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说 性能特点 功效应用 中医认为“无风不作痒”,可见瘙痒性疾病多与风邪相关,因防风能够祛风,故能止痒,常与荆芥、蝉蜕等同用,如消风散。《圣济总录》载防风丸,“治一切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 3.止痉:防风能够止痉,可用于治疗破伤风之抽搐,《外科正宗》载玉真散,由天麻、天南星、白附子、防风、白芷、羌活等组成,主治破伤风之角弓反张、痉挛抽搐等。由于破伤风疫苗的广泛应用与卫生条件的提高,破伤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是,破伤风一旦发作,病情往往较重,所以中医介入的机会不多,中医药在治疗破伤风方面已经失去了优势。 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1985年8月,曾遇一头痛患者,头痛隐隐,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面色无华,心悸怔忡,舌淡红苔薄,脉细数,某医予辛散之剂,其中防风用至15g,连服6剂,头痛益剧。此证为血虚不能养肝,而致肝血不足,阴不敛阳,肝阳上扰。辛散之剂,在所必禁。李东垣指出,风药能燥血,愈治愈厉害。应以养血为法,后予四物汤去川芎,加生石决明、牡蛎、女贞子、钩藤而收效。[朱鸿铭.略谈临证用药之偏.山东中医杂志,1987,(4):4] 临床经验 刘强经验:重用防风治疗耳鸣,系刘强副主任医师的经验。笔者随师应诊,每用多获佳效。耳鸣之作,多责之于肝肾,因肝经循行于耳,肾开窍于耳,故治耳病多以清肝泻火,或滋阴补肾。耳鸣虽为肝肾之病,但因脾虚而浊阴上逆蒙蔽清窍而致者亦属多见。刘师认为其治用防风乃为理想之品,因防风味甘,入足厥阴肝经,燥己土而泄湿,达乙木而息风。李东垣谓其“土中泻木”;陈修园谓其“察春和之气入肝治风,尤妙在甘以入脾,以和木气”;王好古谓其“搜肝气”。可见防风之功在于祛风胜湿,升清降浊,搜肝达木而健脾。故防风实为治疗浊阴上逆、蒙蔽耳窍所致耳病之妙品。刘师临证多重用防风(30~40g)治耳鸣,其效甚捷。[魏莉.防风重剂治耳鸣.中医杂志,2003,44(7):492] 皮肤科取其祛风胜湿之功,可达止痒止痛之效。配蝉蜕、猪牙皂、天麻,用荆芥水送下,可治风、疥、癣、疮、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配黄芪、白术可治自汗,预防荨麻疹;配羌活、白芷可祛上半身之风,用于头面部湿疹、皮炎等症;配独活可祛下半身之风,用于下肢湿疹、皮炎;配当归、牡丹皮可祛血风,用于玫瑰糠疹、多形红斑;配苏叶、麻黄可祛寒风,用于寒冷性荨麻疹;配黄芩、黄连、桑叶可祛风热,用于风热性荨麻疹。 据现代科学研究,本品含酚类物质、甘露醇、有机酸、多糖类,有解热发汗作用,能促进汗腺分泌和皮肤血循环。(《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