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广迎 ‖ 诗是贵族 我望而却步

 御云斋艺术馆 2023-10-22 发布于北京

我是没有诗思的,所以做不来诗。但却喜欢读诗,尤其喜欢读古典诗词,读自己熟悉的好朋友的诗,盖由此可知吾友近时所学、所思、所想、所悟,反回来用以鞭策和激励自己是也。

尝有友人寄来新作诗词要我“斧正”,若系一般客气倒还罢了,但若真要我批评指点,则使我大为窘迫。至少碍于情面也要说几句读后感吧,如此只好赶紧翻箱倒箧,找一些关于诗的书出来,想尽快搞明白诗。此时不免有些懊悔,为什么早点儿没学诗呢?

为此,我曾正式向文怀沙师提出学诗的想法。文老说:“广迎若学诗,可从《古诗十九首》入手,然后扩大到汉魏六朝,再上溯到诗三百篇。”文老看出我的性情是那种不太受拘束的人,所以特地为我定制了这么一个大纲。

但看了叶嘉莹教授的书,我便打消了当诗人的念头了。

叶教授说:诗不是可以教出来的。“倘若他天生下来就不是当诗人的材料,那么你再拼命也是白费力气。”(《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我开始怀疑我就是叶教授说的那种天生不是诗人的材料。

然而明朝著名学者谢在杭(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却说,诗是可以学而成之的。他首先批评了南宋严羽的偏执观点,他说:“严仪卿曰:’诗有别才,非关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此言矫宋人之失耳,要知天下岂有无理之文章,又岂有不学之诗人哉!”(《小草斋诗话》)

谢在杭同时教授了学习写诗的途径和方法:“吾教世之学诗者,先须读《五经》,不然无本源也;次须读《二十一史》,不然,不知古今治乱之略也;次须读诸子百家,不然,无异闻异见也。三者皆于诗无预,而无三者必不能为诗。”(《小草斋诗话》)我想,要读完谢先生布置的功课,却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好在同为明朝的雷燮说了:“诗才出于天分,不在读书;诗趣出于天兴,不在穷理;皆自人性情中来,虽不识字人,亦有天真,一句一咏,流出肺腑,可见自然境界。”(《南谷诗话》)雷燮的意思分明是说写诗与读书关系不大,那么即使少读一些书也无妨了。这又重新提起了我学诗的信心。

尽管如此,过了些许年,我却依然没有写出像样的诗来。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青年学者徐晋如批评苏东坡的一段话。他说:“苏词能直入人心,撼动人灵魂的词作太少了。这主要是因为苏轼这个人一辈子总能想办法让自己开心,这种通达的人生观对文学只有坏处。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散文家,但却成不了第一流的诗人词人。——因为它缺乏悲剧情怀。”(《真正的贵族:苏式独立,横而不流——<几番魂梦与君同>跋》)

呵呵——“缺乏悲剧情怀”,原来如此!我不就像那苏东坡一样么?处世达观,万事不萦于怀,总能想出让自己宽解的理由,怪不得不能做诗人,原来要做诗人,你一定要是个一根筋儿的人。

徐晋如先生还说:“吾国文学传统,实即贵族文学、士大夫文学之传统。中国光辉灿烂的诗国文明,是士大夫创造出来的。”(《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

谢冕教授说:“归根到底诗是’贵族’的,不是平民的,不是谁都能写的。”

诗是贵族,我望而却步。

2011.06

(本文原载于《桃花源》2013年第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