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夜里正在批奏折,宫女好心送来热粥,朱元璋:粥留下人处死

 涂鸦吧 2023-10-24 发布于重庆

前言

夜已深,禁城内灯火通明,洪武帝朱元璋正坐在龙椅上批阅奏折,手中的笔在纸上飞速移动,眉头紧锁,神色凝重。

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民起家,朱元璋在经历惊心动魄的抗元和夺位之战后,终于登上了帝位。但是,他内心的狐疑和不安却丝毫没有因为皇权的获得而减弱分毫。

在他看来,正是由于当年元顺帝懦弱无能,又过于信任奸臣,才导致了元朝的覆灭。现在,明朝才刚刚立国不久,四方势力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出现野心勃勃的篡权者。

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社稷,朱元璋先后发动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大肆诛杀可能对自己形成威胁的重要功臣。然而,这还远远不够,朱元璋必须时刻警惕,以避免历史重演。

这一天深夜,朱元璋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时辰,继续批阅文件的同时,他嘴里不住地咒骂着“奸佞当权,祸乱朝政”。

朱元璋在讨伐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曾经一鼓作气,战无不胜。但是,夺得天下之后,他才明白经营这个庞大帝国远比征战要难得多。文官武将各怀鬼胎,朝中奸佞当道,稍有不慎就可能祸起萧墙。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禁又是一阵焦灼。

“贪官污吏妄自尊大,吏治败坏,若不严惩,不知要祸害多少百姓!”朱元璋一拍龙椅,恨声道。

他决心要铲除这些奸佞,以正吏治。然而,面对臣子辈出的弊病,朱元璋也无可奈何。他明白,想要整顿吏治,必须先从权力核心——皇室开始。

宫女萧柔美平日里侍奉皇上,深知皇上勤政爱民,朝堂之上操劳过度,夜已深人静,只怕皇上未进膳。于是,她心中暗自着急,便打算为皇上送去一碗热粥,以示关怀。

她赶紧来到御膳房,亲手为皇上熬制了一碗香浓的红枣粥。红枣营养丰富,既可以补充皇上一日的劳累,又可以滋补身体。

她在锅中加入上好的糯米,小心翼翼地不停搅拌,直到米粒充分糯化。然后,她放入甜美多汁的红枣,与米粒一同煮成粥。香甜的红枣香气四溢,让人食欲大增。

看着热气腾腾的美味粥饭,萧柔美露出欣慰的笑容。她敬畏和爱戴皇上,希望皇上能够喝下这碗为他精心熬制的粥,获得哪怕一点安慰。

然后怀着一颗爱戴之心,抱着粥来到午门。

“陛下这些天为民操劳,在夜深人静之时,怎可不爱惜身体呢?妾身给陛下送来一碗热粥,请恩准。”萧柔美对侍卫说道。

侍卫也见她身份清白没有异样,只是一片好意,便放她进去了。

朱元璋正自言自语,忽然听到门外传来动静,一位宫女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粥。

“陛下日理万机,夜深未歇,下官冒昧为您送来粥饭,请恕罪。” 宫女躬身行礼,恭敬地说。

朱元璋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警铃大作。他的脑海里立刻显现出无数的可能:

此女是否奸细? 手中的粥是否下毒?她如此轻易进入宫禁,门卫是否有同谋?背后的势力是否别有用心?

稍有不慎,自己此时便有性命之忧。朱元璋太清楚,历史上多少帝王就是因为宫女而丧命,他万万不能重蹈覆辙。

朱元璋脑海里浮现出以往的种种事例:汉武帝暴毙于薄姬桂棍,汉哀帝被赵飞燕害死,隋炀帝于被宫女窦氏刺杀......无数先人的教训告诉他,来历不明的女子极有可能是刺客。

此时此刻,朱元璋心中五味杂陈。他相信大多数手下对他忠心耿耿,但也明白必定有人怀揣邪心。如今一个可疑的宫女突然送来夜宵,这种异变本身就令他极为不安。

“你且将粥留下,自己退下去吧。”朱元璋面无表情地说。

宫女听后,欣喜地以为皇上能品尝自己的心意,便退了下去。

第二天清晨,一个噩耗在宫中传开——皇帝发萧柔美之罪,已被处斩。

“她不过是一片好心,怎会招来这样的下场!”众宫女议论纷纷,都为萧柔美的冤死而悲恸。

宫女们都清楚,萧柔美是一个性格单纯善良的女孩,她视皇上如父,只不过是因为担心皇上操劳过度,一个人在深夜办公,才会贴心送去夜宵。哪知竟遭此横祸!

“皇上明鉴,萧柔美确实清白无辜,冤枉啊!” 有的宫女禁不住悲痛,痛哭失声。

“你们不要再议论此事了!” 一位老宫女严肃地说道,“皇上乃天子龙髯,凡事有圣旨在先,我们止得听命侍奉,无权过问。”

宫中上下,再无人敢越俎代庖,在夜深人静时为皇上送夜宵。所有宫女都望而生畏,深怕自己也成为朱元璋猜忌的牺牲品。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细啜着粥,心中却沉重无比。

他明白,自己这番举动,对一个手无寸铁的宫女简直残忍至极。然而,成大事者不能心慈手软,政权才立足未稳,必须事先防范。

“舍我其谁!”他深吸一口气,狠狠地将碗一摔。碗里剩余的红枣粥溅得桌上到处都是。

朱元璋从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这个世界的残酷无情。要想在乱世中求生存,就必须舍弃一切牵挂,大开杀戒,方能立足。

他还记得,当年自己在乡下放牛时,常常一边放牛,一边虎视眈眈地注视着那些欺辱自己的地主武装。他发誓,有朝一日定要让他们尝尝溅血的滋味,偿还深仇大恨。

如今,自己终于一雪前耻,只差最后一步──巩固江山。在这关键时刻,他必须舍弃一切牵挂,果决处决任何隐患。哪怕这隐患只是一个无辜的宫女。

朱元璋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将为后世诟病。但是,要让明朝在动荡时期生存下去,暂时的冷酷是必要的。他必须扼杀一切威胁于萌芽状态,哪怕这需要心如刀割。

此事传开后,朱元璋的残忍行径遭到了各方的非议。

“皇上处死一个无辜宫女,实在太不地道!”“这么残忍的皇帝,怎能得人心!”许多读书人私下中开始议论纷纷。

一些老臣虽然也认为皇上此举有欠公允,但他们经历过战乱,能理解皇上防微杜渐的用意。

“皇上处事只顾大局,做事不必人情事理,这就是君王之道。”老臣们这样告诫身边私下抱怨的小吏。

不过,这些见解终究也只是私下窃窃私语,谁也不敢当着皇帝的面异议。因为明白,言语稍有不慎,可能就招来杀身之祸。

而老百姓们更是无可奈何,虽然同情那位无辜被害的宫女,也明白皇帝此举残忍,但由于惧怕权力,无人敢公开反对皇帝。

“朝中事,我们等小民从来插嘴不得。”百姓们叹息道,“只能低头 "''",作壁上观罢了。”

而对于朱元璋本人来说,他的此番举动充分暴露了自己多疑残忍的性格。为了巩固权力,他可以舍弃一切,不惜以极端手段消灭任何隐患。

此事让朱元璋明白,自己必须更加小心谨慎。于是,他加强了宫廷安保,夜间严禁宫女私自接近,避免再次发生意外。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注意到,胡惟庸、蓝玉等重要功臣都已被诛,自己必须另structure新的辅佐体系,以免权力旁落。

“要想巩固大明江山,必须训练心腹助手。”朱元璋思忖道。

于是他立即着手一批亲信武将为心腹大臣,如曹国公蒋兴,定北侯李景隆等。这批出身低微的武将对他忠心耿耿,可用来制衡世家势力。

与此同时,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直接掌握朝政大权。他还采取轮流差遣大将镇守各地的办法,防止地方势力坐大。

结语

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朱元璋成功确立起君主专制的统治,使皇权达到鼎盛。这为明朝初年的稳定打下基础。

但是,朱元璋残忍多疑的个性也为晚年的明朝埋下了隐患。到了他去世之后,皇室内乱频发,明朝逐渐走向衰落。可见,君主个人品质,对一个王朝的兴衰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