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爱那抹书香—我的阅读心路

 尔时花开 2023-10-23 发布于河北
童年那些温暖的阅读记忆一直都在,它们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我的第一套书应该是七岁时爸爸买得迪士尼的童话书。就是从那里我知道了唐老鸭和米奇,知道了小兔桑普和她的妹妹,知道了那只叫布鲁托的大狗,知道了有一只喜欢和平不吃小猪的小狼利尔······是的,那些故事情节和那些名字,在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忆清晰。它们就在我的心里从未远离。
当年那个小小的有些敏感的小女孩就是从桑普的故事里才终于对父母之于妹妹的爱最终释然,看到桑普被冷落委屈的情景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知道看哭了多少次,也终于明白父母对孩子都是一样的爱。
还有世界经典童话故事,也是一套的,多少本忘记了,有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也是爱不释手的画面精美的书,可惜这些书因为我和妹妹是大些的孩子,后来陆陆续续被亲戚下面的孩子们借走传看不知所踪了。
得以保全的是除了我以外没有人喜欢看的一套《上下五千年》,就是这套书,给了我最早最好的历史启蒙,让我至今对历史题材的书情有独钟。
印象深的还有两本黑皮的《365夜故事》很厚的书呢。记得正是快新年的时候爸爸买回来的,真的和妹妹约好到新年那天再看,一天只看一个故事的。第一天很郑重的打开书,迫不及待的看了第一个故事,忍住没看第二个,到后来忘了第几天了,反正终于没有忍住,连着把两本书都看完了。后来上了初中还在看呢,应该是看得时间最长的书了。
这些都是小学三四年级时候的书吧,五六年级以后爸爸买得书,有笑话大全,有历史故事就都是大书了,记得有一本格林童话,很厚,字还是繁体的多,也被我和妹妹囫囵吞枣的看完了呢。、
那个时候除了爸爸给买得书,我们也借书看,晚安故事系列,皮皮鲁鲁西西的一系列故事就是借着看的。不过村里有课外书的孩子实在不多,所以现在想起来,我和妹妹那个时候不知道有多幸运,爸爸还给我们订了许多报刊杂志,像《儿童大世界》《课堂内外》《少年智力开发报》等等。
 后来,居然幸运的找到幸存的几本已经掉页面目全非的幸运儿—迪士尼的童话。给女儿讲,书里的情节,故事,图画一切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熟悉,让我读的都想落泪了。隔了二十多年啊,当时看这书时候对书里故事情节人物的喜欢和厌恶的情绪,甚至当时的天气,场景似乎都通过熟悉的画面回来了。
我也记得,四五年级以后看的书很杂很杂,家里爸爸买的书不能满足需要了,就到处找书,搜书看。《故事会》《童话大王》是每期必买的,爸爸的许多民间文学也都读过了,我小姨,哥哥的作文书,甚至《大众电影》杂志也读过了,舅舅家的一本《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也读了。那种吃书读字的状态,现在回想,应该就是传说中给啥看啥的阅读敏感期吧。  
因为阅读,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有了明显的阅读偏向,喜欢文学性强的东西,而数学在那个时候已经问题重重了,只是被总体成绩还好的表象掩盖了。也因为阅读,五六年级的我是个早熟,敏感的孩子。心里总藏着太多的困惑太多的思考却又总是无解。
若干年后,当做了母亲的我读到《苏菲的世界》,我一下子觉得我当时朦朦胧胧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如果当时读到了该有多么好。
如我后来在《阅读到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这篇文章里所写:“是童年的书香让我成为今天虽然不擅交际却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女子;是童年的书香让我喜欢上了文学,在孤独的时候有了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我不知道如果没有那些书,那些阅读,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从六年级到初中,我已经对读物有了我自己的喜好,喜欢有情节的故事,也喜欢抒情的散文和诗歌。家里依然订着《中外少年》杂志和《中学生学习报》,而我开始买《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这些,甚至也买《散文家》和《诗神》。《读者》更是每期都不落。也开始接触琼瑶的言情小说还有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那时候买过一本写三毛的传记,少女三毛的敏感自卑像极了那时的自己。
 那个时候的自己是个心高气傲却又敏感脆弱的小姑娘,别的科都还好,数学120分却常常只能70-80.看着鲜红的大叉,既自卑又绝望。最喜欢最有实力的语文,也没有如愿当上期望中的课代表。可想而知,压力,落差有多大,数学成绩努力却不见提高的自卑,充斥着我的整个初中。
那个时候的天空灰蒙蒙的,对未来充满了恐惧。汪国真,席慕容的诗就是在这种情绪里走进了我的心里。无从诉说的压力和恐惧,自卑而敏感的少女心事,我开始写一些无病呻吟的东西,为赋新词强言愁的东西。用编小说,写诗来抵消学业上的痛苦和挫折。在最不该分心的时候,我分心了。后果就是中考失败。
技工学校的两年,我收获了学生时代最珍贵的友谊,和同宿舍的好友一起读《少女》杂志,一起读郁秀的《花季雨季》
 见我喜欢读书,技校的老师便常常借一些自己的藏书给我。《寻找回来的世界》《芙蓉镇》《边城》这些小说连同沈从文,张贤亮,王安忆等等那些作家的名字就是在那时一同走进了我的世界。还有一本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那是我第一次读这一类书。第一次读的还有《红墙内外》等关于那些领袖的书。后来工作以后我陆陆续续买了许多《周恩来传》《林彪传》等书,就是受当时阅读的影响吧。当时,也读了一些名著,比如《简爱》《安娜卡列尼那》等。
 我很感谢这一时期的阅读,接触到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也不再只局限在阅读文学题材了。

 学校毕业以后就分到了一家塑料加工厂,三班倒,每天就是没有波澜的上班,吃饭,睡觉。发了工资,同宿舍的小姑娘们会趁倒班买零食买新衣服。我很不适应,很失望,很困惑,也很迷茫: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么?
 看不到未来方向的迷茫,还有比学校复杂很多夹杂了利益冲突的人际关系,最初的那段时间,那种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痛苦和孤独让我无所适从。只能用频繁回家和读书来逃避。
当时,我偶然读到了《涉世之初》杂志,那些相仿的不适应,那些初入职场的生涩让我倍感亲切。上班之余的时光是全部用书来打发的。池莉,毕淑敏的小说,还有大量的文学名著都是在那个时候买的,读的。甚至当时很火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村上春树的作品也去读了一些。每月的工资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买书上。读的遍数最多最喜欢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无意中 我知道了可以报自考,就选了喜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那是一段为了理想而努力的格外充实的时光,下了班就待在宿舍学习,不理会别人的不理解,不在乎别人的冷嘲热讽,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因为有了目标而变得明媚起来了。借助着一本本课本,我开始有系统的去读一些现代当代的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我的文字开始出现在报纸副刊,我写自己看不到未来的迷茫,也写不忘初心的努力和坚持。
尽管后来终究还是因为生活的种种变故而不得不放弃只差几科就通过的考试,可是自己却并不后悔,毕竟是那些努力的日子支撑着自己走过了刚参加工作时那些孤独迷茫的青春岁月. 
那是第一次,阅读让我为自己的心找了一个家。第一次朦朦胧胧的触摸到自己想要的是那种有书卷气有格调的生活。
再然后就是结婚生子,辛苦的讨生活。却也因为女儿的出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大量的童书,大量的家庭教育类的书。也渐渐从书中懂得“育儿先育心”“遇见更好的自己才能遇见更好的孩子”开始读一些《少有人走的路》《生命的重建》等自我成长类的书。也又开始重新拾起手中的笔,记录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亲子阅读的一点一滴。   
 这就是我这些年杂乱无章的阅读,我的读书故事吧。阅读史就是成长史,从童年到现在我似乎真的读了很多很多书,有好的,有有用的。也有不那么好的,不那么有用的。它们都溶进了我的血液,我的生活,让我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最爱那抹书香。是书,是阅读给了自己一份特别的看人看事的思维和视角。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几乎做过形形色色的工作,工厂操作工,超市促销……所有的所有从最初的不情愿,最初的迷茫困惑到后来的坦然面对。是因为有书的陪伴,是因为那些阅读的经历让我一点点的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坚持。让我即使是在尘世里辛苦的讨生活也依然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拥有不放弃的向上的力量。所以,我一直坚持女儿的亲子阅读,培养她的阅读习惯。我只希望也可以给她这样一双翅膀。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让我们的孩子经由我们的引领爱上书,爱上阅读吧。童年温馨温暖的阅读记忆会是孩子心里永远的家,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却始终不会迷失,始终乐观善良,始终拥有向上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