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洛因,从“英雄”到恶魔

 Xiac2cmv1bxedf 2023-10-24 发布于江苏

海洛因,从“英雄”到恶魔

海洛因,作为全球公认臭名昭著的毒品,其成瘾性导致无数人和家庭走向悲剧。细追其源头,海洛因最初竟是作为药品被研发出来的,还因其强有力的止痛效果畅销多国。“Her⁃oin”(海洛因)一词就是起源于德文的“heroisch”,意为“英雄”。据说最初以这个词命名是因为服用后会让人有成为英雄的快感,也有说法是因为它的药效强大。海洛因是怎么从医患追捧的“英雄药品”演变为人人喊打的毒品的?

肺结核,堪称人类传染病史上肆虐最久的疾病之一。在 19 世纪,欧洲平均每 7 个人就会有一人死于结核病,患者往往伴有剧烈咳嗽,常在半夜咳醒无法入睡。彼时,距离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能治疗肺结核还有几十年,临床治疗肺结核只能对症,吗啡等具有镇痛效果的药物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随着使用人群增多,尤其是大批受伤士兵使用吗啡止痛后,它的成瘾性逐渐显现。相比服用后短暂舒适的治疗作用,吗啡的毒副作用明显更大。这时,一种宣称能治疗肺结核咳嗽,且比吗啡更安全的海洛因横空出世。

1897 年,德国的海因里希·德雷瑟以吗啡为原料制成了海洛因,这种药被宣传为“安全、不会上瘾”的吗啡替代品。1898 年,这种药品正式命名为“海洛因”,被广泛应用到肺结核患者身上,适应证也逐渐扩展至呼吸系统疾病,甚至有医生用它来辅助戒断吗啡。当时,不少医生公开支持海洛因的使用,比如《肯塔基医学期刊》刊文表示“海洛因效果很好”;《波士顿医学和外科杂志》也在 1900 年刊登过类似观点的文章,认为海洛因比吗啡的安全性更高。

渐渐地,人们发现同为罂粟的提取物,海洛因比吗啡的脂溶性更强,更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兴奋和快感,这也意味着它的成瘾性更强。成瘾后,患者会产生生理依赖,一旦中断使用便会出现强烈戒断症状,轻则萎靡不振,重则肌肉痉挛,甚至死亡;对海洛因的心理依赖会使患者丧失对生活、社会的关心,并企图用它来逃避现实世界;长期使用会破坏人的免疫功能,损 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注射吸食还会增加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风险。

20 世纪初,人们对海洛因成瘾性和安全性的担忧日益上升,相关研究和病例报告也逐渐增多——患者出现了幻觉、异常兴奋的精神症状,以及在没有器质性病变的背景下出现呼吸衰竭等。1912 年,英国布里斯托尔总医院的内科医生奥德里赛姆斯报道了一例使用海洛因后成瘾的女性患者。最开始时,她为了治疗右臂神经炎疼痛皮下注射了一支海洛因,之后每次感到疼痛都会注射,剂量逐渐从一支上升到三四支,而且患者开始自行购买海洛因。在不注射海洛因的期间,她感到烦躁和情绪低落,注射后会“立即感到轻松幸福,大概持续2.5~3 个小时”。但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加,这种 感觉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她不得不提高注射频率来追求这种欣快感。英美也有多位医生报道了海洛因对患者精神产生的不良影响,这些临床证据都提示海洛因应被视为毒品。

药品成瘾这一问题逐渐在美国引发关注,通过不断呼吁,《哈里森麻醉品税法》在 1914 年通过,要求患者必须持有医生和药剂师的处方才能购买海洛因等阿片类药物,并且医生一次处方开具的海洛因不能超过 1/8片剂。这意味着,普通人不能再随意从药店购买海洛 因并自行注射。1924 年,《反海洛因法》规定,制造、进口、持有海洛因是非法的。这一系列法案打击了海洛因在美国的合法销售。不过,在法律监控不到的角落,海洛因在黑市的销售更猖獗了。

之后,世界各国都逐渐意识到了海洛因成瘾的严重性。英国卫生部的罗勒斯顿委员会在 1926 年颁布了关于海洛因的处方要求,规定医生只能给处于戒毒期 的患者开具海洛因。从 1970 年开始,这一处方也不再被允许,戒毒药物逐渐更换成了美沙酮。不过,如今在瑞士等一些国家,用海洛因辅助戒毒还是合法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毒品始终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建国初期,党中央组织全国大规模群众性禁毒运动,仅用了 3 年时间便扫清了百余年来蚕食国人身心的烟毒之害;之后 30 年,我国一直是“无毒国家”,在吗啡、海洛因等新型毒品不断出现后,我国也调整了禁毒政策,从最初的“三禁”——“禁吸、禁贩、禁种”调整为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坚决打赢这场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根据 2016年中国药物滥用报告,我国海洛因滥用势头已经连续 5 年呈下降趋势。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黄汇;医学人文学院 谷晓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