为。

图片

▲ 生活中的符号

在开始进一步解释西比奥克的“建模”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再来介绍一下符号学的根本核心。大家都知道,传统符号学的基础是两个概念:能指与所指。

能指:这句话或者这个词有可能意味着什么。

所指:这个词或者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

任何表述内容中想要表达的事物和可能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传统符号学的基础,这个过程又被称作“指涉”,而作为这个过程的媒介的事物则被称作“指涉体”。西比奥克在《意义的形式》一书中,又将“所指”分为了三类:直指、涵指和特指,并将传统意义上的指涉体扩展为“指涉领域”

# 都有哪些建模类型?

西比奥克将建模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单性建模、复合建模、凝聚建模与链接建模。让我们一一来看。

01 单性建模

其中,“单性建模”被归纳为“认知强化的形式”,简单理解就是去建立一个“符号”,比如:我们用手指向一个地方,就意味着我们在指示这个地方,这种手势即为一种符号的建立。

02 复合建模

“复合建模”则是“多形式结合起来,表现复杂指涉体的活动”,指涉体在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想表达的事物”,或者用传统符号学的用词,也可以称为一组“文本”。

图片

比如,我们在上一篇中所举过的例子,蜜蜂会通过不同的飞行方式来传递特定信息,例如圆形的轨迹,意味着食物就在附近,这就是一种复合建模。结合用手指向一个地方的案例,在用手指指向一个地方的同时,再用另一只手指向另一个方向,来表示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例如某种旗语,这种联系就是复合建模。

比如,我在用一只手指向前方的同时,另一只手指向一棵树,就能够形成树与前方之间的关系。而如果在此同时,我还继续用眼神示意脚下的地面,那么我就可能是在暗示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有某种复杂的意味,这都是复合建模的范畴。

图片

03  凝聚建模

“凝聚建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代码”,这里的代码并不是计算机编程意义上的代码,而是传统符号学语境中的代码。在上一篇中,我们已经对可能产生的误解进行了论述。

凝聚建模系统,按照作者的表述,可以提供特定种类的、能够以各种方式被用于多种表征用途的能指。作者强调,代码是理解文本与符号的方式,并且代码的生成源自于约定俗成。

图片

▲ 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的数字

比如,我们都会用手指头的不同姿态来表现数字概念,虽然在东西方国家的手势不同,但它们都是一种代码。而代码既有象似性特征(比如,用一根手指头对应1,两根手指头对应2),同时也有象征性特征(比如用单手表示6和7)。

代码在文化中是相互关联的,比如,在中国的不同语言文化、不同地域区间中,尽管表现1到6的手势都一样,但是表示七和八的手势就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理解手势代码与理解语言代码是高度关联的,西比奥克就将这种关联称之为“互码性”

图片

04  链接建模

最后,“链接建模”则对应着“隐喻”,将对“隐喻”的研究纳入到符号学研究框架里,这正是《意义的形式》一书的重要尝试。

在作者看来,“隐喻”衍生于用具体概念来表现抽象概念所产生的结果。换句话说,当抽象概念通过具体概念被表征时,这个表征就被称为“元形式”,而隐喻就是“元形式”的衍生。

比如说,我们都会用不同的意向来表示爱情,当用“玫瑰”来表达爱情时,玫瑰花与爱情的抽象概念就组成了元形式,其中,爱情被称作这个元形式的“目标域”,而玫瑰花被称作“源域”,来源的源,也就是我用“玫瑰”来隐喻了“爱情”。而根据这个元形式可以衍生出来不同的结果,例如用“凋谢的玫瑰”就能够表达一种“失恋”的状态,这就可以看作是这个元形式衍生出来的隐喻。

图片

# 元-元形式的由来

此时,如果有较真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问,那么“失恋”这个词本身不能够被称作一种抽象概念吗?如果我用失恋这个概念作为源域去用其它具象事物对它进行隐喻。

比如,英国送给法国的玫瑰凋谢了,借用“失恋”去隐喻外交关系的破裂,那难道还要称之为“元-元形式”吗?西比奥克就是这样一个较真的人,所以,他真的创造了 “元-元形式”(meta-metaforms)这个词。只不过,为了阻止层层加码,他将“元-元形式”定义为“所有复数元形式的结合”,因此只要是元形式间的结合,都被称作“元-元形式”,避免了词语形式上的“宕机情况”,因此哪怕是“元元元元元元元形式”,在符号学中也只是被称作“元-元形式”。

图片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用一幅画中的红色圆点来表达爱情(通过暗示红色代表玫瑰,形成对“玫瑰隐喻爱情”这个隐喻的隐喻),那么,这个模式就是一种“元元形式”,因为,玫瑰象征爱情本身就是用玫瑰这个具体概念表示爱情这个抽象概念,而用红色圆点来表示玫瑰,同样是用具体概念表示抽象概念。

但究其根本,这都取决于如何解释符号,也就是“代码”的文化关联,因为如果在某个文化中,红色的圆点可能只表示太阳而不能表示玫瑰,那么,这个元形式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  “元-元形式”与“元象征”的区别

除了“元-元形式”之外,元形式还有另一种理解形式,就是“元象征”。元象征,是源自特定元形式之间的特定关联的象征形式。

举例而言,玫瑰通过暗示一种甜蜜的味道,加上红颜色可以象征人的热情与欲望,从而玫瑰能够暗示爱情。玫瑰作为一种“源域”,爱情作为“目标域”的元象征就形成了。

元-元形式与元象征之间的关键区别就在于“特定”二字,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爱情并不能通过热情与甜蜜来象征,因此,也就无法形成玫瑰与爱情的元象征。但是,玫瑰仍然可以通过甜蜜的味道与红色暗示些什么,但在形成文化习俗之前,它只能是元形式或元-元形式,而无法成为一种元象征

图片

▲ 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笔下的玫瑰

《意义的形式》是西比奥克关于符号学和语义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探讨了符号、意义和沟通的各个层面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上这些,就是我们今天关于《意义的形式》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介绍。

今天的内容可以主要归纳为两点:第一,本书的作者将建模行为分为单性建模、复合建模、凝聚建模与链接建模四种形式,分别对应着符号、文本、代码与隐喻。

第二,隐喻是作者西比奥克在本书着重强调的,他将隐喻解释为元形式、元-元形式、元象征三个层次,分别对应暗示、暗示的暗示以及约定俗成的暗示。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一期再见。

图片

于佰田

后人文主义、美学与设计研究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社会创新设计学硕士

《布林客BLINK》 

BLINK Art Magazin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