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征服后的六个月虚假平静,突然以一声霹雳而告终。这声霹雳不是出现在云雨密集的中心,而是在斯堪的纳维亚的边缘。挪威和丹麦的和平国土受到希特勒的闪电式袭击。 4月9日报上转载了这则消息:上一天英法海军进入挪威水域,并在那里设置了一个个布雷区——以阻止同德国通商的船只进入。报上除了对这一先发制人的行动发表贺词加以评论外,还为破坏挪威中立进行了辩解。但是,那天早晨的无线电台广播,却使报上的新闻成了旧闻——因为广播里传来更为惊人的消息:德军正在挪威沿海一系列地点登陆,而且还开进了丹麦。 德国无视英国海军优势,如此大胆行动,慌得同盟国首脑不知所措。当天下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下院报告时说:德军非但在挪威南岸登陆,也在西岸的卑尔根(Bergen)和特隆赫姆(Trondheim)登陆,他还补充道:“有些报告说德军还在纳尔维克(Narvik)登陆,但我十分怀疑这些报告是否属实。”在英国当局看来,希特勒竟敢在不远千里的北方登陆,简直难以置信,尤其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在那一带有力量强大的海军部队——以掩护布雷活动和他们打算采取的其他步骤,所以格外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认为一定是把南岸的地方“拉尔维克”(Larvik)误写成“纳尔维克”了。 360docimg_0_ 侵吞挪威 然而,在这天结束之前,情况已经很清楚:德军已占领挪威首都奥斯陆(Oslo)和所有主要港口,包括纳尔维克在内。几路并进的海上袭击无一不获得成功。 英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幻想迅速破灭,接着又产生了新的幻想。两天后,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对下院说: 我的老练顾问都同我看法一致,我们全都认为希特勒先生犯了一大战略错误……斯堪的纳维亚发生的事情,使我们得益非浅。……他在挪威沿海背上了一大堆包袱,因此,在整个夏季,如果必要的话,他就不得不同列强作战,而列强拥有异常优越的海军部队,而且运送这些兵力到战场也比他容易。我看不出他占到了什么相反的便宜……我认为,我们的死敌在一激之下,铸成了战略错误……使得我们大讨便宜。 [ 注:丘吉尔:《战时讲演集》,第1卷,169-170页。 ] 这番话说得倒漂亮,可是,行动却没有跟上去。英国的反击又缓慢又犹豫又拙劣。海军部尽管在战前轻视空军,但一到作战时,却变得异常小心,就是在他们的干预 可起决定作用的地方也畏缩不前,决不敢冒丢失船只的风险。军队调动更是迟缓。部队为了驱逐德国入侵军而在好几个地方登陆,但不出两个星期就全部重新上船,只留下纳尔维克一个据点——过了一个月,德国在西欧大举进攻以后,这个据点还是放弃了。 丘吉尔建立的空中楼阁倒塌了。这些空中楼阁所以建立,是因为基本上没有看准形势,没有看准现代战争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空军对海军的影响。 丘吉尔的最后一句话比较真实,也比较重要,因为他把挪威描绘成希特勒的陷阱之后,说德国入侵是希特勒“在一激之下”而采取的步骤。大战后,对这次战役最惊人的发现是这一事实:希特勒尽管肆无忌惮,也宁愿挪威保持中立;要不是后来有显著迹象表明同盟国正策划在那一地区采取敌对行动,他一急之下,才入侵挪威,本来他是并不打算入侵的。 追溯双方的幕后活动过程,是引人入胜的——虽则看到那些心情激愤的政治家在制造浩劫上相互之间往往大有影响,是令人可悲又可怕的。双方采取的第一个明显步骤,是发生在1939年9月19日;那天,丘吉尔(正如他的回忆录所记)迫使英国内阁接受他的方案——“在挪威领海”设置布雷区,从而“阻止挪威从纳尔维克运出瑞典铁矿石”送往德国。他争辩说,这一步骤“在使敌人的军事工业瘫痪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随后给了第一海务大臣(First Sea Lord)通知,据通知说:“内阁,包括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看来都非常赞成这一行动。” 这是相当出乎意外的事,这也暗中表明,原来英国内阁既不慎重考虑采用什么手段,也不考虑可能导致什么后果,就有意思赞成这一目标。1918年,英国内阁曾经讨论过一个相仿的方案,但是,在那次,正如官方海军史中所述: ……总司令(贝蒂勋爵(Lord Beatty))说,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开进一个幅员虽小但士气高昂的国家的领海,并加以压迫,这将使主力舰队(Grand Fleet)的官兵极为反感。挪威很可能抵抗,如果抵抗,就会流血;这样一来,总司令说,“就会铸成德国在其他地方所犯下的大罪。” 海员显然比政治家还要谨慎小心,不然,就是英国政府在1939年战争开始时的态度,显然比第一次大战结束时还要莽撞。 外交部官员却力加抵制,并使内阁明白他们反对侵犯挪威中立的主张。丘吉尔不胜感伤地记载道:“外交部关于中立的论据颇为有力,我争它不过。我继续……在所有场合,尽一切办法,极力鼓吹我的观点。” [ 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卷,483页。 ] 讨论这个题目的圈子越来越大,甚至连报上也探讨了赞成这一观点的论据。正因为如此,德国担心着急起来,而且决定了对策。 在德国方面,根据缴获的档案记录,第一件有些意义的事是发生在10月初。当时,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Admiral Reader)表示担心,挪威可能向英国开放港口,并向希特勒报告,英国占领挪威,可能带来战略上的不利后果。他还提出,“借助俄国的压力,在挪威沿海取得基地,例如特隆赫姆”,这对德国的潜艇战可能有利。 但是,希特勒将此建议束之高阁。他正一心计划在西欧发动一场攻势,以迫使法国求和,他也不愿被推进任何节外生枝的军事行动,或被迫分散人力物力。 俄国在11月底入侵芬兰,这对双方都是一种强烈得多的新刺激。丘吉尔认为有了新的机会,可借援助芬兰为名,来打击德国的翼侧:“我当时欢迎这股有利的新和风,可借以实现我们的主要战略手段,来切断德国的铁矿石供应命脉。” [ 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卷,480页。 ] 丘吉尔在12月16日备忘录中,为这一步骤摆出全部论据,称之为“一大攻势”。他承认,这一来就有可能迫使德国侵犯斯堪的纳维亚,因为正如他所说,“向敌人开火,敌人就会回击”。但是,他继续说:“德国进攻挪威和瑞典,对我们是利多害少。”(他绝不考虑,斯堪的纳维亚各民族因其国土为之变成战场而将遭受何等深重的苦难。) 然而,多数阁员对侵犯挪威中立一事仍感内疚。尽管丘吉尔强烈要求,他们还是拒绝立即执行他的方案。但是,他们授权参谋长委员会“策划派遣部队在纳尔维克登陆”。纳尔维克是铁路起点,可直通瑞典耶利瓦勒铁矿,并由此深入芬兰。这次出兵,虽则表面目的是援助芬兰,但内在的主要目的却是要控制瑞典铁矿。 同月,一位要人从挪威来到柏林访问。此人名维德孔·吉斯林(Vidkun Quisling),为挪威前国防部长,是一个十足亲德的纳粹式小党的头子。他一到便会见雷德尔将军,晓之以英国即将占领挪威的危险。他要求对他的计划给予经济援助和秘密支持,以便组织一次政变,颠覆挪威现政府。他说,有若干重要挪威军官准备支持他,扬言其中包括纳尔维克司令森德洛上校(Colonel Sundlo)。他一旦夺得政权,便将邀请德军来保护挪威,从而堵住英国的进入。 雷德尔劝说希特勒亲自接见吉斯林。两人在12月16日和18日会面。他们的谈话记录载明,希特勒说“他宁可挪威完全保持中立,斯堪的纳维亚其他地区也是如此”,因为他不愿“扩大战场”。但是,“如果敌人准备扩大战争,他就要采取自卫行动,以对付这一威胁”。同时,他答应吉斯林给予一笔津贴,并向吉斯林保证研究给予军事援助的问题。 即使如此,德国海军参谋部的战事日志还是表明,过了一个月,在1月13日,他们仍然认为“保持挪威中立是上策”,不过他们已经开始担心“英国打算在挪威政府的默契下占领挪威”。 山那边发生了什么事呢?1月15日,法国总司令甘末林将军向达拉第总理上书,谈及在斯堪的纳维亚开辟新战场至关紧要。他还提出一项计划,规定派遣同盟军在芬兰以北的贝萨谋登陆,并为防万一而“占领挪威西岸的各港口和各机场”。这项计划还进一步设想,他们有可能“进军瑞典,并占领耶利瓦勒铁矿”。 丘吉尔在一次广播讲话中,对所有中立国说明他们有义务一起打希特勒。这当然引起德国担心。 [ 注:1月20日,丘吉尔在一次广播演讲中声称,同盟国海军在海上高奏凯歌,并称中立国家船只受到德国潜艇攻击而遭受损失,而同盟国船只因有护航则安然无恙,以此作了对比。接着,在作了简要叙述后,他问道:“如果我提到的所有这些中立国家,还有其他一些我未曾提到的中立国家,都在冲动之下,按照国际联盟公约尽其职责,并且决定同英法帝国站在一起,反对侵略和暴行,那将是怎样的局面呢?”(丘吉尔:《战时讲演集》,第1卷,137页)。这一建议引起了骚动。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和瑞士等国报纸都急忙表示拒绝,而伦敦多少有点回到绥靖政策时期的味道,却宣布这次广播演讲只是代表丘吉尔的个人见解。 ] 同盟国即将行动的公开暗示多得不胜枚举。 27日,希特勒明确指示军事顾问,为必要时入侵挪威准备一项全面计划。为此而成立的专门参谋部,于2月5日举行第一次会议。 那天,同盟国最高军事会议在巴黎开会,张伯伦带了丘吉尔一同前往。会上批准了这样几项计划:动用两个英国师和一个较小的法国分遣队组成一支“援芬”军——要他们“伪装成志愿军”,以图减少同俄国公开作战的机会。但在派遣这支部队的路线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英国首相强调,在贝萨谋登陆如何困难,在纳尔维克登陆——特别是为了“控制耶利瓦勒矿区”,又是如何有利。这将是主要的目标,只要一部分部队趋援芬兰。英国的论据获胜,这支部队也安排好在3月初启航。 2月16日发生了一场灾祸。从南大西洋载回英国战俘的一条德国船“阿尔特马克号”(Altmark),受到英国驱逐舰追逐,逃入一个挪威峡湾避难。丘吉尔向英国军舰“哥萨克号”(Cossack)舰长维安海军上校直接下令,命他驶入挪威水域,登上“阿尔特马克号”,救回战俘。当时有两条挪威炮艇在场,但都吓得不敢动弹;事后挪威政府为侵犯其水域提出抗议,可是这一抗议却遭到拒绝。 希特勒认为,这个抗议无非是为了欺骗他而故作姿态。他深信挪威政府甘当英国帮凶。由于那两艘炮艇不予抵抗,再则吉斯林报告说“哥萨克号”的行动是“事先拟定”的计划,希特勒就更加深信不疑了。据德国海军将领说,正是由于“阿尔特马克号”事件,希特勒才转而赞成侵犯挪威。这是点燃炸药引线的星星之火。 希特勒认为他不能等待吉斯林的一套计划落实,特别是因为在挪威的德国观察员都报告说,吉斯林的党很少进展,而从英国来的报告却表明,同盟国拟在挪威地区采取某种行动,包括集结部队和运输船。 20日,希特勒召见法尔肯霍斯特将军(General von Falkenhorst),委派他指挥并配备一支远征军进攻挪威。他说,“据报告说,英国打算在那里登陆,我要赶在他们前面到达。英国占领挪威会成为一个战略上的转折点;他们会乘机进入波罗的海,而我们在那里既无军队,又无沿海防御工事……敌人会向柏林进军,打断我们两条战线的脊梁骨。” 3月1日,希特勒发出指示,命令作好入侵的全面准备。丹麦也要占领,作为必要的战略跳板和运输线的保障。 但即使在当时,这也不是出兵的断然决定。雷德尔同希特勒的历次会晤记录表明,当时希特勒仍然摇摆不定:他一面确信,对于德国来说,“维持挪威中立是上策”,一面又担心,英国即将在那里登陆。在3月9日提出海军作战计划时,他一边细述进行一场“违反一切海战原则”的军事行动势必遭致种种危险,一边又说这是“当务之急”。 在其后一个星期里,德国方面更是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13日,据报告说,英国潜艇在挪威南海岸外集结;14日,德国截获一份命令同盟国运输船准备出发的无线电报;15日,不少法国军官到达卑尔根。德国认为他们肯定要落在后面,因为他们的远征军还没有准备就绪。 同盟国方面的实际情况如何呢?2月21日,达拉第主张说:应借口“阿尔特马克号”事件,以“突袭”方式“立即夺取”挪威港口。达拉第争辩说:“这个作战计划执行得越快,我们越能利用最近挪威牵连进'阿尔特马克号’这一记忆犹新的事件大肆宣传,在世界舆论看来,这次行动就越容易成为理所当然的事。”——这一说法同希特勒的口吻异常相似。伦敦对于法国政府的建议是有所怀疑的,因为一则远征军还没有准备就绪,再则张伯伦仍然希望挪威和瑞典两国政府同意同盟军开入。 然而,在3月8日的战时内阁会议上,丘吉尔摊出一个计划:大军直抵纳尔维克沿海,并立即派出一支分遣队登陆——其原则是“显示兵力,以免使用兵力”。在12日的另一次会议上,内阁“决定重新采用原来计划”:非但在纳尔维克上岸,而且也在特隆赫姆、斯塔万格(Stavanger)和卑尔根等三地分别登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