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为什么选择去听古典音乐会现场?而且还是传奇钢琴大师+世界最古老交响乐团

 阿里山图书馆 2023-10-24 发布于北京

你为什么会选择去听古典音乐会的现场?而且曲目还是大家如此熟悉的贝多芬?

还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带来额外的吸引力吗?当然,大牌独奏家和指挥家一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尽管对许多音乐会观众来说,陌生事物的诱惑可能同样诱人。

图片

毫无疑问,在众多的贝多芬诠释者中,鲁道夫·布赫宾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人般的存在。

最初迷上的是鲁道夫·布赫宾德的录音,他的演奏打破了从前我对贝多芬的刻板印象。

咦?贝多芬难道不是一位充满英雄色彩的、阴郁易怒、郁郁寡欢的人吗?什么时候开始,他其实还是一个快乐的、极具幽默感并非常善于倾听的人呢?

图片

今年上半年,当得知他会来北京弹“完全贝多芬奏鸣曲”的时候,立刻就买了票,作为古典乐迷的我,当然不会放过现场聆听他诠释贝多芬的机会。

所幸很多人担心的钢琴家老年机能退化这件事在布赫宾德身上完全不存在,老爷子甚至还可以轻松炫技,有时候那种惊人的速度会让人不免惊疑:会不会太快了些?

图片

▣ 布赫宾德在国家大剧院


但是当我折回到有关贝多芬的音乐文献中去寻求答案时,发现不过是自己的认知太过局限,原来贝多芬在手稿上标注的速度,很多演奏家都达不到!怀疑演奏家太快?这完全是多虑了。

对于古典音乐的聆听,越深入,就越想得到更加本真的体验,也就是尽可能遵循作曲家原意的演奏更入我耳。

布赫宾德正是力求更本真地演绎贝多芬的那一类演奏家。他很早就录制了贝多芬全集。


图片

▣ 布赫宾德录制过的贝多芬专辑(部分)


为了搞清楚如何成为“教科书一样的存在”以及他的录音如此吸引我的原因,我阅读了他写的音乐札记《我的贝多芬——与大师相伴的生活》。

让我惊讶的是,布赫宾德竟然收藏了多达35套贝多芬手稿的珍贵摹本!

贝多芬手稿虽存争议,但极具指导性。贝多芬通常会对某个指定乐段或演奏指令进行标注,手稿上传达的音乐特性当然必须优于其他印刷版本。

图片

布赫宾德属于典型的音乐神童,5岁就被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的预科班录取,11岁时就被允许作为独奏者在交响音乐会上完成正式演出,当时乐单上就有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 ) 。

图片
▣ 1952年10月,年仅5岁的布赫宾德被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录取,成为马勒、阿巴多与祖宾·梅塔的校友,是学校里最年轻的学生

布赫宾德13岁时成为传奇钢琴家布鲁诺·赛德霍菲尔(Bruno Seidhofer)先生的正式学生。在成为赛德霍菲尔正式学生的第一个“班级夜”上,布赫宾德弹奏了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赛德霍菲尔曾跟随施密特(Franz Schmidt,1874-1949)学琴,而施密特是传奇钢琴教育家莱谢蒂斯基(Theodor Leschetizky)的门徒,莱谢蒂斯基则师从于车尔尼,车尔尼是贝多芬的学生。

因此,布赫宾德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贝多芬的传人,也是奥地利钢琴学派的正统继承人。

图片

▣ 布赫宾德与恩师布鲁诺·赛德霍菲尔


他传承的是古典风格内在肌理的缜密与沉着,并不像浪漫派那样在感官效果上追求极致与煽情。他擅长的亦是德奥核心作品,没有过多的“糖水”,这也让更多喜欢听浪漫派演奏的人略有些“消化不良”。

在布赫宾德写的《我的贝多芬》一书中,讲起在15岁第一次灌录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唱片之前,他曾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研究海顿(Joseph Haydn)的全部钢琴奏鸣曲。

你没看错,就是“海顿爸爸”。

图片

尽管海顿谱写的50多首奏鸣曲中只有极个别成为我们今日音乐会的常见曲目,但对于贝多芬来说,海顿不仅仅是一位曾教授他数月的老师,更是他的榜样。虽然贝多芬曾抱怨海顿并未在自己身上“倾注心血”,但海顿依旧让贝多芬受益无穷。

“对我来说,那些并不知名的海顿钢琴作品,是让我能更好驾驭古典主义风格作品的绝佳素材,也正是贝多芬将这种风格推向顶峰,并加以超越。”布赫宾德写道。

图片
▣ 1977年,布赫宾德录制的约瑟夫·海顿钢琴作品全集获得查尔斯·克罗斯学院唱片大奖

毫无疑问,如果想要成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只依靠直觉式演奏是远远不够的,将来会遇到许多瓶颈。例如,把哲学般的巴赫表现得像肖邦式的浪漫情怀。又或者,明明应该暗香浮动的“德彪西”,音色却像激越的“贝多芬”。事实上,钢琴演奏中时常发生这类情形。

布赫宾德在15岁前就懂得这个道理了。这大约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吧。

图片

▣ 15岁的布赫宾德在慕尼黑国际比赛中获得“钢琴三重奏”一等奖


布赫宾德还花费了很长时间关注贝多芬同时期的音乐,这并非指海顿、莫扎特还有贝多芬本人这些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也不是舒伯特,而是说那些所谓的“小众大师”,比如扬·沃齐谢克(Jan Hugo Worzisckeek)。

他说,“就我个人而言,构建对贝多芬的理解同样十分重要。关于如何划分乐句和如何演奏,钢琴演奏者可以从弦乐演奏家比如亨利克.谢林(Henvyk Szeryng)、内森.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斯塔克.亚诺什 (Stacker Janos)那里无限受益,就像从管乐演奏者那里学习音乐的呼吸一样。

“那些沉睡于文献中未被关注的大量乐曲,帮我进一步完善了心中关于贝多芬那无与伦比的巅峰时代的画卷。

图片

回忆起今年5月听布赫宾德现场的时候,当时特别想知道一点,作为诠释贝多芬作品的标杆儿人物,有些作品在他这一生中已被弹奏上百次,他是如何保持“初见”般的新鲜感,不致滑入肌肉记忆的习惯性桎梏里呢?

在布赫宾德的札记里,同样找到了答案:原来每次演出之前他都会阅读总谱,这种研究总会给他带来惊喜和新的收获,使得他翻开那些作品依旧如同初遇。

也是这些点滴收获促使他耗费十余年之久写成我看到的那本札记——《我的贝多芬——与大师相伴的生活》。

图片

这本书里记载着布赫宾德对贝多芬许多作品的详尽分析(以奏鸣曲为主),强烈建议打算聆听贝多芬的乐迷们一定要先读这本书,无论听录音还是现场,读完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补完这篇乐评之时,看到群里有西安的乐迷朋友po出布赫宾德的新行程,继上半年访华之后,11月深秋,他将访问西安,和世界上最古老的管弦乐团德累斯顿一起上演全套贝多芬协奏曲!

图片

瞬间心动。想定高铁票从北京前往西安去再次聆听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钢协”。

何况,这次演出是他一边弹奏协奏曲一边指挥管弦乐团。我是颇为好奇这种形式。钢琴家兼协奏曲指挥这种模式并不少见,只有游刃有余的大师才这么做,巴伦勃依姆也曾这样演过。

看了一下德累斯顿来华的演出时间安排,这个团在北京和上海475年周年庆的时间都是工作日,唯有在西安的全套贝多芬钢协排在了周末(11月11日和11月12日),这是为了方便北国的北京乐迷和南国的成都乐迷们高铁看古典音乐会吗?
图片
图片

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自己独特声音的乐团。

——《留声机》

图片

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

2023中国巡演

10.31-11.13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