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远辉:多德遗吾民 安澜赖斯桥

 城头山视窗 2023-10-23 发布于湖南



▲今日多安桥

多德遗吾民 安澜赖斯桥

——话说国保澧县多安桥

谭远辉

小时候出远门就是去澧县,因我姑奶奶也就是我父亲的姑妈一家住在澧县,逢年过节是必须要去的。小时候随大人去,长大后有时就一个人去。从津市老家到澧县县城大约40华里地。那时候车少,乘车的观念也淡薄,主要是步行。从东往西一条公路,边走边逛,现在位置在哪里,前面是哪里,对沿途每个节点都了如指掌。临近澧县了,就关注两处能够看到和经过的标志性建筑,首先是澧水河滩上的宝塔——蜚云塔,看见蜚云塔澧县就不远了。然后就是多安桥,走过多安桥就进城了。那时候多安桥以西就是澧县城区,多安桥以东是城外农村。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讲到桥名的由来,有人说,该桥桥孔多,共十一孔,孔就是眼,应该是“多眼桥”。在澧水一带方言中“眼”和“安”同音,舌面贴着上颚然后打开念an,只是声调略异。我们津市也确乎有叫“三眼(an)桥”、“一眼(an)桥”的。也有较明事理的人说此桥因是多大人和安大人所建,所以叫多安桥,其他也不知底里。大人姑妄言之,小孩子姑妄听之,莫衷一是,也不予追究。但本人由此意识到多安桥是一座有故事的桥,并对其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和好奇心,因而每次从桥上走过都要多看几眼。

童年的记忆总是深刻的,美好的。长大后有了一定文化,高中毕业后又从事乡镇文化辅导员工作,后来更是进入文物部门从事考古工作,因此便对多安桥的前世今生、陵谷沧桑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多眼桥”显属讹传,“多安桥”才是真姓名。

清以前今澧县属于澧州州治所在,也就是澧州城。澧州管辖范围基本上包括澧水全域,州城以西有永定(今张家界市)、慈利、石门,清代又分设安福县(今临澧县),东有津市(清以前属州直管,未单独设治)、安乡。

州城南滨兰江(澧水),东傍绣水(澹水)。澧州以东为洞庭湖冲击平原,通湖达江,上郡下邑,迎来送往,车马络绎。进出州城都要渡过澹水,每桃汛泛泆,浪骇涛惊,垫溺时见,险象环生。澧州官民苦此水久矣。

▲道光《续修直隶澧州志林》多安桥

据道光元年《续修直隶澧州志林》:“多安桥,东关外,原设渡以达兰江驿。后以水涨渡险,因移驿改路多不便,乾隆四十九年,州绅彭宗亮等倡建平桥。工成即圮。彭复独建于下游,甫置九墩,力竭工废。嘉庆二十四年,观察多、州牧安议修拱桥,州人乐从。期年工竣,高坚壮丽。故以'多安’名桥。”“多”即守道多赉,“安”乃知州安佩莲。

按此说则多安桥为在彭宗亮第二次半途而废的桥基上所建,嘉庆二十四年(1819)兴工,“期年工竣”,则建成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安佩莲所撰《多安桥记》较具体而略有差异:“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州绅彭宗亮倡建平桥,桥名澧江,方成而水圮焉。又独改建之,更名绣水,即今址。乃甫成九墩,墩高八尺,力竭,而工遂寝。”“丁丑(嘉庆二十二年,1817),余莅澧,思竟厥功,遵驲故道……迨己卯(嘉庆二十四年,1819)夏,介堂观察履任,询此桥何以欲修未果。余举前说对。观察毅然曰:'民望既殷,议修久定,捐资已倡,何可犹豫?谁不乐善,但令得人妥办,则有志竟成。费即巨,吾当与子共成之。’……经始于己卯(嘉庆二十四年,1819)之腊,起拱于庚辰(嘉庆二十五年,1820)之秋,至辛巳(道光元年,1821)仲夏而大工已竣。吁,不可谓非速矣!桥十一拱,长六十六丈,宽二丈四尺,高连旧墩共三丈二尺,两傍卫以石栏。桥头各竖石坊,又各竖二十碑,以记倡首官绅及乐捐姓氏。中立一亭,共费三万六千余金。”“士民于是颂观察督修之仁,念予监修之力,请易澧江、绣水旧名,而名曰'多安’。”

应以当事人安佩莲所说为是,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末兴工,道光元年(1821)五月蒇事。所谓“期年工竣”乃为略数,实际为一年半时间。

▲民国初年芬兰牧师所摄多安桥

道光《续修直隶澧州志林·图考》部分多处绘有多安桥的插图。桥建成于本年夏,而《州志》成书于本年秋,载入志书洽逢其时。多、安二公分别为《州志》作《序》,一署“道光元年中秋日”,一署“道光元年季秋月”

这之后迭毁迭修。“道光十一年,被水冲溃近南岸五孔。州牧谢希闵率绅士雷锟、胡湘等补修完善,十三年夏工竣。同治元年,复被水冲溃近北岸三孔。观察何玉棻捐廉倡建,署州牧廷桂、吴嗣仲、州牧魏式曾相继督修完固,同治五年工竣。”何玉棻《续修多安桥记》谓“经始于三年十月,迄四年十一月告成”,当依。

民国初年,在芬兰牧师拍摄的照片上,桥中间还见有四坡顶的风雨亭,桥面两侧护栏为石柱和石板。与《州志》上的图相同,只是桥面的拱弧度较小,基本上是平的,可能图片有所夸张。桥东部的石护栏已损坏,其余保存尚好。照片由东北向西南拍摄,远处遇仙楼清晰可见,桥面上及亭子内聚集着许多衣冠古朴的行人。照片应摄于冬、春枯水季节,水位较低,露出较宽的河滩。桥南面靠城的岸边停泊着许多有帆桅的货船。城中连阁千重,危楼矗立。

据民国二十八年《澧县县志》:“近二百年修葺无恙,汽车既通,将因军事毁之。”也就是说,在1939年之前,多安桥已“因军事毁之”,究竟因何军事毁之,语焉不详,大概因为这是一记消极应战的昏招,不便公之于众。坊间有一些传言,我们也不妄加揣测。

据1993年新修《澧县志·交通》记载:1943年冬,国民党第四十四军为阻止日军南犯,将多安桥炸毁三孔,1948年3月修复。这应该就是所谓“因军事毁之”,但年份却不对,应该是新修《澧县志》误置年份。后1950年及1964年,洪水曾两次冲毁桥面及石栏杆,均予修复

现多安桥全长198米(包括引桥),宽8.7米,共11孔。中间石拱跨径约15米,高约10米,其余两边孔跨直径与高度递减。拱桥石礅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型尖状。因桥两头各有两孔被淤积掩埋。在2018年所拍照片中只见7孔。据澧县文物局副局长曹毅告知,现已有被埋三孔挖出,已可见10孔,尚有一孔待挖掘。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多安桥都是澧水流域陆路的必经之桥,以后在县城北部新开了一条公路,才减缓了多安桥的压力,但该桥依然继续使用。

多安桥是湖南境内至今尚存的最大的连拱古石桥,历经二百年风雨沧桑,一直横跨于东西方向的交通要道上,承载着车水马龙,使天然屏障成坦途,造福一方,多、安二公功莫大焉,其美名与斯桥长存。

2006年5月,多安桥公布为第八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安桥鸟瞰

注释

遗,音wei,赠与。《左转·郑伯克段于鄢》:“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清·道光元年)安佩莲、张鸿咸等纂修:《续修直隶澧州志林》卷四,北京图书馆藏道光元年刊本,页十九下。。

(清·道光元年)《续修直隶澧州志林》卷二十二,页四十五下。

(清·道光元年)《续修直隶澧州志林·序》。

(清·同治八年)何玉棻、魏式曾纂修:《直隶澧州志》卷四,页三十二上。《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78》,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2年,第173页。

(清·同治八年)《直隶澧州志》卷二十二,第483页。

张之觉、孟庆暄等纂修:《澧县县志》卷一,(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1939年刊本,第21页。

澧县地方志编撰办公室编:《澧县志》第九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95页。


主编/易宗明| 编辑/刘 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