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0231023

 琉璃健康 2023-10-23 发布于江苏

1、疾病、证候、体征、症状的区别

疾病:某个病的名称

症状:病人自己的感觉

体征:是医生对于症状的判断

症=症状+体征(个别、孤立的现象)

证候:根据对症状判断的结论

2、证候、病的概念

证即证候,疾病过程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病即疾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一系列变化,一个完整异常生命过程

3、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心是五脏,主导是心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诊疗特点是辨证论治

第二节 精气学说

1、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而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2、精气学说的产生之源是水地

3、古代哲学中,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人体之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升降出入。

第三节 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举例:

阴阳对立制约:用一个来制约另一个

阴阳互根:有你才有我,有我才有你

阴阳互用:我好你也好,你好我也好

阴阳交感,互藏:交互能产出

阴阳消长:互为消长或皆消消皆长

阴阳转化:物极必反

2、《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3、阴阳的概念:对事物矛盾双方的概括

4、阴阳属性的相对性是指:相互转化,互藏,随比较对象的改变而改变

5、五脏阴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6、药味中属阳的是:辛甘淡

7、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是交感互藏,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是交感互藏;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阴阳二气交感,阴阳交感的动力根源是阴阳二气的互藏。

8、子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孔子说:依从天的向上发展,依从地的向下扎根,一切事物各依其类别互相聚合。

天地之间,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互相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和纽带,为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9、阴阳学说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顺时养生

10、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的方法,适用于里热炽盛,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第四节 五行学说

1、五行归类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目舌口鼻耳

筋脉肉皮骨

怒喜思悲恐

握忧哕咳栗

角徽宫商羽

酸苦甘辛咸

青赤黄白黑

生长化收藏

风暑湿燥寒

东南中西北

春夏长夏秋冬

2、相克就是相克,相乘是指过度克制

3、泻南补北(南是心,北是肾)

4、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岐伯说:六气亢盛时就要为害,相承之气,可以制约它,递相制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化,在四时之气中表现为气盛者必衰,衰者必盛,若亢盛为害则生化之机毁败紊乱,必然发生大病。

说明了五行之间的制化关系

5、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相乘

第五节 五脏

1、藏象学说主要研究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2、藏象的基本含义是脏腑藏于内,其生理、病理表现于外

3、《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其中,“满而不能实”指“精气充满且流通布散”;“实而不能满”指“传化水谷但不化生精气”

4、区分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最主要依据是功能特点不同

5、五行与五脏六腑

1.木                              

肝:“肝者, 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罢极之本”“肝为血海”

生理功能:a 主疏泄(精血津液输布,脾胃运化,胆汁排泄,舒畅情志,排精,排卵)

b 主藏血(贮藏血液,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化生和濡养魂,

经血之源,防止出血)

生理特征: a刚脏 b主升发 c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生理联系:志——怒,体——筋,华——爪,官—— 目,液——泪,时——春

与胆相表里: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排泄依赖肝气疏泄—— 同司疏泄,共主勇怯

胆:“胆者, 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冲精之府,中清之府,清净之府”,又为“奇恒之腑”

生理功能: a 贮存排泄胆汁(饮食消化、排泄胆汁)b 主决断

2 . 火

心:“心者, 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阳脏”“火脏”

生理功能: a 心主血脉(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b 心主神志

生理特征: a 心主通明 b 阳脏

生理联系:志—— 喜,体——脉,华——面,窍——舌,液——汗,时——夏

歌诀:喜脉面舌汗夏心

与小肠相表里:a心血濡养助小肠化物 b小肠腑气通畅有助心火下降

小肠:"小肠者,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功能: a 受盛化物b 泌别清浊c 主液(利小便以实大便)

3 . 土                                  

脾:“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四季脾旺不受邪;脾主四时”“后天之本

生理功能: a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b.主统血(脾藏营,气摄血)c 主升(升清,

升举内脏)

生理特性: a 喜燥恶湿b 居中央灌四旁(孤脏)

生理联系:志——思,体—— 肉,华——唇,窍—— 口,液——诞,时——长夏

歌诀:口唇思肉长夏涎

与胃相表里:a.纳运相得:“胃主受纳,脾主运化”b.升降相因:"胃主降浊,脾主升清"、  "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且真胀c.燥湿相济:"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  

胃:“水谷气血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也;胃为五脏之本”“太 仓

生理功能: a 受纳水谷b 腐熟水谷(水谷气血之海)

生理特性: a 胃气下降 b喜润恶燥

4.金

肺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生理功能: a 主气司呼吸(呼吸之气、一身上气)b 主行水C 朝百脉,主治节(气体

交换,助心行血)

生理特性: a 华盖(脏之长)b.娇脏(清虚之体)c 宣降(气体、精微、卫气,异物)

d 肺喜润恶燥

生理联系:志——忧,体——皮,华——毛,窍——鼻,液——涕,时——秋

歌决:秋忧皮毛鼻涕肺

与大肠相表里:a肺气肃降,推动大肠传导糟粕;b大肠通物利于肺气肃降(提壶揭盖法)

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生理功能: a 主传化糟粕 b 主津

5.水

肾:“肾者,作强之宜,伎巧出焉”“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生理功能: a 藏精b 主水(水液代谢,生尿、排尿)c 纳气(吸气深度)

生理特性: a 主蛰(藏精、纳气、生殖、二便)b 肾气上升(并非肾主升,而是与心

水火既济)

生理联系:志——恐,体——骨,华——发,窍——耳及二阴,液——唾,时——冬

歌诀:冬恐耳阴骨发唾

与膀胱相表里:排尿功能是否正常

膀胱: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为津液之府"

生理功能: a.汇聚水液b 贮藏与排泄尿液

★ 补充:三焦:

"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中渎之府,原气之别使。”"孤府" ——以横膈、脐为

界 

生理功能: a 通行元气 b 运行津液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宣散雾气,如雾散布。中焦如沤物浸渍,

腐熟水谷;下焦如沟渠,排泄二便。

补充:五脏之间的关系 (常考★★,联系心理功能记忆)

心与肺:血液运行和呼吸——宗气是连接心之搏动与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心与脾:血液生成、运行

心与肝:行血,藏血,精神情志调节

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与肝:气机升降调节—左肝升右肺降(气的调节是肝肺,枢纽是脾胃)

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这动,阴阳互资

肝与脾: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

肝与肾: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乙癸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滋互制

脾与肾:先后互促、水液代谢

6、歧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岐伯说:夹护控制着气血,使之无所回避地到达各部位,叫做脉。

7、肺气通于天,不耐寒热是肺为“娇脏”的主要依据。

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

肺为气之本,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

肺的行水功能主要依赖于肺气宣发肃降

肺为水之上源的主要依据是肺位最高通调水道

肺主治节是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8、脾主运化指的是运化食物和水液

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的脏是脾

脾胃虚弱导致血虚的基本机制是脾失健运

9、天癸的强弱取决于肾中精气的充盈

为全身阴阳之本的脏是肾

能够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功能的脏是肾

对机体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和凝聚等作用的是肾阴

对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和宣散等作用的是肾阳

与肾主水液关系最密切的是肾阳的蒸化作用

《素问·水热穴论》所谓“肾者,胃之关也”,主要是指肾阳的蒸化作用。

胃之关指的是肾,肾可以调节水液的功能,相当于胃的开关。水进入胃以后,经过脾到达肺,肺气肃降,水往下流归到肾,从膀胱,尿道排除体外。如果患者的肾功能不好,说明这个开关就会有障碍。水液就会聚集过多,从而出现水肿的现象。

气机升降之枢是指:脾升胃降

10、脏腑中,多见气血两虚病变的是心与脾

11、脾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2、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13、机体阳气不足与脾和肾关系最为密切

14、肺的门户是喉,心的外华是面

15、生之本是心,气之本是肺,气之根是肾

16、心行血,肝藏血

17、与人体抵御外邪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卫气

第六节 六腑

1、“六腑以通为顺,以降为顺”最为确切的含义是:六腑气机通降下行

2、津液中:津清稀而薄,属阳;液则稠厚而浊故属阴(津往上走,液往里走)

小肠主液(食物处理机一样,泌别清浊),大肠主津(可吸收再利用)

第七节 奇恒之府

1、胆又是奇恒之腑,又是腑

2、奇恒之府的主要作用的化生和贮藏精气

3、膻中是气海

第八节 气、血、津液

1、精的本始含义是指生殖之精

2、人体中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气

3、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责之于气的推动作用减退

4、元气运行的道路是三焦

5、宗气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6、营气是水谷的精气

7、营气的分布特点是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8、临床上亦常以心尖搏动部位(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

9、卫气的分布特点是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10、具有温养全身作用的气是卫气

11、《灵枢·本脏》“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主要取决于卫气和利

12、《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气”是指水谷之气

13、与血液生成有密切关系的心脏:心脾肺肾(肝是藏血 化血还需肺气推动 肾精也能化血)

14、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腑是心脾肝肺

15、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液;灌注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中的是津

16、与津液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脾胃运化、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主津

17、《素问·厥论》中称“为胃行其津液”者是脾

18、与津液输布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脾、肺、肾(脾气散津,肺气行水,肾气气化水液,肝气疏泄水行,三焦利水道)

19、血虚引起气虚病变的理论依据是血能养气

20、气与血

“气为血之帅”:气生血(血虚)、气行血(血淤)、气摄血(气虚出血)

“血为气之母”:血养气、血载气(大出血时,气随血脱)

21、气与津液

气生津、行津、摄津;

津生气,载气

22、精、血、津液

精血同源,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

23、精、气、神

气化精,摄精;精化气;精与气化神;神驭精气

24、具有主宰生命活动功能的是肾

25、后天之精化生者为宗气

26、血液化生起着最重要作业的是脾胃

Bott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