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7年的一个深夜,86岁的大国医施今墨卧病在床,突然被一阵急

 文库asd 2023-10-22 发布于陕西
1967年的一个深夜,86岁的大国医施今墨卧病在床,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从睡梦中惊醒。因为妇女是来为病危的儿子求药,施今墨挣扎着坐起口述药方,儿子施小墨边抄方子边迟疑的问:“这药方行吗?不会出什么问题吧?”

施今墨出身于清末官宦之家,受家庭熏陶,本想读书考取进士,走科场扬名立身之路。但其母亲,常年身体有病,因被庸医所误,险些丢了性命。施今墨决心跟随舅父,大名医李可廷潜心学医,立志为母亲和天下人解除病痛,因医术精湛,后成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

1927年,一名京华时报的女记者,结婚十多年都不孕不育。女记者的公公,是一名中医老大夫,老大夫家世代行医,但对儿媳妇的病却束手无策。

而施今墨,仅以两个方子,14剂药就治好了女记者,十月怀胎生下大胖儿子。施今墨一时医声远扬。

1929年,国民政府卫生部于云岫、褚民宜等提出《废止中医案》,得到了汪精卫的大力支持。施今墨挺身而出,和全国中医同仁一起组成全国中医请愿团,奔赴南京请愿,舌战于云岫,极力反对废止中医。

正在双方为中医的存废,舌枪唇剑僵持不下之际,汪精卫的岳母病重,遍请著名的西医,可是病请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这时汪精卫的妻子急了,早就听说施今墨的大名,顾不得废止中医案这件事儿了,派人请施今墨给母亲治病。

施金墨进府号脉完毕,说道:“老夫人因为久病,而脾胃量伤,中气败损所致,此病虽然凶险,但尚不至要命。”

王精卫赶忙问道:“施大夫,我岳母这个病吃了不知道多少西药,可都不见好,您有几成把握呀?”
施金墨笑了笑说呀:“安心服药,此病一诊可愈。”

王府众人半信半疑,而汪精卫的岳母吃了三副汤药,果真如施今墨所说,奇迹般的康复了。汪精卫此时,才深信中医的博大精深,亲手写下美意延年四个大字,制成匾额,亲自送到施今墨的府上。不久后,汪精卫下令废止,刚刚颁布的废止中医案,举国皆欢。

重视医德是中医的传统,施今墨常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大医者医术要精,态度要诚,一切以治病救人为重。”这是他一生坚守的信念,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67年,86岁的施今墨卧病在床,几乎不能应诊。一天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他从睡梦中惊醒。施今墨的儿子施小墨开了门,原来是一位中年妇女来求药,她的儿子深度昏迷已经一个多月了,正住院抢救,并且切开了气管,而生命垂危。

绝望之际,她突然想起了施今墨,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想求药尽可能延缓儿子的生命。施小墨为难了,父亲已是86岁的高龄了,又身患重病,实在不忍心惊动他。

可那位妇女大哭的声音,惊动了躺在病床上的施今墨,他挣扎着坐起来,颤抖着说:“小墨,把他请进来吧!”施今墨虚弱的靠在床上,听妇女口述儿子的病情,然后口念方子。

施小墨疑虑重重的问道:“父亲,这药方行吗?”施今墨会意的点点头说道:“小墨,你在方子上注明病情危重,请药店照顾抓药。”

施小墨只好照父亲说的做,那位妇女道谢后接过药方,赶忙去抓药了。施小墨轻声的问:“父亲,您身体虚弱,明知道那个病人是治不好的,为什么还要下那么重的方子呢?”

施金墨缓缓地说:“做医生要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即便最后救不了病人的生命,也要尽医生的职责,怎么能只考虑个人的安危得失呢?即使我的方子救不了孩子的命,至少也能给他的母亲一份希望。”

一代国医施今墨,在自己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他想到的仍是病人的疾苦与安危。站在病患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让人们真切的看到了一位,苍生大医的济世活人之心。

1969年夏,施今墨病逝危重,立下遗嘱捐献遗体给北。同年秋,施今墨去世,享年88岁。

作为自愿捐献遗体的老中医,施今墨是中国中医界的第一人,为了造福患者,他做出了自己最后的贡献。当生命终结时,他所思所想的仍是为医学事业献身立人,而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得失。

施今墨生前曾经说:“我死后十年,可能还有人提起,死后20年,恐怕连知道我名字的人也不多了。”

但是现在50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缅怀他,纪念他。他大公无私,一心为民,人们永远会怀念他,想念他。#故事# #人物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