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节登锤峰落照:乾隆十二年到十四年,中间只隔一年,乾隆为何性情大变?

 老羊铲史 2023-10-23 发布于河北

一、
在所有宣传承德旅游的口号中,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是:摸摸棒槌山,能活一百三。
摸摸!
在人们大力鼓噪“体验式”旅游的时候,还有什么比“摸摸”体验更深的呢?你看那些女士,在商场里无论是看到款式多么新颖的服装,即便是一见钟情,也还是要去摸摸。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流行过一段时间的文化衫,在承德夜市和旅游景点的摊点儿前,几乎都有印着这句宣传语的T恤,满大街的游客和市民,有很多人也都穿着这件T恤,感觉来承德旅游,一定要去摸摸。
来承德不去摸摸棒槌山,就如同没来过一样。
二、
事实上也真是这样,三百二十年前,康熙皇帝最早看中热河上营这个地方的,除了环境、气候外,关键是还有这座独特的山。
不过,那个时候上棒槌山还没有索道,去摸摸就有些难。所以早在1708年,热河行宫还只有16景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专门为了看棒槌山的建筑——锤峰落照亭。
可以看,不许摸。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康熙皇帝为锤峰落照题诗:
锤峰落照
平冈之上,敞亭东向,诸峰横列于前。夕阳西映,红紫万状,似展黄公望《浮岚暖翠》图。有山矗然倚天,特作金碧色者,磐锤峰也。

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涧报深秋。

嚵岩自有争佳处,未若此峰景最幽。

康熙皇帝不但写了这首诗,还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
岚气湿青屏  天际遥看烟树色
水光燃素练  风中时听石泉声
三、
对于康熙皇帝来说,世界上最遗憾的事,是上天不能再借给他五百年。物转星移,和所有的皇帝一样,不能总是赖在位子上,终究要有人接班。
于是,承德避暑山庄就有了乾隆皇帝过重阳节。
乾隆十二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十七岁的乾隆皇帝准备第二天就收拾收拾回北京了。回京前,乾隆皇帝奉皇太后幸锤峰落照,登高,侍膳,赐扈从大臣宴,作诗:
重九日侍皇太后宴
树杪云标地,鸿宾鹿侣天。岩斋临绣野,村景荡朝烟。
节以题糕设,杯因献寿传。山灵应忭喜,重见菊花筵。
乾隆皇帝对皇太后是真的孝顺,重阳节这天,把她请到锤峰落照,观美景,吃美食,赏菊花。不过,按照承德现在的温度,在山上野餐,怎么着也有些凉飕飕了。但一个“山灵应忭喜”,就把整个气氛都烘托出来了。
野餐完的第二天,乾隆皇帝一行就浩浩荡荡地回北京了。
在很多专家对乾隆皇帝的评价中,都把乾隆十三年作为一个分水岭,之前,乾隆皇帝“宽严相济,刚柔兼施”,可杀可不杀的一般不杀。十三年以后,则政策趋于严厉,原来可杀可不杀的,一律杀掉。
乾隆十三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这一年,乾隆没有来承德避暑山庄,而是下了江南。
四、
专家学者喜欢一本正经地说事,比如戴逸先生直接把乾隆变化的原因归结到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民间发生流民抢夺闹赈、军队怯懦无能、司法狱决腐败、省级领导干部贪污... ...(《乾隆帝及其时代》)。
这些理由都对,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估计专家们认为拿不上台面,所以不作为主要原因,那就是孝贤皇后之死而引发的“剃头事件”。
乾隆十三年二月初四,奉皇太后率皇后自京师启銮,东巡恭谒孔林。

三月十一日,车驾至德州登舟。“先数日,皇后偶感寒疾,至是日疾甚王大臣等俱诣月城水次请安。夜半亥刻,皇后崩逝”。(《清史编年》)
皇后只有三十七岁,突然驾崩,这是乾隆朝的一件大事。
皇后既亡,乾隆帝悲痛万分,追怀不能自已,感逝抒情,时见篇章,诸如:“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忍痛诵关睢,朱琴已断弦。......愁喜惟予共,寒喧无刻忘。......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
这些悼亡诗比他那些写景诗更情真意切。
六月十二日,乾隆命将“国恤百日内不得剃头,违者立即处斩之处”,载入《会典》、《律例》。谕称:“本朝定制:遇有国恤,百日以内均不剃头,倘违例私犯祖制,立即处斩。亦如进关时,令汉人剃发不剃发者无不处斩之理”。
得,又把满族刚入关时的“留发不留头”的恶政提出来了。
《会典》即《大清会典》,是清朝典章制度之汇总,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大清律例》是清朝的传世基本法典,这相当于国家根本大法。
在降旨之前,即已将孝贤皇后百日内剃头的奉天锦州知府金文淳、山东沂州营都司姜兴汉拿交刑部治罪。但又令传谕各地:上述谕旨“未到之前,或现在已经查出之案自当参处”,“其余未发觉者,概不另行饬查”。
五、
按理说,皇后去世了,皇帝很悲伤,乾隆皇帝的旨意应该很快就传达下去吧。
可是不。孝贤皇后死后,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并未就此行文全国各地,以致各地有执行者,有不执行者,而且在执行者之中要求范围和规定期限也各不相同。除满人居住颇为集中的盛京、杭州、京口、宁夏、凉州、四川等处的将军大臣等作出了“令官员过百日剃头”的规定外,其他地区的官兵百姓大多都是各行其是。各级官员甚至是高级官员不及百日剃头者比比皆是。
乾隆十三年六月,山东沂州营部司姜兴汉、奉天锦州府知府金文醇等中下级官员日内剃头的问题首先被揭露,于是乾隆皇帝震怒,当即下令将他们解交刑部治罪。
然而此后不久,周学健、塞楞额、彭树葵、杨锡缓等高级官员剃头问题也被揭露出来。尤其是在革职抄家和审讯过程中,还发现了周学健私下收受一个中级官员吴同仁贿赂和塞、彭、杨三人私下计议是否因违制剃头而自首的问题,更使乾隆皇帝对广大官员的忠诚程度发生了怀疑,认定他们时时、处处、事事都在欺骗自己,窃夺自己的权力。因此,他以违制剃头为借口,分别对他们作出了极为严厉的处理。周学健、塞楞额先后被赐自尽,“以全国体”,彭、杨革职留任,自出家资罚修城工。其他违制剃头官员太多,无法一一处罚,也都由有关部门记录在案,停其升转。此外,还有相当一些高级官员因庇护违制剃头官员而受到申斥或处分。这场轰动一时的大案至此方才结束。
这是一个悲伤、混乱、闹心的乾隆十三年,快点儿过去吧。

六、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转眼乾隆十四年的重阳节。
乾隆皇帝依旧奉皇太后幸避暑山庄锤峰落照,登高侍膳,赐扈从王公大臣蒙古王公等宴。
登高远望,棒槌山还是那个棒槌山,只是陪侍皇太后的人中,少了一个皇后。
重阳日侍皇太后登高揽胜之作
遥峰近岭罨烟光,高处琼楼了不凉。
为要重阳酬令节,暂教十日驻山庄。
綵丝结佩仙萸紫,玉座称觞寿菊黄。
稍异宫中行乐处,稔秋俯眺遍仓箱。 

重阳节的锤峰落照,像仙境一般的宫殿,也是像仙境一般寒凉,只是因为应付这个节日,才推迟了十天回京。

尽管看着远处的丰收景象,但还是觉得心有失望。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间呦。

“正月剃头死舅舅”背后的那个丑恶灵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么美的诗句里的燕山居然不是我们这个燕山,诗鬼李贺搞得什么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