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

 逸闲堂 2023-10-23 发布于北京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

今儿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是咱们国家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是老人们的节日。值此,我先给天下的父母和老人们鞠躬了,祝长辈们健康长寿!吉祥幸福!

说到重阳节,这里头还真有不少的说头儿。咱就先说这起源吧。早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在《吕氏春秋》中《季秋纪》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这两段儿,说的都是重阳节的事儿。话说先秦,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人们就有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到了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重阳节求寿的民俗就是打这儿兴起的。说到这了,还有个传说,我也顺便给您唠叨唠叨;

说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那就会有人感瘟丧命,汝河一带的百姓都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当地有个青年叫恒景,一场瘟疫不仅使其失去了父母,就连自己也险些丧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爱妻和乡亲,决意要访仙学艺,为民除魔。经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打听到在东方一座古老的山上,有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名叫费长房。于是,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遥远,愣是翻山越岭、过桥趟河,终于找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费长房。

仙长听了他的经历和想法,为他的精神所动,毅然收留了他并全心教他降妖的剑术。此后,恒景一心学功,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费长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快到九月初九了,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了,现在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说罢送给了恒景一包茱萸叶,几盅菊花酒和一把降妖宝剑,同时密授了避邪用法,恒景接受了师父的一切,便骑着仙鹤赶回家去了。

恒景回到了家乡,按照仙长的叮嘱,在九月初九的早晨,他把乡亲们领到了村庄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当它正要扑向山下时,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赶忙止步,脸色突变,此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下来,终于把瘟魔刺死于降妖宝剑之下。从此,人们摆脱了瘟魔的袭击,过上了太平的日子。这九月初九登高的风俗,也就年复一年的流传下来了。

您听着挺有意思吧,传说嘛,总是色彩浓重些!

您别说,此后在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中,还都转述了吴均所著《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在妇女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就是由此而来的。

照这么说来,这重阳节应该是形成于战国时期。赶到了唐代,被朝廷正式定为了民间的节日,此后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这就一直沿袭到了今天。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重阳节活动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内容也更有新意,但就重阳节这事儿的传说,却是一直在流传,民俗活动也一直没间断过。

上世纪的1989年,国家把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了老人节,2006520日,重阳节又被国务院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12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1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又重新进行了修订。

在传承发展过程中,这老人节,算是由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并倡导全社会都要传承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也使这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得到了更好的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的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了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重要主题之一。

咱聊到这儿,我想您从这重阳节的发展过程看,无论是传说还是各种活动,是不是感受到这里无不浸透着咱们中华民族尊师敬长、尊老爱幼的传统品德呢!

再说回来,那为什么非得叫重阳节呢?这您还得听我慢聊。

重阳节,也叫重九节。《易经》中把数字中的偶数定为阴数,把奇数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就叫重阳,也叫重九。在民间还有叫“踏秋节”的,这是因为此时恰是秋冬交接的时间,秋寒新至、人们该“猫儿冬了”,所以民间也有重阳节辞青踏秋之说。

咱们了解了重阳节的由来,自然也就该说说这里的习俗了。

到了重阳节这天,全国各地都会有许多民俗活动,但一般都是会以看望老人、尽心行孝为主要内容,家人同聚赏秋、释放心情;登高踏青远眺、健身祛病;游园观赏菊花、闻香寿长;品尝重阳花糕、百事俱高;各处遍插茱萸、辟邪求吉;畅饮菊花美酒、祛灾祈福等等,各种活动不少,这也是商家营销的好机会。

咱先说说这登高的事儿吧。搁过去,在民间就有重阳登高的习俗,要么怎么有“登高节”之说呢?这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们,还都留下了不少描写登高之事的诗句呢!您看像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诗句了,写的就是诗人重阳登高的心情。当然,像李清照、杜牧、白居易、孟浩然、纳兰性德等诗人也都有登高的诗句,在这咱就不一一的说了。

再说这吃重阳糕的事儿。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在制做上没有规定的方法,一般比较随意。在九月九日天明时,父母会拿一片花糕搭在儿女的额头处,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也是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从这事儿上,您就能瞧出长辈们的这份心思!咱们中国传统的习惯,这做父母的,总是事事惦记着长辈,时时关爱着小辈,等有了隔辈人,还得乐此不疲的带看着,就是唯独没有照顾好自己!

要说这是传统美德,但也真是无奈的现实!想改变,涉及的方面太多,这也是个社会问题。咱就期盼着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吧!

嘚,咱还是接着说这花糕吧!如果说讲究点的重阳糕,那可规矩多了,一般都要做成九层,就像一座宝塔,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上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重阳糕,都没有固定的样式,一般把松软的糕点都可以称之为重阳糕。但在民间比较讲究的地方,那在制作上是一点都不能含糊,必须得按着传统的规矩和讲究来做。

还有就是赏菊和饮菊花酒习俗。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此时菊花盛开,民间有赏菊和饮菊花酒习俗。据传,这习俗还是源于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谁不知道,陶渊明是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最为出名啊,所以,人们把这一习俗归结给了陶渊明,这就是个传说啊。

据说北宋时,在京师开封,这重阳赏菊之风,那是特别的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便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到了清代以后,这赏菊的习俗也依然是非常的昌盛,关键是在这重阳节前后,大自然给力啊!此时的菊花,正是花期最盛的时候。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一般将茱萸佩带在手臂,或是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也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当然,大多都是妇女和儿童佩带。搁咱老北京的习俗,到了这时候,就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寓意“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放纸鹞。要说这放纸鹞,早期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但现在都比较普遍了,一般全国那个地方都有这习俗。其实,纸鹞说的就是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您瞧,这重阳节以敬老为内容的活动是不是不少,搁着现在更甭说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也都好了,全家人聚在一起,甭管是在家里,还是上饭店,来一顿丰盛的家宴,那都不叫事儿。就是自驾车到郊区田野,踏青野炊,那也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还倍儿有气氛呢!孩子们兴奋在行动中,老人们则高兴在心坎里,这老少阖家团聚,其乐融融啊!

顺便还得再着重说一下,这重阳节,那可是跟咱们传统的节日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咱过节那只是形式,不仅要知道这里是怎么个意思!关键还得让咱子孙后代,都得知道这里的礼儿!不能忘了先人!这就是传承!

得嘞,重阳节的这点事儿,咱就聊到这儿,借重阳节之机,我也是再叩首,恭祝天下的父母、长辈们,福寿安康,阖家快乐!您的福寿,那就是小辈们的福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