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粤海画苑 2023-10-24 发布于黑龙江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文/扶苏秘史

编辑/扶苏秘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山海经作为其中的瑰宝,记录了大量古老的神话传说。这本被视为“怪书”的经典,其中竟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地狱不在地下,而在“渤海”。

这一发现差点让纪晓岚将其烧毁,山海经的这一秘密究竟是何方神圣,让我们走进这部古籍,探寻中华文明的辉煌瑰宝。

01

博览众物的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第一奇书,它描绘了一个古人眼中的广阔世界和奇幻想象。这本只有三万字的书记载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事物,是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的源头。它不同于典籍中的历史书,而是先民们对这个古老世界的原始记录。

《山海经》的内容没有明确的主题和逻辑,它似乎只是简单地按照方位介绍山川国家。但实际上它所描写的地理并不准确,许多地名都是虚构的。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这本书中的世界来源于神话,而不是我们的现实。它充满了当时人们对上古历史的想象,以及对天地万物的原始认知。

在《山海经》中,到处都有奇怪的神人、怪兽和巫术存在,它相信这个世界充满神秘力量,这些内容让后人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比如书中描绘的“人面蛇身”“长千里”的怪兽,被推测可能是北极光在古人眼中形成的印象。

《山海经》可分为《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部分,《山经》较接近现实世界,《海经》和《大荒经》则越发奇幻。

有意思的是,《海经》中距离部落越远的地方,所记载的动植物反而越真实,这引发人们对先民记录方式的思考。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后人常把《山海经》中虚构的历史联系到现实人物,比如“精卫填海”被认为隐喻了古代战争中妇女的命运。

这些传说经过口耳相传,原本的面貌已难窥探。但《山海经》作为思想宝库,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神话故事都出自其中。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编写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或认为出自大禹之手,或认为周秦时人所作,亦或部分篇章系汉代学者所增。

但专家们至今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我们现今读到的《山海经》已经融入大量注释。其中最重要的是晋代郭璞的笔注,这位“半仙人”用他特有的视角解读了这个古老的文本。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尽管来历存疑,《山海经》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开启了中国古代的奇思妙想,也启发着后人探索这一古老世界的源起。

我们或许永难确定真实的作者,但可以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感受中华民族思维的原初面貌。

《山海经》中的怪力乱神,荒诞不经,却又蕴含着古人对自然与世界的独特理解,我们或许无法完全解读其中隐藏的深意,但正是这种未知使它更显神秘与吸引。

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华民族幻想的光芒,也映照着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后人常常试图在《山海经》中寻找现实的影子,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离奇生物,或许正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极端解读。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譬如长千里的“烛龙”,便被认为可能就是北极光的虚像,《山海经》中山川地理的虚实参半,也引发人们猜测某些篇章中的地名山水,是否隐喻了当时的历史事件。

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古代世界的一扇扇窗户,《山海经》中那些光怪陆离的描写,虽难以准确定位,却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如果说史书是了解古代的窗明几净,那么《山海经》则是一面笼着薄纱的老窗棂,我们虽不能完全看清其中的景色,却因为这层虚虚实实的面纱,感受到了一种飘渺的美。

《山海经》的神秘笼罩着历史的真实,它就像一副巨大的拼图,缺失了许多碎片,我们无法完整恢复原状,却可以在其中体味到古人的生活气息。

如果非要给它下一个定义,不如说它是古代人类想象力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写照。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山海经》开启的,是一扇通向中国古代精神世界的大门。我们虽无法确切解读每个字词,却可以在这扇门前停留,感受古老文明的磅礴气势。

正如大诗人陶渊明所说:“愿乘时而来,端坐福地上。”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又会如何解读这本古书的万千奥秘?让我们安坐这扇大门前,静候奇思的来临。

02

山海经中对地狱的描述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归墟”,它的位置一直是个谜,有人猜测它指的是地狱,也有人认为它隐喻着生死轮回。

对归墟的探索,一直吸引着无数勇敢的人前去寻找。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归墟位于渤海之中,是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地方。”渤海深处有一处奇特的海沟,被称为“鬼门沟”,沟壑将海水分为两部分,中间是无底的黑暗。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在归墟之上,有一个巨大的太阳,它会自东向西,从西向东转动,景象非常奇异。

关于归墟的位置,一直众说纷纭,有人猜测它在地下世界,是地狱的所在,有18层地狱之说。也有人认为它在海底,因为地球的核心极热,海底接近地心,温度也很高,与地狱的描写相似。

这些看法都很有趣,但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归墟,至今没有定论。

许多探险家为寻找归墟不断尝试,他们坐船去渤海探索未知的海域,想找到传说中的鬼门沟,但归来时都一无所获。归墟的位置似乎被无边的海水遮蔽,无法为人所知。

后世对归墟的探索,也不仅是为了找寻一个具体地点。更多的,是在寻找人类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追求梦想、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励着无数追求者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徜徉。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当我们站在广阔的渤海之滨,听着海浪拍打,也许能隐隐感受到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憧憬。这种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之一。它超越了时空界限,连接着古今中外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可是这种美好向往,差点就扼杀在纪晓岚手中。

03

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

1724年,一个姓纪的男婴在江苏无锡出生,取名晓岚,他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小便显示出聪慧过人的资质。

20岁那年,他高中了进士,正式踏上仕途,开始在各部门做起了编修、考试等文书工作。

起初,纪晓岚的仕途并不顺遂,他虽然勤勉努力,但遇事老实耿直,不善社交关系,因此屡屡得罪皇帝。

一次,他为了一个字的争论,与一个领导发生了严重分歧,直接被贬到新疆去了。在那里,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天天只能望穷秋水,任思绪乱飞。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就在这时,41岁的纪晓岚接到敕令,要他立刻赶回京城,原来,乾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功业,决定修撰一部大型丛书,来超越明朝的《永乐大典》。

纪晓岚被任命为总编辑之一,负责这个浩大工程的文字校勘工作。

自此,他在皇帝面前终于大放异彩,他白天在书案前对照古籍,详查字迹,晚上则带领学生们再三推敲各种细节,为确保书籍质量,他宁愿牺牲休息时间,也从不马虎了事。

10年如一日的勤勉工作,终于换来了这部集大成的巨著《四库全书》的诞生。

它既积淀了中华文明5000年的精华,也代表了一个朝代的鼎盛时期。它像一面巨大的旗帜,向世人昭示着中国已站在人类文明的顶峰。

读书人纪晓岚,也在这部丛书中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达到了事业的巅峰。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可他并没有因此骄傲,修书完毕后,他继续过着平静的生活,在各部门做些编修顾问的工作,直到去世。他不追名逐利,不问权势地位,只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文化尽一份心力。

也许,正是这种淡泊名利、专注事业的品质,让他获得了乾隆和嘉庆两代皇帝的赏识。外界形势变迁,纪晓岚的本性却从未改变。谦逊低调、坚持不懈,是他给后人留下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烧毁山海经就是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所遇到的事情。

04

烧毁《山海经》

在乾隆看来,《山海经》这部古老的传说志怪书籍满载荒诞不经的内容,与他所信仰的理性科学精神格格不入。

《山海经》描写了许多神怪传说,比如各种怪兽、奇异植物,还有其他虚构的地名,乾隆认为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既不合常理,也没有任何证据。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他认为这样的书会误导读者,让人产生迷信情绪。他认为作为一名有识之士,就应该坚持科学和理性,而不应传播这些毫无根据的传说。

除此之外,乾隆还担心《山海经》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会对清朝的统治造成影响。譬如书中描写渤海地区有一个“地狱”,这会影响渤海在民众心中的印象。

而渤海在当时正是清朝重要的领土,如果民众对这里有负面看法,会削弱清朝在这片土地上的声望。

于是,乾隆命令纪晓岚决定采取行动,制止《山海经》的继续流传,他不愿意见到可能对朝廷统治造成任何负面影响的内容传播开来。

纪晓岚利用自己在编修《四库全书》时的权力,将《山海经》从古籍总集中删除,不仅如此,他还派人收购和没收民间的《山海经》书籍,一经发现就集中焚毁。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纪晓岚所处的时代,朝廷对思想和言论控制非常严格,他之所以要设法将《山海经》销毁和禁止,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清朝实行的是封建专制,要控制民众的思想,减少可能引起动荡的思想,而《山海经》中的内容又太过奇异离奇,如果流传开来,民众思想可能会受到影响,对统治造成某些不良后果。

但是,纪晓岚的行动还是遭遇阻力,《山海经》在文人学者中有一定影响,无法轻易尽销毁。

而过于激进的禁书行为也可能产生反作用,所以最终《山海经》还是部分留存并流传下来。这也或多或少反映出,推动文化传承的力量往往强过禁锢思想的努力。

今天看来,乾隆的某些观点过于狭隘保守,他未能认识到《山海经》作为古籍的学术价值,但他的故事也启示我们,在文化传承中,开明与保守、创新与传统的强弱对抗,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山海经:地狱并不在地下,而在渤海,纪晓岚发现后极力想要销毁

我们应该采取包容和开放的态度,让古籍瑰宝像《山海经》这样的文献,在风云变幻中得以留存下来,成为中华文明宝贵的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