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宁柴门《王氏家训》释义格致 修齐(四) || 作者 王志禄 王侠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3-10-22 发布于上海


会宁柴门《王氏家训》释义

作者    ‖    王志禄 王侠


格致 修齐(四)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命题,语出《礼记·大学》。然而,“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并未做具体阐释,而且其他先秦典籍中也未见此语,这使得“格物致知”的含义没有确解,引发了后来的争论。宋代朱熹将“物”解释为“天下之物”,“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西方的“science”和中国《礼记·大学》的格物类似。从“格物”的目的“致知”看,格物完全和亚里士多德等古代希腊思想家的science思想一致,是“知”而不是“用”。是“学以致知”,而非“学以致用”。“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也即类似于西方人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个成语叫做“守仁格竹”,讲的就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和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号阳明)在家守丧的一天,看到朱熹注疏程伊川的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他内心一亮:前者娄谅说“圣人可学而至”,方法是格物,今者看到朱熹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看来这个“理”果然是“格”出来的。于是王阳明约钱姓同学前往“格竹”,开始两人盯着竹子目不转睛,通过格竹他想明白了竹子属于哪类植物,生长环境,纲目品种,以及有什么生长规律,弄清楚竹子的属性。但是,“格”了三天,钱同学撑不住了,主动退出。而王阳明继续坚持,独自“格竹”,结果七天后,大病一场。王阳明感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清初的朱子学派学者陆桴亭认为,守仁格竹失败的原因是其未能理解朱子格物究理的主旨,未能依照朱熹格物穷理的理论,也就是未能去读“格竹”的书或不听教诲,而是更接近于禅宗参禅悟道的一种形式。格物也是一样,首先需要弄清楚每种事物特有的法则,然后才能进一步探究其存在的生命根本之理。

1933年的一天,纳粹政府查抄了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寓所,并悬赏十万马克索取他的人头。时在普林斯顿大学避居的他,被该校长邀请去刚刚成立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据说,爱因斯坦每天经常做的事,就是端着咖啡到处找人海阔天空地“闲聊”。但就在这种看似放纵中,爱因斯坦和同事卢瑟福凭借这份自由披荆斩棘,向着宇宙深处不断探寻。同时,将紧锁在原子内部无穷无尽的能量释放了出来。他的相对论、质能方程、光量子理论等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尤其是,1939年8月2日,他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抓紧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国抢先掌握原子弹。1945年8月6日8时,美国3架B-29轰炸机飞抵广岛上空,投下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最终使日本投降,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不断格物、穷究事物属性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也制止了野蛮行径。当然从伦理层面来说,给人类释放原子弹也是不对了。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